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開啓中國與中亞人文交流新時代

論壇|開啟中國與中亞人文交流新時代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敦煌9月13日電(記者 朱羿)9月7—10日,第二屆中國與中亞人文交流與合作國際論壇在敦煌召開。此次論壇以“當代中國與中亞人文交流”為主題,就“絲綢之路”歷史演進和發展軌跡、歷史影響和現實意義、“一帶一路”的機遇與挑戰等內容展開研討。來自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希臘等國家的140多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在當今世界處於大變動大調整大變局的背景下,加強人文交流合作,對持續推動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吉爾吉斯斯坦國立民族大學校長卡納特表示,此次論壇以中國和中亞在人文領域的相互作用為中心議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性。討論這些問題對我們研究中國與中亞的相互關係注入了新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邢廣程認為,“一帶一路”倡議開啟中國與中亞交流的新時代。中亞各國與中國應積極加強戰略對接,共同打造利益共同體。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子今表示,中國與中亞人文交流源遠流長,張騫“鑿空”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原西望中亞的明亮視窗。人類社會的交往起於文化的交流,又歸於文化的交融。“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與世界交流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西北師範大學校長劉仲奎表示,人文交流需要大格局,要在平等、包容、彼此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架起中國與中亞國家人文交流合作的橋樑,探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合作的新途徑,促進各國人民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賞,實現互信互敬、民心相通、合作共贏。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先堂說,和平往來、平等交流、兼容幷包、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是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人民在數千年間形成的共同精神財富。在當今國際社會,我們應該弘揚“絲綢之路精神”,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創新。

與會專家認為,相比目前中國和中亞在經濟、貿易、能源、金融等領域合作已取得的成果,彼此的文化交流合作相對滯後。因此,應構建政府、社團、民間多層次人文交流合作新機制,提高民間組織開展和參與人文交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營造廣泛有效的文化交流局面。

“人文交流是對外關係的重要支柱之一,‘一帶一路’為中國與中亞國家人文交流提供了新動力。”

西北師範大學中亞研究院學術院長李建民說,當前中國與中亞各國人文交流合作有待進一步提速,需要積極探索構建合作交流新機制,提升交流成效。

哈薩克斯坦塔拉斯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系主任佳吉納認為,在共同實踐“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國和中亞各國要鼓勵簽署合作計劃備忘錄,加大在學術、科研和人文領域的各層次交流,在教育領域實現全方位、多形式合作。

西北師範大學副校長田澍提出,要積極推動面向中亞研究的智庫建設,秉持開放、創新、合作的理念,立足學科優勢,重點圍繞中國與中亞歷史變遷、中亞法律及商貿往來、絲綢之路人文交流路徑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著力建成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人文交流與學術平臺,為開拓中國和中亞深層次交流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此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西北師範大學、敦煌研究院、吉爾吉斯斯坦國立民族大學、哈薩克斯坦塔拉斯國立師範大學聯合主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