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之「道」與道家之「道」 原來還有這樣的聯繫

源起茶道

道教與茶結緣,比佛、儒更為久遠。在中國茶文化萌芽的兩漢至兩晉南北朝時期,正是文人墨客們陶醉在老莊思想中的時代,同時飲茶也成為文人的一種生活習慣。

所以我們讀到《三國志·吳志·韋曜傳》學到了“以茶代酒”,讀晉朝張華的《博物志》知道了“飲真荼,令人少眠”的說法。

然而對道家與茶文化關係最有說服力的要數陶弘景《雜錄》中所說“茗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君服之”的記載。丹丘子為漢代“仙人”,是茶文化中最早的一個道家人物。早在漢代的《神異記》中就有記載:“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棲之餘,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這裡的“荼”、“茗”,也就是今天的茶。

這與道教得道成仙的觀念有內在聯繫,而丹丘子則是給樵夫指點佳茗的仙人。

晉代郭璞在註解《爾雅》時即解說:荼,蜀人名之苦茶。可見飲茶習俗在古巴蜀的萌芽,而這裡也是道教真正的發源地。湖北十堰地處鄂西北秦巴山脈,自古就有種茶的歷史,而十堰的武當山,正是道教文化聖地。

茶道之“道”與道家之“道” 原來還有這樣的聯繫

自然之道

茶,來自自然,茶文化,最具自然性質的文化形態。

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製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動則如行雲流水,靜則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

從一開始,茶文化就和中國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觀念相契合,是“自然之道”的一部分。茶道也就是要按照茶的“自然”要求,以“任其自然”。不去違反它的自然狀態,讓它的天然精華自然發散,以“合於自然”。

茶道之“道”與道家之“道” 原來還有這樣的聯繫

武當道茶茶園

生命之道

道家既是虛靜恬淡的,又是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

道法自然,返璞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瀰漫,彷彿自己與宇宙融合,昇華到“悟我“的境界。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莊子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因為熱愛生命,所以不會去為了世俗或慾望而違反生命的本真。

茶道之“道”與道家之“道” 原來還有這樣的聯繫

養生之道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的功能,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茶道之“道”與道家之“道” 原來還有這樣的聯繫

武當問道

沒有文化內涵的茶葉,只是一片樹葉;缺乏歷史底蘊的茶湯,猶如一杯清水。

武當道茶與仙山相遇,與道家結緣。品味這樣一杯茶,何嘗不是一次與悠久歷史的對話。

很多道家高人,都把品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坐而論道時,一杯清茶足矣,因為茶中有道,以茶悟道,精行儉德的修道之人,才能從至苦之味中,領悟“道”的精神。同道中人,喝武當道茶,端起茶杯細品的那一刻,才算是沒有辜負春雨的滋潤,夏陽的考驗,秋風的輕撫,冬雪的沉澱。

茶道之“道”與道家之“道” 原來還有這樣的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