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雜憶——捕魚

童年雜憶——捕魚

媳婦魚

童年雜憶——捕魚

麥穗

七十年代初,溫室效應還不明顯,到了雨季,降雨還充足,且一般都是連陰雨,下得溝滿壕平的。再加沒有汙染,水一律都清清的。

我們公社靠近潮白河的東岸,公社修了很多溝渠等水利設施。溝渠有出口通到各村的池塘,用於蓄水。主渠是一條叫幸福渠的人工河,一直經潮白河通到密雲水庫。每逢到農業灌溉時節,密雲水庫便向下遊的溝渠放水,過一段時間,村中水坑、池塘便蓄滿了水。水庫一般在一年中放若干次水,主要用於農業灌溉。

現在密雲水庫已多年沒放過水了,潮白河也成了一條幹河。

水多了,魚便多了。

初釣階段,我一般用玻璃罐頭瓶,就是大圓口,矮矮胖胖的那種。在瓶口繞一圈的繩子,再在這圈繩子上上面系三根繩子,另一端集中拴到一根木棍上,提著瓶子,就跟倒提著降落傘似的。瓶裡面放些烙餅或骨頭,以骨頭最佳。但那年月家裡難得有骨頭,烙餅就湊合了,可千萬不能用饅頭,把瓶子向水中一放,饅頭全漂到水面上,白搭了。放好誘餌,在池塘邊找水深適合之處,把瓶子沉到水下,然後躲到樹蔭下,耐心等待。約摸時間差不多了,快速的返回池塘邊,猛的抄起木棍,“嘩啦”一聲提起罐頭瓶,瓶中往往有幾條傻頭傻腦的小魚在轉圈碰壁。把魚倒進小盆中,整理補充釣餌,再把釣具放進水中。若是旁邊沒人搗亂,向水中扔土塊和石子,半天能釣上幾十條小魚。

用罐頭瓶釣魚,受瓶體容積所限,捕到的魚都不大。後來改進了,用蚊帳捕魚。先用鐵絲做個框子,在外面用蚊帳包住,上部留個口子,用大針縫好,拴上繩子,在把繩子栓一根木棍上,放上些石塊和誘餌,往池塘水中一放,便只需耐心等待了。這種捕法,捉到的魚稍大些,量也大些。

再後來還學會用縫衣針作魚鉤釣魚。先把縫衣針用鉗子夾住,用火柴燒針尖部分,燒紅後迅速用尖嘴鉗子把針尖弄彎。用線把做好的魚鉤繫到木棍上,然後在釣鉤的上方綁住一小截兒去了皮的秫秸當漁漂,釣具就做好了。釣魚時,在魚鉤上鉤蚯蚓或飯粒。

釣到的魚不知學名,都叫土名,有浮蓮、鯽瓜、老頭魚、麥穗等。偶爾能釣到五彩豔麗的媳婦魚,便急忙拿回家養著。別的統統吃掉。

把釣到的魚拿回家中,起先不會拾掇,便教母親幫忙。下腳料喂貓。燉熟端上桌子,我抱著盛魚的碗,除了象徵性的讓讓奶奶、媽媽,爸爸,便只允許爺爺吃幾條下酒。爺爺拿起筷子“嚐嚐我孫子逮的魚”,蘸點魚湯,放在嘴裡吧嗒,“行!好吃,好吃!”

不久,自己學會燉魚了。吃自己燉的魚,味道格外香。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用生石灰捉魚。

在我上一年級的時候,中午放學,和同村的大同學一起走。因前天下過一場大雨,路邊的溝中有半溝深的混濁積水。

我們經過一輛停在路邊裝滿大塊生石灰的拖拉機時,大同學們停下了腳步,四面張望,一看無人看守,便迅速抱起大塊生石灰向路邊的水溝中扔。我有些奇怪,他們為什麼把生石灰往溝裡扔?

只見溝裡的水跟開鍋似的,向上沸騰翻滾,都變成乳白色了。轉瞬之間便見不少的魚在水中亂轉掙扎,過了一會兒,水面上漂了一層魚。

我們見狀,急忙下水撈魚,弄得跟泥猴兒似的。

這是我所有捕魚經歷中收穫最多最容易的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