中投的下一個十年——專訪中投總經理屠光紹

中投的下一個十年——專訪中投總經理屠光紹

文 |《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聶歐 劉秋娜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日前發佈《2017年年度報告》,其2017年境外投資收益率按美元計算為17.59%,創歷史新高;境外投資累計年化淨收益率5.94%,超出十年投資績效考核目標。

並且,中投2017年底的總資產超9414億美元,累計年化國有資本增值率14.51%,2018年總資產或邁上萬億美元臺階。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自2007年誕生至今,從最初承載我國外匯管理體制變革重任,到成為我國金融開放尤其是金融業“走出去”的特殊代表,以及全球規模第二的主權財富基金,中投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改革史和創新史。

用中投副董事長、總經理屠光紹的話說,中投這10年主要辦了四件事:一是從無到有,基本建成了與國際接軌的專業投資平臺,有效拓展了外匯資金運用渠道和方式,書寫了中國主權財富基金的創業發展史;二是優化公司架構和投資管理,打造專業直投平臺並優化完善組織架構;三是探索形成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匯金模式”,並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與發展;四是摸索出一套較為完善的投資管理流程與運營體系,機構投資能力不斷提升。

下一個10年,中投將直面更加紛繁複雜的國內外不穩定因素。

“挑戰不會比之前少。”屠光紹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表示,面對下一個10年,中投必須一邊積極地參與高端外交和多雙邊對話,促進國際資本和投資的自由、開放和有序流動,一邊進一步發揮中國因素的比較優勢和大型機構的引領作用,助力國內企業在複雜環境中“走出去”而且“走得穩”。

需要更多大膽的破土和堅持

《財經國家週刊》:中投2017年的業績喜人,但其中相當一部分收益源於美國市場,具體情況如何?當前,中美關係尤其中美經貿摩擦將如何影響中投的業務?

屠光紹: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無論是40年前我在證監會時大膽參與國企股改工作,還是面對複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我們都需要更多大膽的破土和堅持,這就是改革的精神。

遭遇當前的國際環境,對未來的研判難度大大增加,包括中投在內的中國機構要抓緊研究應對,儘快適應外部挑戰。

2017年業績中,中投對美投資的敞口較大,境外投資約40%在美國市場,因而中美經貿摩擦對我們產生一定影響:一是給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帶來較大不確定性,由此帶來的市場波動將給中投的投資組合帶來一定波動;二是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審查趨緊,尤其是對高新科技等直接投資趨嚴,投資保護主義上升,使得中投對在美直接投資持更加謹慎的態度。

中美經濟交往、貿易投資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融合的程度非常高。據瞭解,美國的商界和一些地方官員仍然歡迎我們前去投資。

需要強調的是,中投堅持長期投資理念,發揮長期投資者對短期市場波動風險承擔能力強的優勢來獲取非流動性溢價,投資考核週期是10年,因而將更為關注長期回報。

“下個十年不輕鬆”

《財經國家週刊》:全球金融市場也在鉅變。由危機後多年的全球流動性大寬鬆逐漸迴歸正常,資產價格也面臨波動調整,而公開市場股票佔據了中投海外投資的大部分比重。全球貨幣政策收緊將如何影響中投的未來?

屠光紹:目前,全球經濟復甦動力較去年減弱,貨幣持續收緊的負面效應顯現。全球貿易和投資增速在經濟增長放慢和經貿摩擦擴大的影響下,也出現了連續下滑。全球貿易爭端也給金融市場帶來了新的風險因素,年初以來全球資產價格波動性明顯加大,走勢特徵變化較大。

2018年,我們繼續注重從強週期行業轉向穩定收益及新興產業,同時著眼於能夠促進投資目的國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投資領域與項目,關注普惠性投資機會。包括持續關注基礎設施、地產等穩定收益類長期資產,關注與中國經濟發展相關的投資機會和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投資機會。

《財經國家週刊》:環境變化成為主要風險之一,這將給中投帶來哪些挑戰?

屠光紹:中投早年成立時,我作為證監會的代表參加了成立儀式,那時就深感中投與生俱來的區別於銀行、證券、保險等其他金融機構的特殊使命。作為我國首個和唯一的主權財富基金,大到戰略方針,小到薪酬設計,在國內都絕無先例。

那時,我國重在引進外資,尚缺乏海外投資經驗,但就是在體系、體制、隊伍、制度等尚缺的情況下,中投用10年時間走出了一條相對成功的道路,基本搭建起了內部管理框架和全球合作的網絡平臺,從無到有地積累了一套科學有效的投資經驗,截至2017年底已成為全球規模第二的主權財富基金。

國際市場不斷變化將成為常態,接下來的挑戰和壓力都不會小。

首先,中國國力正從“大”到“強”,須在全球不同產業、不同區域進行資產配置,其中對發達國家的投資不可或缺,一旦其跨境投資限制增多,則可能增加我們的投資難度。

其次,前幾年的全球流動性寬鬆,造成公開市場和非公開市場均出現資產價格高估。當前,全球貨幣政策收緊尤其是美聯儲加息、歐洲逐步退出貨幣寬鬆等,不僅會緊縮流動性,還將改變資金流向,造成部分國家貨幣貶值和各種資產估值變動,也對中投的投資能力帶來挑戰。

第三,全球範圍的新技術革命尤其新經濟領域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技術革命、信息革命,一方面帶來了新的投資機遇,從根本上改變了各國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一些傳統的投資方法失效了,對相關產業、企業的估值標準、風險判斷等必須順勢而變。否則,很可能錯失投資良機,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強投資能力建設。

最後,隨著中投資產規模不斷增大,內部管理機制也要做出適應性調整。我們正在制訂截至2020年的下一步發展戰略,重點包括8方面問題——提升系統內協同能力、進一步創新“匯金模式”的作用、完善人才隊伍建設,等等。

總而言之,過去10年我們取得了一定成績,積累了不少經驗,但下一步應對各種挑戰,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擁抱金融開放

《財經國家週刊》:金融開放是今年的重頭戲之一。有觀點認為,金融開放有必要將“走出去”和“引進來”並重,你怎麼看?

屠光紹:“走出去”和“引進來”(即對外投資和引進外資)的良性互動是對外開放水平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標誌。兩者雙輪驅動,表明了中國在開放格局裡,在與世界的融合上有了新變化、新特徵。

我國現在已經是對外投資和引進外資大國,但兩者的互動還需完善,形成良性互動,因此要考慮三方面問題:

一是要有清晰的戰略定位和戰略規劃。其基礎就是兩者都要與我國的高質量發展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競爭力提升統籌協調。

二是需要有效的機制,建立並完善一些有利於促進“走出去”和“引進來”良性互動的機制和政策。

三是需要有效的方式,例如我們建立的雙邊基金。雙邊基金在國際上已有先例,但真正成功運作的商業性雙邊基金還不多。未來,據此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實現“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對接,可為豐富和完善跨境投資提供新的渠道和平臺。

黨的十九大以後,金融開放又有了重大進展,公佈了一系列具體內容,如突破了外資投資金融服務業的股權限制等。具體看,我們的金融服務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金融“走出去”需做到“三個覆蓋”:

第一,區域覆蓋。“一帶一路”倡議是推動我國實體經濟、企業“走出去”的重要佈局,但“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金融服務覆蓋還明顯不足,有很多真空帶和薄弱點,尤其新興市場地區。第二,領域覆蓋。過去我國企業“走出去”主要是商品走出去,得到了一定的金融服務,但現在隨著對外投資併購的增多,這些領域為金融服務的對外拓展提供了不少空間。第三,企業需求覆蓋。現在很多企業“走出去”有了新的方式,也產生了新的業態,但金融服務很欠缺。

《財經國家週刊》:除去對外投資,在對外資金融開放的過程中,中央匯金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既對外開放又把控風險?這對中投的整體業務又將產生哪些影響?

屠光紹: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有利於引入國際先進的管理模式、技術和規則,提升我國金融體系的競爭力和穩健性。中央匯金作為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代表,將以金融開放為契機,通過公司治理渠道,積極引導和推動控參股機構持續完善公司治理、加快業務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推動控參股機構平衡好業務發展與風險防控,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財經國家週刊》:我國正逐漸放開外資在銀、證、保等領域的持股比例和相關控制權。對此,中央匯金會否做出相應的策略調整?如何調整?

屠光紹:成立十餘年來,中央匯金先後對國有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等共計19家機構進行注資,增強了這些機構的資本實力、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通過行使出資人權利和履行出資人義務,提高了這些機構的經營效率和公司治理水平,探索形成了市場化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模式,即“匯金模式”。

過去,中央匯金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作用,通過市場化方式退出了部分完成注資任務的非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同時推動部分證券公司進行了重組整合,實現優勢互補,打造行業旗艦。未來,中央匯金將進一步發揮好國有金融資本投資運營平臺作用,分類研究國有金融機構科學合理的持股比例,推動國有金融資本優化佈局,實現國有金融資本保值增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