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國內醫藥生物CRO行業情況 尋求行業投資機會

分析國內醫藥生物CRO行業情況 尋求行業投資機會

上次我們講到全球CRO成為新藥研發主流模式,全球未來幾年CRO 行業仍有較高景氣度。然而我國國內 CRO 市場起步較晚,那麼我國國內CRO行業情況是什麼樣的呢?今天小豹科技帶您一起分析國內CRO發展情況。

國內CRO市場起步晚但增速快

相比歐美,國內CRO行業起步晚。1995 年之前,國內CRO處於萌芽階段;1996-1999年處於起步階段,1996 年美國在中國投資建立第一家CRO公司,1997年跨國CRO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同年,國內首家合資 CRO 機構——北京凱維斯成立;2000-2014 年處於爆發階段,跨國製藥企業在國內陸續成立研發中心,國內CRO企業陸續設立;2015年至今處於整合階段,優勝劣汰,行業迅速洗牌,本土優質龍頭可以通過外延擴張做大做強。

分析國內醫藥生物CRO行業情況 尋求行業投資機會


國內 CRO 企業在經過優勝劣汰,行業經過整改洗牌,將發展進入良性上升通道。2017 年,國內CRO市場規模約42億美元,其中,化學藥物、生物製劑分別為36億、6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化學藥物、生物製劑分別達110億美元、35億美元。國內整個CRO市場規模將近150億美元,年化增速28%,明顯高於全球增速 11%;其中國內生物藥物增速 42%,大幅領先化學藥物增速25%。

國內CRO行業未來發展潛力大

2017 年全球製藥行業研發支出總額為 1651 億美元,佔藥品銷售收入比例為 13.7%,預計2022年將達到2024億美元,預計2017-2022年CAGR達4.2%。其中美國、中國 2017年研發支出分別為703億、143億美元,佔藥品銷售收入比例為分別為15.2%、6.8%,預計2017-2022年美國、中國研發總支出複合增速分別為3%、22.4%。雖然我國研發支出增速相當於全球增速4.2%的5倍以上,美國增速3%的7倍以上,但我國相研發支出佔藥品銷售收入比例較全球的13.7%、美國的15.2%,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分析國內醫藥生物CRO行業情況 尋求行業投資機會


2013-2017年全球CRO業務滲透率由32.2%增至36.5%,預計2022年將增長至45.8%;其中美國、中國CRO市場滲透率分別由26.9%增至41.8%、25.8%增至30.6%,預計到2022年市場滲透率分別增至45.8%、40.3%。過去中國製藥企業更多專注開發仿製藥,隨著國家出臺政策鼓勵創新藥開發,創新藥研發投入加大,依賴CRO服務需求和業務滲透率將快速提升。

分析國內醫藥生物CRO行業情況 尋求行業投資機會


中國加入 ICH 後質量標準與國際接軌,可以憑藉龐大的患者人群、豐富的疾病譜、大量的CRO 從業人才等資源和成本優勢與海外競爭對手展開競爭,承接更多業務。中國在多數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與海外其他國家相似甚至更高,例如:中國在卒中、心血管疾病、胃癌、肺癌、流感等疾病方面明顯高於美國,國臨床入組病人的滲透率僅 0.2%,遠低於美國 5.4%。中國人口基數較大,因此發病率較其他國家也幾多。

成本方面,中國臨床試驗機構費用(包括研究人員費用、試驗原材料費用以及臨床試驗研究費)僅是美國的 50%。根據美迪西招股書披露數據顯示,在臨床前和臨床各階段試驗成本中,國內相比西方發達國家均低與發達國家。

國內CRO行業集中度低 優質企業盈利高

據火石研究院發佈的報告數據顯示:截至 2017 年 9 月,國內目前處於存續狀態的涉足醫藥外包服務企業有525家,其中,臨床服務、非臨床服務、綜合性服務外包企業分別248家、262家、15家。從地域分佈來看,北京、上海、江蘇是國內CRO企業主要集聚區。根據醫藥魔方數據,國內CRO行業TPO10企業的市場份額佔比僅 40%,集中度較低,排名前3的企業分別為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和泰格醫藥,市場份額佔比分別為16.4%、6.1%、4.4%。收入規模位於10億以上、1000萬-5000萬之間、1000萬以下的企業佔比分別為0.38%、22%、65%。

分析國內醫藥生物CRO行業情況 尋求行業投資機會


2017年國內已上市的25家CRO企業營收、淨利潤分別為210億、33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29%、22%。平均毛利率、淨利率分別為43%、16%。其中藥明康德以93.8億收入位於榜首,金斯瑞毛利率接近70%,藥石科技、昭衍新藥、中美冠科和凱萊英等企業的毛利率也超過 50%,處於較高水平。25家CRO企業平均費用率約25%,其中,管理費用佔比較高,平均費用率約 20%。人工和研發投入佔比較大,銷售費用率和財務費用率各佔2%左右。

分析國內醫藥生物CRO行業情況 尋求行業投資機會


2017 年CRO企業人均產出均值約52萬元,,與全球優秀的CRO領先企業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招商證券統計了8家海外優秀CRO企業的人均產出情況發現:8 家CRO企業人均產出均值為14萬美元,如果以2017年美元兌人民幣6.7匯率計算,8家CRO企業的人均產出約94萬元,比國內均值高出80%。8家CRO企業平均員工數量21000人,藥明康德是國內CRO企業員工人數最多,約17000人左右;由此可見,國內CRO企業在管理效率以及訂單盈利能力方面與海外相比差距較大,存在提升空間。

分析國內醫藥生物CRO行業情況 尋求行業投資機會


看好國內CRO行業發展空間

從全球CRO巨頭髮展路徑看,外延擴張都是其做大做強的重要手段,國內CRO行業目前集中度較低,大多數企業的業務範圍僅侷限於CRO業務鏈條中的單一環節,有較大的收購整合空間。以國內臨床CRO龍頭泰格醫藥為例,自2004成立以來,先後收購了美國的BDM、方達醫藥、北京康利華、韓國的DreamCIS等,不僅業務範圍迅速擴充、員工規模也迅速增長。

商業模式升級,大型CRO企業開始嘗試風險共擔模式。傳統的商業模式是CRO企業按合同收費,不承擔風險,大型CRO企業開始嘗試風險共擔,收益共享模式,國內藥明康德在商業模式升級上走在了行業前列,先後與國內大型製藥企業達成合作戰略。

分析國內醫藥生物CRO行業情況 尋求行業投資機會


CRO 企業依靠自身在新藥研發領域的經驗進行醫藥投資,發掘在研藥物價值分享更多創新藥上市後的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