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非常茴香豆


这问题其实很简单,李唐是家族企业,朱明是个人创业,企业的根儿不一样,权力结构自然就不一样。

李渊在隋末群雄中,其实属于反叛较晚的,一直到大业朝末期,他才以河东留守的隋官身份背叛,这个时机抓得很准,也很巧,等于是坐看群雄互相消耗,而他一直坐山观虎斗。

当然,不要相信什么李世民是起兵主谋的鬼话,那都是李世民自己给自己贴金改的史书,在李渊亲近旧臣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里写得很清楚,整个反叛的谋划,李渊是一直有谱的,他本人在得天下后也和群臣说过,早在大业九年他就和宇文士及讨论过谋反的大事儿,哪儿用得着一个18岁小青年给他拿主意。

不过,正因为李渊反叛晚,他的核心团队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实际上就是他自己的“亲友团”,所以,他分三军之后,就自统一部,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分任左右都督,让李元吉留守太原。

基本上,就是创业公司,以仨儿子做核心团队。

等到占领关中之后,统兵的将领把持方面军队,其上必以诸王领军,如淮安郡王李神通、庐江王李瑗、赵郡王李孝恭、任城王李道宗等人,都是李渊的堂弟、堂侄,形成了李渊儿子之外的领兵族人群体。

而朝堂上,则是李渊自领的一群“亲友”,比如裴寂、宇文士及,以及后加入的丘和等人,这些是李渊本身就有的老面子拉来的队伍,还有武德十七功臣,里面还有刘文静、殷开山、长孙顺德等人。

不过整体来说,唐朝的创业团队,就是用家族亲疏构成的远近圈层。

这个团队,李世民初起时优势并不明显,他的优势真正发挥是在平薛仁杲之后,他在高祖三子中的军事能力脱颖而出,而李建成长期留守关中,此消彼长之下,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指挥的军队胜利也越来越多,只能在秦王之外,任命天策上将,并允许开府。

这就等于是在创业团队中凌驾于除了李渊和李建成之外的一个大山头,而李渊的山头,本身又与李建成共享,当二人没有嫌隙时没有问题,偏偏在武德七年发生了所谓的“太子李建成暗通庆州都督杨文干”谋反案,李建成奋力自掷,险些把自己摔死,终于得到了李渊的谅解,这也造成了父子的嫌隙。

这种嫌隙越来越大,最终被李世民利用,用他手下的800勇士,完成了以小博大的大业。

而需要注意的是,李世民赖以完成政变的军队,实际上是李渊允许他畜养的,同样,太子宫有长林兵2000人,齐王府也有近1000人。

这种情况,也和刚刚入定关中后李渊本人对于家庭的爱护有关,甚至三个儿子都在宫中分殿居住,也没个上下尊卑,使得太子之外的俩儿子有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可以说,李唐是成也家族,败也家族。

反观朱棣,他在明太祖取天下的时候才出生,生下来就是个“权二代”,也无所谓定策征战之功,日后由于与徐达家族的结亲,出镇北平参与几次战争,也无非就是跟着打打,在诸多功臣宿将中间,也不会让他真的大放异彩。

所以,他的一切都是明太祖赐予的,包括王府,包括将领,包括他的三护卫。

而相对于掌握整个王朝的明太祖来说,他的那点护卫兵马就是九牛一毛,如果他谋反,不用大兵压境,就是一道圣旨,恐怕就都下马投降了。

更重要的是,朱棣在南京城中没有力量,就算想搞事情,面对整个南京城厚集的兵力,尤其是宫城、皇城的军力,他的那点兵马,根本不够看,想斩首也没戏。

而在玄武门之变中,由于李世民动作迅速,渗透得也深,皇城周围驻扎的8万府兵宿卫根本没有反应,只是在玄武门与北门屯营的部队有过照面,当然,从事后给殉国的北门屯营将军的追封来看,这支部队也已经被李世民渗透了,反过来对攻来的太子、齐王军大打出手。

综上所述,朱棣在明太祖朝,要力量没力量,要资格没资格,要胆子没胆子,怎么敢玩儿玄武门?他配吗?


刘三解


很简单,李世民和朱棣水平差不多,但李渊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如果朱棣敢在朱元璋在世时造反,信不信朱元璋能把朱棣打回他娘胎里去。

先说李世民和李渊父子,两人差距不大,所以李世民敢冒险一搏

历史上,李渊被塑造成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皇帝,李世民则是唐朝第一明君,以至于有些不太懂历史的会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这很可能当时史官为了吹捧李世民造的假。

李世民出生于598年,少年时就跟着李渊南征北战,李渊晋阳起兵时,李世民20岁,心智体力完全成熟,和李建成、李元吉哥几个一起辅佐父亲,并肩奋战,立下不少战功。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在李渊的几个儿子中当属第一,这是毫无悬念的。

破薛举薛仁杲,败宋金刚、刘武周,巩固唐朝后方,虎牢关一战,歼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这两个最大的敌人,后又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这些都是李世民实打实的功绩,为唐朝统一华北立下社稷第一功,因此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其时已经是仅次于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的第三号人物。

626年,李世民29岁,秦王府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明着看是长安城内仅次于皇帝、太子府的第三大权力中心,实际上李世民的实力已在皇帝和太子之上。

由于长期带兵打仗,李世民在军中威望极高,心腹众多,而李渊、李建成因为亲自带兵打仗少,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而军队是政变成功能与否的最关键因素。

李渊、李建成还有一处败着,他们已经觉察到李世民势力的膨胀,李建成甚至已经想要除掉李世民,却迟迟没有动手,也没有迅速把他赶出京城,就让他呆在身边,才给了李世民冒险的机会,使得李世民可以在短时间内除掉对手,掌控局面。

李渊、李建成、李世民能力都不差,但李世民更占据优势,他的威望、能力、权谋比父亲和长兄都要强,又掌握着主力部队,住在京城,所以他敢冒险一搏,成功性很大。

再看朱棣和朱元璋,爷俩差距太大,朱棣不敢造次

当了皇帝以后的朱棣确实不比朱元璋差很多,永乐大帝的名号也不比洪武大帝差多少,但朱元璋在世时,朱棣的能力水平还是差的太远,差到不敢有任何想法。

朱棣出生在1360年,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带兵打天下,等朱棣长到17岁,可以帮助父亲的时候,明朝已经建立好几年,没有他发挥空间了,所以朱棣没能在明朝开国过程中做出贡献。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他吸取其他朝代混乱或灭亡(包括玄武门之变)的经验教训,早早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并把其他儿子全都分封为王,干出京城就藩,目的就是让他们彻底死心。

朱棣到北京就藩后,经常和蒙古打仗锻炼身体,成绩不错,在军队中积累了人望,跟其他兄弟相比军事才能是最强的,但相比李世民在唐朝开国过程中的贡献,朱棣就太逊了。

李渊在世时,李世民在唐朝堪称开国功臣之首,名义上的三号人物,实力上的一号人物;朱元璋在世时,朱棣对明朝开国屁毛贡献都没有,不用说朱元璋,那些开国将帅个个都能秒杀他,他哪里来的胆子造反?

李渊跟朱元璋一比,能力上是天壤之别,李渊是养虎为患

朱元璋的江山是一刀一枪拼下来的,他本人就是军队最高统帅,亲自带兵打仗,对将领和整个军队保有完全控制权,不像李渊那样靠李世民包打天下,把儿子给养肥了。

朱元璋有一个聪明之处,他不但把其他儿子赶到外地做藩王,还严格限制他们的兵力,并且禁止藩王进京,这相当于把藩王给阉割了,基本杜绝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即便朱元璋不停地杀功臣,但后来朱棣造反还是遇到了很大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光是靖难之役和朱允炆就足足打了3年。若是换成朱元璋在世,朱棣连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如果李渊当初学朱元璋这一招,恐怕李世民也不能如此轻松夺取皇位。

试想,如果李世民像朱棣那样早被安排到外地就藩,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机会,即便他公开造反,李渊和李建成也可以从容应对,李世民绝不敢轻易冒险。

归根结底,李世民和朱棣的水平或许差不多,但李渊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若把李渊换成朱元璋,李世民绝不可能得到“玄武门之变”的机会。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说造反可能不太合适吧!

直奔主题,概括为一句话:条件不一样!

1、影响不一样

(1)功绩不一样

于大唐而言,李世民有半壁江山之功。隋末天下大乱,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开创李唐王朝。在唐朝建立过程中,李世民一直统兵征战,大唐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率部打下来的。因而,李渊特别给李世民设了一个官职:天策上将。并且给予开府置署的特权。

再看朱棣。大明王朝建立时,他还是个十余岁的孩子,对大明王朝的开疆拓土功绩基本可以说是没有!

(2)地位、权力不一样

李世民这个秦王,虽然比太子地位低,但是天策上将加开府置署的权力,基本可以和太子的东宫相抗衡了。特别是李世民又担任着尚书令,百官之上。

朱棣除了燕王的封号,没有其他朝廷官职。并且同等地位的还有其他兄弟,例如周王等。

(3)麾下人才不一样

李世民秦王府麾下的人才,占据了大唐王朝当时朝廷能人干将的一半以上。而且还个个都是不一般的人物。有政治人才,有谋略人才,更是不乏能征惯战之将。

朱棣燕王麾下,那就没法比了。人才少得可怜。要不是当时的南京中央政府当权者不行,否则朱棣绝对不可能从北京打到南京。

2、能力不一样

李世民是个综合型的统帅。政治和军事都同样出色。

而朱棣,最大的能力是军事方面的。是一个征战沙场的战将型人才。在能力上和李世民不可相提并论。

3、老爹不一样

朱元璋不是李渊。朱元璋除了对老婆马氏不狠以外,对自己都狠的人,从一介要饭的,走到九五之尊的地位,那是李渊这个世家之后不能相比的。

所以,朱棣没有那个条件。


志军翔宇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是我国历史上十分杰出的君王。他们都是戎马一生,踏着亲人的鲜血登上帝位,在位时励经图治,最终开创一代盛世。

唐高祖李渊是一个典型的官N代,其祖上为北魏王朝六镇将领。其祖父李虎追随宇文泰打天下而成为八柱国上将军。隋朝时,李渊为太原留守。在创建大唐时,李渊曾因是否反隋夺天下而犹豫不决。在李世民的劝戒下才免为其难,下定决心起兵反隋,终成一代开国之君。在建立大唐和一统天下时,李世民出生入死,屡立奇功。在此过程中,李世民的实力不断地强大,手下谋士众多,名将如云。如徐茂公,秦琼,罗成,尉迟恭等都是名震天下的人。而唐高祖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坚持了嫡长子继承制,立李建成为太子,而李世民则被封为秦王。而李世民手中的实力则令唐高祖李渊和太子李建成十分忌惮。李渊处处打压李世民,不仅将最小,最边远的环境最差的宏义宫。李渊实施逐步瓦解庞大的天策府,回收李世民的兵权,并将李世民的心腹将领调离李世民身边。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关系日趋恶化,到后来达到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地步。太子李建成欲置李世民于死地,这也是促使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主要原因。

相对来说朱元璋就强悍得多。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从一介平民打拼成为万万人之上的皇帝,其成就远非唐高祖李渊可比。在不断征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淮西军功集团,其权威无人可以憾动。而作为皇子的朱棣在朱元璋基登称帝时都还没有成年,没有在建立大明的过程中建立军功,就不可能像李世民那样形成足以憾动朱元璋地位的政治势力。


锋枫2016


一句话,李世民敢于发动“玄武门之变”夺位是因为他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野心。而朱棣不敢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发动“靖难之役”是因为他既不敢又没有这个实力!

所以,我们可以先总结一下,皇子夺位的两个必备条件,一要有实力,二要有野心,两者缺一不可。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李世民和朱棣当时的实际情况。


首先来看李世民。李世民从李渊晋阳起兵开始,便被李渊委以重任,统帅三军征战四方,攻长安,破薛举平定陇西,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山西,再灭窦建德,王世充收河北,河南,可以说大唐的天下多数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也因此大唐得以入主中原,伺机收取天下。统军生涯不仅让李世民立功无数,也培养了一批效忠于他的人才,而这些人也成为日后参与谋划发动玄武门之变的骨干。唐朝一统后李渊鉴于李世民军功甚大封他为天策上将,准其开天策府,封他为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首府在洛阳,可能很多朋友不理解这两个职位,这里我解释一下,在古代只有最高级官员如宰相,大将军,三公可以开府,开府就是自行招纳属僚,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其实就是可以公开招募培养亲信!在唐初,能自行开府的除了太子府便是只有这个天策府了。而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说白了就是黄河以东归李世民管,首府在洛阳。李渊这么做明显就是把大唐一分为二,让他们兄弟俩分治。我们可以想想身为太子,身边竟还有一个地位,权势和自己不分上下,实力甚至比自己还大的秦王,再加上李渊也曾透露过想要立李世民为太子,李建成能不担心,能不视李世民为眼中钉肉中刺吗?而李世民得到李渊如此的重赏和允诺,再加上周围聚拢了一大批人才,朝廷上下也多半是他的人,手中又有军权,这样的李世民能不心动,不渴望皇位吗?

所以说李世民敢在李渊活着发动“玄武门之变”,而且事实上玄武门之变必须得在李渊活着时候发动,否则等到李渊死了,李世民再行动那就真的是谋反了,这“谋反”的罪名一旦做实,就真的洗不掉,而李渊活着性质就不一样了,杀掉李建成,口中还苦苦念叨“太子造反,早有谋逆之心,杀李建成实在是迫不得已”,然后逼迫李渊立自己为太子,再然后逼其退位,这一套下来不仅皇位到手,更是成功为自己洗白,真是一箭双雕!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朱棣。朱棣和李世民的皇位都是夺来的,但朱棣的情况和李世民大不相同!首先是他们的爹不同,朱元璋比李渊狠,比李渊厉害,朱元璋厉害之处在于,他的军事能力强,战略眼光远,所以他会识人,会用人,明朝是在他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而不是朱棣,明朝建立的时候朱棣才八岁,根本不可能带兵打仗,所以明初的将领,开国功勋是绝对忠心于朱元璋而不是朱棣,还有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从很早的时候就被朱元璋教导培养,朱元璋对他寄予了厚望,且朱标生性仁孝,善良,对弟弟们也都非常好,在弟弟们的心中朱标也是很有威望,所以朱标被立为太子那是众望所归,连朱棣也是心服口服,甘心去北京为大明朝为他的哥哥守边。而朱元璋的狠在于,他前期为了朱标,后期为了朱允炆,不惜大肆杀害开国功勋而不念一点往日旧情,要知道有时候一起共过患难的兄弟比亲生孩子的感情还要深,连这些人都忍心杀,如果朱棣有谋反之心,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元璋为了朱标,为了朱允炆也一定会对朱棣痛下杀手,毫不顾念父子之情!

所以面对既狠又厉害的父亲,面对仁孝,感情至深的哥哥,于情于理朱棣都不会也不敢有任何谋逆之心,事实上朱元璋死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为了向朝廷表决心,他连自己的王府部队都交给了朝廷,那个时候他几乎就是朱允炆的掌中物,只是朱允炆逼的太急,而朱棣也并不是一个听天由命的人,把他逼急了,他不会继续坐以待毙而会争取最后的生机,所以他发动了靖难之役,在以后的四年时间,朱棣也曾多次差点命丧疆场,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朱棣的实力比朝廷还是差很多,起兵那也是万般无奈,和李世民一比,确实凶险万分。



所以李世民敢在李渊活着发动“玄武门之变”而朱棣只有在朱元璋死后才敢发动“靖难之役”,这都是有自己各自原因的。


咸鱼闲聊


这个问题问得好。一方面,李世民和朱棣确实有不少类似的地方,比如作为非第一顺位的接班人,他们都非常能干,都赢得了天下,都开创了盛世。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很多不同点,比如李世民的江山是从父兄那里抢来的,朱棣是从侄儿那里夺来的。

那为什么李世民敢在李渊还在世的时候就动手抢班夺权,可朱棣却不敢呢?

第一,李世民比朱棣更有本钱和筹码——开国战功。李唐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立下的功劳太大,几乎是李唐的战神,尤其是虎牢关决战,以2500骑兵击破窦建德10万大军,一举奠定胜局。可以说,没有李世民,就没有李唐的江山。这一点,朱棣完全无法比。朱元璋驱逐北元和扫平天下群雄的战争中,大家记住的是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朱棣还真轮不上。从这一点上说,朱棣比李世民差得远。

第二,李渊在立储问题上不如朱元璋有智慧,给了李世民机会。可能是出于皇帝维持平衡的考虑,李渊担心李建成当太子时间过长,形成一套稳定的班底,对自己的皇权形成一定压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必须抬出一个人来制约太子,维持平衡,这个人就是李世民。李渊不止一次对李世民许愿,想立他为太子。李世民也许本来没和哥哥争位的想法,但经不住李渊一次次诱惑,最终兄弟反目,手足相残。反观朱元璋,早早立下太子朱标,并辅之以名师猛将,更从未流露过换储的想法。一早就断绝了其他所有王子的想法。可以说,如果太子朱标不是英年早逝,朱棣也就只能一辈子在北京吃吃涮羊肉。

第三,李世民的身份和血统比朱棣高贵,抢班夺权更有合理性更容易得到支持。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一样,都是李渊皇后独孤夫人所生。所以,他们都是嫡子,唯一不同只是建成年长为兄,世民年少为弟。在古代,嫡庶之别大过天,李世民这个嫡子的身份,使他更能得到很多人支持,这也是他夺位的底气之一。再反观朱棣,他的生母到底是谁,可能是千古之迷。从明朝中期开始,就有很多人质疑其生母不是马皇后,大文学家钱谦益也提出过疑问。甚至有人怀疑朱棣故意抹去了自己生母的历史,只承认马皇后,这更说明了嫡庶在古代的重要性。从这一点上说,无可争议的嫡子李世民,完胜黑幕重重的“假嫡子”朱棣。

综上所述,李世民在战功、实力、身份、血缘等几个方面都完胜朱棣,而朱元璋在对待接班人问题上的坚定也远超李渊,所以,李世民敢对父兄直接动手,而朱棣根本不敢。

1.欧阳修:《新唐书》

2.张廷玉:《明史》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肯定会认为是老子与老子不同,儿子与儿子不同。

就是说,一方面,朱元璋杀伐果敢,大权在握,而李渊宽厚优柔,大权旁落,朱元璋比李渊厉害。另一方面,李世民手握兵权,心狠手辣,而朱棣稳重谨慎,持正守中,李世民比朱棣厉害。

(朱棣,图片取其意)

此消彼长,因此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

不过,这样的分析固然有道理,但是,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朱棣为什么要造反?李世民又为什么要造反呢?

在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朱棣想都没想过要造反。

朱元璋对大臣们很刻薄,利用了“洪武四大案”,处置了不少开国功臣。在所有开国皇帝中,他是杀开国功臣最厉害的一个皇帝。但是,他对他的儿子们非常不错,把他的儿子们都封为藩王,给予他们很大的特权和优待。

从西汉开始,中央政权一直在打击藩王的存在,一直在试图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到了唐宋元的时候,可以说,藩王的问题基本上不存在了。皇帝当然要封自己的儿子、兄弟及亲戚为王,但一般都只是让他们当富贵闲王,不会让他们管事,也不会让他们去封国。所以唐宋元这些朝代,都没有藩王作乱,都没有削藩这样的事发生。

朱元璋对他的儿子们很好,把之前废弃的制度又捡起来(当然和西汉、西晋那时候的藩王概念有区别),目的就是,让他的儿子们大家都享有坐天下的感觉。

而对于朱棣来说,他更不可能造朱元璋的反。因为他是朱元璋儿子中最能打的那个,朱元璋长期和他浴血奋战,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朱元璋把他放在边关,专门让他对付蒙古人,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

可以说,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他从来就没想过要造反。甚至后来,如果朱允炆不在大臣的撺掇下削藩,他也没想过要造反。

(李世民,图片取其意)

李世民的情况和朱棣不太一样。

前面说了,唐朝的王都是富贵闲王,没有明朝那么大的权力,更不可能有自己的封国。因此,当李渊称帝后,李世民就将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落差。他在打江山时候拥有的一切,包括军队,包括那些拥戴他的集团成员,都会很快失去,他的未来,除了还有一个“王”的称号外,其它都不再属于他了。

因此,李世民迟迟不愿意放弃手中的这些特权,就是承受不住这样的落差。

这个道理,太子李建成也是明白的。所以,他对唐朝已经建立后,四海之内已经太平后,李世民还手握重兵,还有那么一大帮拥泵者非常不满。他不愿意等到李渊去世后,再向李世民动手。那时候,李世民已经坐大,动手也搞不定了。更何况,当李世民手握重兵,身边又有那么多人才的时候,太子之位会不会一直在自己屁股底下,自己将来会不会当上皇帝,都无法确定。所以,李建成不得不动手。

而李建成一动手,李世民便先下手为强,率先把李建成干掉。

(玄武门之变)

干掉李建成后,就面临着要受到他爹处罚的问题。(李渊也不可能不处罚李世民,不处罚,完全无法向天下交代)。要想不受李渊的处罚,唯有让他爹提前退休当太上皇,自己当皇帝。这样一来,天下都由自己说了算,也不可能承担啥责任了。

由此可见,朱棣不是不敢造他爹的反,是不会。李世民不是敢造他爹的反,是迫不得已。


张生全精彩历史


文|佳文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上台,明成祖朱棣却是在朱元璋死后发动靖难之役逼死侄儿朱允炆。那么朱棣为何不敢在朱元璋生前搞事情呢?说到底李功劳太大,而朱元璋能力太强,父子间能力的差异造成了不同时间点的造反。


我们先来看李世民,从打薛举、薛仁杲父子开始,当时的李世民就很懂得排兵布阵,身先士卒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到后来奠定唐朝基础的东进中原,大战窦建德、王世充,李世民为父亲李渊打下了半个江山。更厉害的是李世民聚拢了大批卓越人才,很早就开始谋划大事,而早年的朱棣不具备这条件。



朱元璋是一个狠角色,说他狠不只是表现在杀戮功臣这一点,还有就是他对局势精确的把控能力。当红巾军兴起之时,他投奔郭子兴建立功勋,借助其他红巾军的阻挡,避免了和实力强大的蒙古军队正面交锋,很快取得了自己的根据地。要是朱棣在朱元璋在位时期举事,很大可能会死的很惨。



李世民敢动手是有利条件出现的比较早,而朱棣则不然。当时朱元璋的儿子里,宁王朱权也是位骁勇善战的人物,可以制衡朱棣的势力,更何况打天下的将领们对朱元璋本人还是很敬畏的,在老子面前动手显然是很不明智的。


归根结底,朱棣动手是在等待一个好的借口,所以打起了清君侧的名目。而如果在老爹在世时就动手,会陷入不孝的骂名之中,削弱反叛的合法性。而李世民这一家族本身有很大的少数民族特性,对忠孝并不是很敏感,这也可以解释唐代父子关系的持续紧张。



1、中国历代战争史,中信出版社

2、明朝的政治变迁历程,吴晗

3、明朝那些事,当年明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4、中国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


生猛历史


实际问题实际出发,明朝建国是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历经艰险而建立的。而李唐属于是权贵阶级的夺权,这在本质上决定了朱元璋和李渊的处境。

李渊的天下靠的是几个儿子的奋战,尤其是李世民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李家作为当时的新贵,其背后由众多的世族力量支持,而其中的原因是李渊的儿子娶了不少世族的女儿。例如李元吉的杨氏、李建成的何氏、李世民的长孙氏,这些在当时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世族之女。

而李世民更是隋炀帝的女婿,拥有隋朝遗老的支持,加上李世民出色的军事能力,这都使得李世民在实力上远远超过其他两个兄弟,并且李渊确实没有能力制衡李世民,只是依靠父子关系来左右李世民。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便早已经控制了长安城的防卫,其实当时就已经尘埃落定,假如李建成和李元吉没被除掉,李世民也会逼迫李渊退位,而李渊无可奈何。

朱元璋建国之后,军政大权在握,各个封王的权力也被其制约

朱元璋建国之后将兵权放到了自己几个儿子手里,例如燕王朱棣,就接手了他岳父徐达的兵力。并且在朝内,朱元璋废除丞相,掀起了一阵阵宫廷流血事件。还不惜对蓝玉下杀手,这都使得朱元璋将大权牢牢握在手中。

朱棣在朱元璋未驾崩之时,自然不敢造次,毕竟朱元璋一句话就可以让他失去一切。朱元璋驾崩之后,其实也对朱棣留了一手,那就是削藩。朱棣那一次还是选择了接受,因为当时时机不成熟。

朱棣更类似像是雍正这样的人物,知道老爹在自己没有一点机会,但是只要耗死了老爹,那么谁也奈何不了自己。而李世民的话则是白手起家,这一切都是我打下来的,老爹这个位置也是我扶他上去的,自然我想让他下来也是简简单单。


小司马迁论史


很多人都说是因为李世民的资本比朱棣的大以及李渊比较窝囊的原因,所以拥有强大资本的李世民才敢于向自己的父亲出手,而没有那么强大资本的朱棣才不敢向自己父亲动手。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对比一下李世民和朱棣实力的话,就会发现在没有发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造反成功的几率并不一定会比朱棣大上太多。

首先以李世民当时的实力,如果他敢在正面战场上动用武力叛乱的话,那他和自己的手下绝对会在李渊的镇压下死无葬身之地。

唐朝开国最大功劳非李世民一人造成

因为受到隋唐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以为李渊之所以能打得下唐朝的江山是全靠李世民的帮助,觉得所有的功劳都是李世民自己建立的。

但是当我们仔细研究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历史中李世民的功劳是没有演义中所说那么夸张的。

或许他有着非常卓著的功勋,但是唐朝的开创却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唐朝开国绝大多数功劳是李世民建立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对李世民手下将领们的熟知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唐朝初年很多我们熟悉的将领都是早年一起跟李世民打拼江山的功臣。

而李建成、李元吉、李渊等人手下的大将我们几乎没怎么听说过的原因,所以很多人把唐朝开国最大的功劳给安在了李世民的身上。

但实际上这些将领的出名与高官厚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玄武门事变中支持了李世民,这只能说明他们站好了队,对李世民有着巨大的功劳,但是在唐朝开国的时候,他们的功劳却不一定比其他名声、封赏不如他们的人高。

其他人之所以会遭遇功赏不一的状况,与他们处在李世民的敌对阵营以及在玄武门事变中没有站好队有很大的关系。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的原因

李渊是唐朝初年掌握最大兵权的人,在他自己掌握兵权的同时,他也给自己的三个儿子赋予了很大的权力。

在他的三个儿子中,长子李建成所拥有的权力是最为巨大的,虽然他主要掌管的是后勤统筹方面的权力,但是有不少大将都是效忠在他手下的。

其次就是他的二儿子李世民以及幼子李元吉,当时李渊划给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权力都是差不多的。

在战功方面虽然李世民比李元吉要强大不少,但是也不会强大得太离谱。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是站在同一个阵营的,因为权力的斗争,他们二人与李世民成为了仇人。

不过在实力的对比上,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的联盟却保持了对李世民的巨大优势。

在这种优势之下,他们也感受到了李世民身上所散发出的巨大危胁,所以在唐朝开国之后,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就开始通过各种手段对付起了李世民。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李建成是没有想过要把李世民置之于死地的,当时他只想把李世民的权力给剥夺掉,而没有想过要把自己兄弟杀死的想法。

不过对于李世民来说失去权力无异于要了他的生命,所以他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准备动手铲除自己手下势力的时候,才会因为手下人的怂恿发动了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事变的成功

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他在长安城外的军队并不会比李元吉二人多上太多,更不用说和李渊的军队相比了。

在长安城内,李世民的军队也不多。

因此,如果直接动用强攻的话,他是根本没有机会篡权成功的,所以他最终采用了计谋行事。

李世民为了把李建成、李元吉、李渊汇集到一起一网打尽,他就在李渊面前对李建成和李元吉进行了污蔑,说他们和李渊的妃子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


虽然李渊对这件事情并不是特别相信,但是必要的询问还是要进行的,所以他就决定在第二天召见李建成和李元吉到皇宫中与李世民当面对质。

就在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宫的时候,李世民动手了。

他首先买通了玄武门的守卫,带着自己一部分的大将、亲卫杀入到皇宫中直接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给除掉了,并在李渊措手不及之下把他给软禁了。

在整个帝国的老二、老四被他除掉,老大已经被他控制住的时候,他这个老三自然就成为了接下来唯一能掌握大唐朝的人物,于是从此之后他展开了自己的辉煌人生。

如果不是这三个可能会对他造成威胁的人物被他解决掉以及他及时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抛到皇宫外的话,那当时李建成等人围在皇宫外的手下就会攻入皇宫中,直接把李世民以及他的手下们给除掉。

李世民拥有着朱棣所没有的优势

如果当时李世民直接在皇宫外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话,他肯定就会被皇宫中已经产生警觉、做出防备的李渊铲除掉。

如果他直接发兵控制住李渊的话,那他也会被李建成和李元吉直接带兵给铲除掉。

所以如果不是李世民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时机,那他肯定是不敢对自己的父亲动手的。

从这方面来说,李世民的成功带着很多的偶然,稍有一个环节出错,那他就必然会发生失败。



要不是李建成等人把他逼到了一个绝境,他当时肯定是不敢如此冒险的。

朱棣的情况就是如此,因为朱元璋给他掌握了很多的军权、给他分封了一块很大的封地,所以他当时是没有动机和胆子敢向自己掌握着滔天大军的父亲动手的。

如果真的被他找到了一个如同玄武门一样的时机,没有直接大军对阵就控制住朱元璋的话,那他的其他众多兄弟也不是吃素。


他那些兄弟中就有不少人的军队是不亚于他的,到时候勤王军队一旦来临,他自己肯定也支撑不了太久。

从这方面来说,李世民占据了一个兄弟少、并都聚集在京城的优势,因为兄弟少,又凑在一起的原因,所以他才可以很快就把自己一大家子人全部聚在了一起,并把他们给除掉,使自己成为了唯一的正统继承人。

如果李渊当时有很多儿子分布在全国各地掌握军队的,那各种反对李世民的将领就必然以他们为首,蜂拥而起对李世民发出讨伐。

朱棣造反的成功

而朱棣造反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当时朱元璋为了给自己的儿子铲除障碍,所以他把跟着自己建立了很多功劳的绝世名将通通给杀的一干二净,只剩下了大猫小狗一两只辅助他因为儿子去世过早而成为太子的孙子朱允炆。

而即便在建文帝登位时明朝的名将已经被朱元璋铲除了大半,当时朱棣所遭遇到的情势也是非常危险的。


在朱棣反叛进攻南京的过程中,建文帝的手下有几次可以杀死朱棣的机会,不过因为建文帝不愿意担负一个杀叔的恶名,所以他给手下的军队下达了一个“不要杀我叔”的命令。

为了防止不小心杀死朱棣而被满门抄斩,所以当时建文帝手下的很多士兵在作战时都是非常束手束脚的。

因此在建文帝的神助攻下,最终败局明显的朱棣竟然一路势如破竹杀向了南京,夺下了皇位,在这个过程中,建文帝的功劳不可谓不小。


朱棣消除自己兄弟们威胁的方法

在朱棣篡位之后,因为建文帝曾经的削藩让各位亲王已经心寒的原因,所以他们在当时并没有声讨谋权篡位的朱棣。

并在朱棣为被抹除封号的几位亲王恢复了封号之后,他们对朱棣产生了极大的好感。

当然,他们对朱棣的威胁也是仍然存在的,朱棣为了消除他们对自己的威胁,他就通过改换自己兄弟们封地、一步步撤除军权的方法,最终消除了他们对自己巨大的威胁。

在一切都妥当之后,朱棣还是有些不放心,于是他就把国都迁到了自己经营多年、军队中全都是自己亲信的北京,这个时候的他才开始不再那么担心起来。

从这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朱棣连抢夺自己侄子这么一个手中没有名将的皇帝皇位都如此困难、危险,他又怎么可能敢对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动手呢?

所以说这就是朱棣之所以不敢向朱元璋动手造反的原因,首先在朱元璋年代因为朱棣的权力没有受到威胁,所以他是没有动机向朱元璋动手的,再加上他自己本身的实力远远比不上朱元璋的实力,如果真要造反的话,这个过程无异于蜉蝣撼大树,纯属不自量力的行为,李世民所面临的机会、所拥有的优势他又没有,因此他是不可能对朱元璋动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