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性侵:打破沉默的時候到了

也談性侵:打破沉默的時候到了

去年4月27日,臺灣女作家林奕含自殺。

「他把XX塞進我的身體, 還說這是愛的禮物。」

她在談到被老師性侵時,如是說到。

然而,真正摧垮她的。

是母親的話:“戀上自己的老師,是女生髮騷。”

當林奕含問及,為什麼母親不對自己進行性教育時。母親回答:“只有需要性的人,才需要性教育。”

在她母親眼中,她不應該有性。

所以她不需要性教育。而她的被性侵,也一定是“發騷”惹的禍。

也談性侵:打破沉默的時候到了

01

「所有勇敢站出來的人都是好樣的」

原本,在一個對「性」諱莫如深的社會,能夠勇敢地站出來談論自己受到侵害的經歷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要知道,站出來之後可能迎來的是「第二次摧殘/傷害」

至於為什麼會有第二次摧殘和傷害?

這正是這個社會的變態之處。

對勇敢站出來的人表示感謝:你們在讓這環境變得更好一些。

謝謝你們,真的。

也談性侵:打破沉默的時候到了

02

「對於受害者的所有責備都是無稽之談」

在受害者站出來之後,以下指責(或類似指責)都是無稽之談:

  • 指責受害者不懂得拒絕的;
  • 指責受害者不反抗的;

上述指責的人不管出於什麼目的、動機(可能會有人說我是對你好。請回答:不需要),都不應忘了受害者沒有過錯。

出於此前提,一想就知道,在這事件裡最重要的是:施害者受到他們應得的懲戒。

也談性侵:打破沉默的時候到了

03

「對於受害者的所有責備都是無稽之談」

所以以下言論都是荒謬(甚至無恥的):

  • 她穿成那樣,不是很明顯麼(穿成什麼樣關你屁事)
  • 她這相貌,不信(長成什麼樣都不該受侵害)
  • 她跟著同房,不是很明顯麼(在任何非自願的情況下,誰都不能侵害他人)
  • 我當時喝了酒(這個太無恥了)
也談性侵:打破沉默的時候到了

西方是罪感社會,中國是恥感社會。

對於性,中國人也是抱著羞恥的心態,不願談論。

魯迅在《墳》中寫道:

“可惜的是中國的舊見解……性X是常事,卻以為不淨;生育也是常事,卻以為是天大的大功。”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性,可恥;被性侵,更可恥。

性,是“姦夫淫婦”才做的事情;

被性侵,是更重的“姦淫”罷了。

也談性侵:打破沉默的時候到了

頻頻爆出的公益人、媒體人性侵事件中,有不少人指責受害者是「蕩婦」——交過男朋友,離過婚,所以是女人自己賤,活該被性侵。

也談性侵:打破沉默的時候到了

(章文回應性侵丨網絡截圖)

甚至認為男人性侵,是女人勾引。這些言論,不想一一列舉。性侵在這些人眼中,從來都不應該被拿到檯面上講;性侵對於他們來說,是“骯髒”,是“交易不成,反咬一口”,是“蕩婦”的自作自受。可笑至極。

他發現社會對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強暴一個女生,全世界都覺得是她自己的錯,連她都覺得是自己的錯。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要杜絕性騷擾一類事情發生,這是一把懸在所有施害者(或意圖施害者)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所以,不妨如此尋求我們要的結果:

  • 向其上級投訴;
  • 向施害者的利益相關方告知其惡行;比如寫信給其機構的理事會、上游基金會甚至合作伙伴;
  • 如果可能,尋求法律的幫助;
  • 參與「反性騷擾」的倡導活動等

總之,不管是何種你認為有用的行為、行動,一定要追問到底,要一個結果:讓施害者受到懲戒,不管這懲戒是不是與我們內心的訴求一致。

也談性侵:打破沉默的時候到了

這個社會需要我們的同理心

在看/聽到受害者講述之後,一些人(特別是男性)會說:為什麼不馬上反抗/叫喊,或者乾脆和 ta 單挑?為什麼不在事後馬上報警?

這麼說理論上並沒有錯。但是我們並不只生活在理論之中,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受害者之所以不反抗或者沒有事後馬上報警,有諸多的社會環境因素:

  • 覺得這是丟臉的事
  • 覺得可能會丟掉工作
  • 因為大腦一片空白無力反抗
  • 怕受到報復
  • ……
也談性侵:打破沉默的時候到了

這些年,性侵事件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而對於性侵,受到最大傷害往往都是女生。被性侵後,通常會聽到這樣議論女生的聲音:

“一定是你勾引了他吧”

“一個巴掌拍不響”

“蒼蠅不叮無縫蛋”

……

電影《嘉年華》中,遭受性侵害的小文,被她媽媽得知後,第一反應便是扇了小文一巴掌,並且撕碎了她的裙子,將小文的頭髮剪成短髮。

也談性侵:打破沉默的時候到了

也談性侵:打破沉默的時候到了

當發生第一次性騷擾時,雖然不一定要馬上申訴,但是請相信自己的直覺,不要為騷擾者找藉口,並開始警惕。

在騷擾剛開始階段,可以有意識的向你信任的人訴說,也可以開始記錄你被騷擾的關鍵時間和地點,這將是日後控訴的有力證據。

也談性侵:打破沉默的時候到了

仔細看,你會發現被曝光、被揭發的性侵、性騷擾,其實大多發生在比較久之前——這意味著這些事一直存在,到了現在,越來越多人鼓起勇氣,大膽說出自己的遭遇。

看似「偶然性」之下,往往是必然性的交叉。我們需要的,絕不是一次次「危機公關」式的處理。

更多的是,我們需要自我保護。

★★

- THE END -

釋放自我 情趣不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