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经:通奸弟弟乳母、气得郑成功吐血,为何“陈近南”却辅佐他?


郑经:通奸弟弟乳母、气得郑成功吐血,为何“陈近南”却辅佐他?


近代台湾奠基人

被遗忘的台湾延平郡王郑经

1662年,延续了近二十年的抗清战争,到此时终于偃旗息鼓。尽管民间依然存在着零星的抗清力量,但清王朝掌控天下的大局已然不可逆转。是年三月,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在缅甸被俘,随后被处死。这场改朝换代的角逐,已经以清王朝的完胜而结束。

此时唯一在法统上对清王朝构成威胁的,也就仅仅剩下坐拥台湾与清王朝隔海相望的台湾明郑政权。他们拥有南明永历王朝的臣子身份,也是此时中国唯一一支还打着“明朝”旗号的政权,又兼其特殊的战略位置,成为此时距离清王朝最近的对手。

郑成功过世后,长子郑经继承了他的爵位与事业,以大明朝延平王身份统治台湾。

比起他那位成了民族英雄的爹,郑经的名声要小得多。得益于《鹿鼎记》等武侠小说的人物塑造,他那位草包小儿郑克爽都比他的知名度高。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他却是一位对台湾命运有着深远影响的人。

郑经,字贤之,号武天,出生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他是郑成功的长子,母亲就是郑成功的正房夫人董酉姑,可谓是郑成功“根正苗红”的接班人。郑成功过世后,他承袭了延平王的爵位,接管了台湾地区。表面看起来,他的接班是很顺理成章的,基本属于生得比较幸运,有正房长子的身份。但其实却不是这样。因为他的延平王爵位,不是郑成功给他的,而是他自己抢来的。

郑成功一辈子忙了很多事,几乎什么都忙到了,临终之前,也基本把自己忙过的事情都感慨了一遍,甚至忧怀了一番时局,却偏偏忘了一件大事:安排谁接他的班?

按照封建纲常秩序,能接郑成功班的自然首选郑经。无论是身份还是资历,郑经都十分符合条件。常年跟随在父亲身边征战,虽然没有郑成功那般英雄神武,却也还算精明干练,也有一些将领忠于他,尤其是在厦门跟随他的将领。而且母亲董酉姑对他也非常疼爱。偏偏他关键时刻不争气,竟然搞出勾搭弟弟乳母的丑事来,差点儿就被郑成功砍了。接班掌权,似乎是没指望了。

郑经:通奸弟弟乳母、气得郑成功吐血,为何“陈近南”却辅佐他?

↑影视作品中的郑经

结果在郑成功部将黄朝等人的拥戴下,最后接班人变成了郑袭。这个郑袭是郑成功的五儿子,虽然当时的年龄还有争议,但此时长子郑经才二十一岁,郑袭自然小得多。对于这帮将军来说,首领的年龄越小就越容易控制。至于根正苗红的郑经,众人也有话说:干出这等丑事来,没宰了你就算烧高香了,还想接班?做梦!

但郑经显然是个爱做梦的人。眼见得郑袭已经接班,郑经加紧了动作。他一方面在厦门设立灵堂,以长子的身份隆重祭奠郑成功,其实是作秀给人家看的:我才是郑成功的长子,偌大的家业怎么能给别人?同时利用身边的亲信部将陈永华、冯锡范、周全斌等人,加紧打造战船,但对岛上的郑袭他却逆来顺受,忍着气听他吆五喝六。在他准备东进台湾时,偏偏清王朝的靖南王耿继茂也来添乱,威逼郑经投降。对于这种趁火打劫的行为,郑经很愤怒,但是他却非常友好地接待了耿继茂的使者,并请使者替他向耿继茂表达诚挚的慰问。但是对耿继茂提出的条件,坚决拒绝,尤其是“剃发”一项,更是百般反对。这一番表演总算稳住了耿继茂。后方安稳了,郑经于是年十月进兵,一举击败黄昭等人,把他的亲弟弟郑袭打得投降了清朝。郑经因恼火叔叔郑泰帮过弟弟,二话不说对郑泰发动进攻,将郑泰杀死。至此,这个当年把他父亲郑成功气得吐血的逆子,才算正式接了他父亲的班。

能屈能伸,能打但又有原则,这大体就是郑经的处事风格了。

和他父亲经营台湾的宏伟志向不同,最早郑经还没这个觉悟,即使他在继承了延平王爵位后,大部分时间他还是待在厦门。在他眼里,台湾不过是一个大后方而已。但是现实立刻就给了他当头一棒。这时候的清王朝也学乖了,不但水师力量增强,也学会借助荷兰人的力量了。而荷兰人在被赶出台湾后,也无时不想着恢复台湾。双方自然一拍即合。当时负责福建地区军务的,是靖南王耿继茂。按照荷兰人的说法是,他与荷兰人签订了一份协议,规定只要击败郑经,荷兰人可以重新得到他们在台湾的城堡,也就是变相占有台湾。这个协议并未见于相关的中国文献中。如果确有其事的话,耿继茂算是卖了一次国,出卖了中国自己的领土台湾。

1663年,靖南王耿继茂以一百艘战船的规模,连同荷兰的十四艘精锐战舰,于十月悍然向郑经的金门、厦门一带发起进攻。由于先前经历过明郑政权的内讧,势力受损严重,以至于郑经的军队很快不支,只好败退到铜山,后来又不得不进入台湾岛。此战也证明,郑经比起他父亲的作战水准来,确实差了太多。但郑经也算条汉子,在铜山的时候,清军曾多次前来劝降,皆被郑经拒绝,一路上众叛亲离,却还是逃了出来。至此,郑成功当年辛苦打下的金门、厦门等据点,已经全部落入清军手中。占明郑政权四分之一的金厦驻军,也在这场浩劫中或败或降,几乎全军覆没。原本对台湾岛没有兴趣的郑经,此时也只好去了这个他唯一能去的地方。之前他没有经营台湾的觉悟,现在却不得不有了。这之前的郑经,是一个气死父亲的“逆子”,然而这以后的郑经,却做成了父亲郑成功一辈子没有做完的事情:缔造一个繁荣富庶的台湾岛。

从败退台湾岛开始,郑经就着手经营台湾。事实证明他或许不是一个合格的开拓者,却实在是一个优秀的建设者。一同随他来到台湾的,除了五千厦门、金门当地难民外,更有大批明朝宗室、儒生文士。这些人也成了之后台湾发展的生力军。虽然如此,初到台湾的郑经,面临的却是一个内外交困的局面。首先是金门、厦门的丢失,使以贸易立国的明郑政权,失去了连接大陆的落脚点。之前他们通商世界,以金门、厦门为基地。如此一来,等于血管被卡断,经济一下陷入了困顿之中。与此同时,不甘心失去台湾的荷兰人,也开始频频趁火打劫。就在明郑政权与清王朝相互攻杀之时,永历十八年(1664年),趁明郑政权风雨飘摇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发动了旨在收复台湾的“远征”,以波特为舰队司令,率领两千六百士兵,十六艘战舰,大举攻打台湾基隆港。腹背受敌的明郑军不支退去。光复台湾仅两年,基隆港就沦陷了。与此同时,荷兰人在海洋上也发动了对明郑政权的绞杀战。尤其是在郑氏集团外贸的重要基地东南亚地区,荷兰人四面撒网,见到郑氏的商船就打,原本是郑氏集团主要贸易来源的东南亚贸易,一度陷入瘫痪。


郑经:通奸弟弟乳母、气得郑成功吐血,为何“陈近南”却辅佐他?


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郑经保持着头脑冷静。以性格论,与其父郑成功相比,郑经少了些刚勇血性,多了些优柔寡断,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但比起郑成功性格偏狭、极爱冲动的缺陷,郑经却更加沉稳睿智。不利局面下,他能灵活应对。荷兰人在占领基隆港后,满以为胜券在握,竟狮子大开口,提出只要郑经允许他们割占东平等地,他们就和郑经和平相处,同时郑经必须赔偿之前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给他们造成的“经济损失”。如此无理要求,激得明郑军队上下大怒,但郑经却深知,此时不是同荷兰人翻脸的时候。他大度地表示愿和荷兰人谈判,并主动释放数百名先前俘虏的荷兰官兵,只求对方先别闹。种种和平信号,让骄横的荷兰人飘飘然了:这个叫郑经的公子哥是个熊包,兵不血刃,他们就可以得到台湾的一切。

出于这样的错误判断,荷兰人并未乘胜追击,反而和郑经达成停战协议,占有基隆港发展贸易。他们的如意算盘其实和当年一样,先占住台湾的一块地,然后步步为营,顺势扩张,直到把郑经挤出台湾。但世易时移,台湾已经不再是宋克当年到来时的荒岛了,郑经也绝不是熊包。郑经虽然没有郑成功那么刚烈,却比郑成功多了几分狡黠。荷兰人很快发现,郑大公子坏主意很多。基隆周边的荷兰人居然一颗粮食都买不到。因为所有的村镇都被郑经下了禁令,无论荷兰人出多高价格,都不许卖给荷兰人粮食。这种事搁在郑成功身上也会这么干,但郑成功一般是强制性的,郑经却不让群众吃亏:荷兰人找你买粮食出多高的价格,政府就出更高的价格补贴你,只要能饿死这帮人。就这样,荷兰人被饿惨了。两千多人的补充给养,全要靠船队从巴达维亚运来,断炊对荷兰人来说就是常有的事情。

在稳住荷兰人的同时,郑经开始了对台湾的全面建设。金门、厦门丢了,与大陆的贸易血管断了,那就自己造血,贯彻父亲当年制定的“三大法”,在具体实施中细化条令,比如政府出资金,扶持从事工商业的商户,在全岛上下大搞“减税”,尤其是削减对外贸易的税赋,以减轻百姓负担,发展生产。郑成功时代开始的屯田政策,在此时也得到全面推广,且做出更细致的划分。从荷兰人手中夺来的庄园田地,称为“官田”,是由国家掌握的土地;文武百官开垦的田地,称为“文武官田”;军队开垦的田地叫“营盘田”。台湾的土地制度正式确立了下来,而跟随郑经到台湾的沿海官民,也得到了妥善安置。明朝宗室,由政府划拨土地供养起来。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明郑政权出台政策,鼓励百姓发展丝绸、制瓷等工商业,给予经济扶持和税赋优惠。在农作物种植上,也鼓励多种经济作物,以给对外贸易“造血”。没过几年,大陆能生产的东西台湾全都能生产了。物产丰富的台湾逐渐繁荣起来。

郑经:通奸弟弟乳母、气得郑成功吐血,为何“陈近南”却辅佐他?

相比郑成功逮谁揍谁的做法,郑经的外交手腕就灵活多了。荷兰人封锁东南亚航线,掐断了郑氏船队的航路。既然暂时不能与之争锋,那就另辟战场,于是主动通好日本,大力拓展对日贸易。郑经当政时期与日本的贸易额比起郑成功时期激增,日本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长崎港,每年进出的台湾船只多达近百艘,远超明末的规模。面对荷兰人的挑衅,大搞“连横合纵”。东南亚海面上又不止你荷兰一家。郑氏集团不但和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发展了友好关系,拓展了盟友,更拉来了一个新帮手——英国人。

此时正与荷兰人打得天昏地暗的英国殖民者,与明氏集团一拍即合,双方签署贸易协定。英国人向明氏集团提供火器、战船技术,一道打击荷兰人。此举在中国海商的贸易拓展史上意义重大:自郑和下西洋后两百年,中国船队再次进入了印度洋流域。在广交朋友的同时,郑经也没忘了原则:通商可以谈,贸易协定可以签,但主权问题却丝毫不能马虎。比如西班牙人就曾浑水摸鱼,以“传教”为名,请求在台湾设立据点,结果被郑经严词拒绝。郑经知道,多次在东南亚发动排华、屠华运动的西班牙人并不老实。因此在与西班牙人的交往中,郑经多次派遣使节警告西班牙人,如果东南亚当地的华人遭到了不公正对待,他将采取一切严惩措施,甚至兵戎相见。在那个时代里,他不只是台湾的守护者,更是东南亚的保护者。

郑经的恩威并施很快收到了效果。内政方面,台湾经济高速发展,屯田大兴,农业产量激增,政府经济储备丰厚。对外方面,占领金门、厦门的清王朝,因水师力量限制,对台湾岛是鞭长莫及。多年的苦心经营让郑经重建了一支强大的水师,比起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那时候的郑成功,主力战船大青船只有两门火炮,比起西洋战舰来实在是“袖珍”。这时候的郑经拥有了一支三万人规模的新式海军。和英国人的通好,让明郑政权买到了此时英国新开发的后膛火炮。但明郑政权不但能买,更能自己造。郑成功时代设在台湾各地的兵工厂,此时也开花结果。

当年收复台湾时缴获的荷兰军火,后来与英国、西班牙通商得到的新式武器,在台湾全能自主生产。战船方面,比起当年郑家驰骋东亚的三桅炮船,此时明郑海军的主力战船,被称为“鸟船”。这个称呼,来自老对手清王朝。顾名思义,就是在海洋上航行,如鸟儿飞翔一般迅捷。在后来收复台湾的水师名将施琅的笔下,这种战船不但飞快,更能打,其船体已大于当年郑成功的“三桅炮船”,每艘船船头上装备有重型巨炮一门。这种巨炮重达三千斤,杀伤力惊人。此外还有大型火炮二十门,中小型火炮一百门。如此规模,已堪称是当时海洋上的巨无霸战船。在明郑水师的鼎盛时期,这种巨型炮船的总数在五十艘以上,如此规模,即使对比当时的海洋帝国荷兰、英国,也毫不逊色。

能做到这一切,自然因台湾本岛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但同样也离不开郑经本人的才略手腕。他父亲的名声太响,外加他名声太臭,这位明郑政权历史上在位十八年的王爷就被历史忽略了。他与西方人打交道的手腕灵活,颇有其父风范,而在用人上则比他父亲更强。

郑成功这位英雄缺点很多,其中一条就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他性格偏狭,常因小事动怒。纵观他的一生,经常发生部下叛变、内部反水的事情。虽有各种原因,但他性格的缺陷,却应该是重要一条。

相比于郑成功,郑经在这一点上显然就强多了,许多史料上都说他“性宽和”,是个平易近人、礼贤下士的厚道王爷。也正因如此,当年郑成功要杀他时,厦门、金门地区的郑家部将,不惜抱团反对,甚至要和郑成功兵戎相见。在选人的眼光上,尤其是在选择治理台湾的建设者上,郑经也比他的父亲强,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他委任的第一批驻台官吏,后来相继发生过贪污、虐民之事,遭到他的严惩,虽然后来许多史料都以此说郑成功治军严明,却也证实了他在看人上的缺陷。

郑经在这一点上就好多了。在他败退台湾后,重新整顿了明郑政权的政府机构,尤其是明郑政权的“六部”,更是做到人尽其才。其中杨英管户部,柯平管刑部,谢贤管工部,这几个人都是郑成功时代的文人幕僚,虽然早就参政,可那时候的郑成功委任官吏还是信任那些征战沙场的骄兵悍将,文人幕僚大多是靠边站的。郑经更懂“马下治天下”的道理。

郑经:通奸弟弟乳母、气得郑成功吐血,为何“陈近南”却辅佐他?

↑影视作品中的陈永华

但如果比起对台湾的历史作用,乃至历史影响,他们都不如一个人。在郑经统治台湾的十八年中,他任用过许多人才,却只对这个人始终保持着推心置腹的信任、毫无保留的支持——陈永华。

陈永华就是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的原型。他是否做过天地会总舵主,这个在后世有争议;他是否有高深莫测的武功,这个在后世也有争议;唯独没争议的,是他在当时明郑政权内部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对台湾历史独一无二的作用。

对于台湾的历史来说,陈永华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台湾推广文教。从南明永历十九年(1665年)起,陈永华建议在台湾“设宗庙,立学校”,将儒家文化在台湾岛广为传播。中华的正统文化,因陈永华的努力,从此在被视为“蛮荒之地”的台湾岛正式确立。郑经统治台湾的十八年里,台湾岛掀起了“自是始奋学”的热潮,且并不因后来政权更迭而中断。今天台湾岛内国学昌隆、文化繁盛,与陈永华的贡献密不可分。

对陈永华,郑经自始至终都是毫无保留地信任。不但委以重任,更极为礼敬,自始至终都称他为“先生”。在国家大事方面,十八年间郑经对陈永华是言听计从。明郑政权的经济、外交、司法等方面的大政方针多出自陈永华的奏议。

郑经统治台湾的十八年里,“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这个以纯商业贸易为主要发展思路的政权,此时更通商世界,它每年对日本的贸易税收,有一百四十万两,对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地区的贸易税收,更高达三百多万,是东亚的贸易中心。民生方面更是“夜不闭门,百姓乐业”。这个曾经挣扎在殖民统治下的蛮荒岛屿,此时已是丰衣足食、生机勃勃的乐土。

✓本文选自新华先锋出品《台湾风云1368-1683:大航海时代的失陷与收复》

推荐:《台湾风云1368-1683:大航海时代的失陷与收复》

[作者]张嵚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大航海时代,台湾风云变幻,中华儿女

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抗争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从1368年明朝中期抗倭斗争,至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这300余年间,在大航海时代到来的背景下,倭寇、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侵略势力走马灯似的妄图染指台湾,中华民族的爱国者们,在台湾岛上为抗击外来侵略做出了不懈的奋斗和巨大的牺牲,一次次成功地抗击了侵略者,保卫了美丽而又富饶的宝岛台湾。大航海时代的炎黄子孙,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留下了属于中国的宏伟篇章。

©作者简介:张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199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做过话剧编剧、DV导演、影视编剧等多项工作,并有小说、戏剧、电视剧、历史著作等多部作品问世。

来源:新华先锋(ID:xhxfweixi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