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必”并非都是“一定”,你知道吗?

“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不少考生将其翻译成“一定不能得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结果句子大意就被翻译错了。其中原因或许是考生只知道“必”有“一定”之义项,而不知“必”并非皆“一定”也,这里“必”只能翻译成“果真”之类。像2015年高考湖北卷翻译题也涉及“必”字。湖北卷涉及的句子是“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这个句子中的“必”要翻译成“一定”。那么,什么时候翻译成“一定”,什么时候翻译成“倘使真的”或“果真”呢?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必”并非都是“一定”,你知道吗?

这就要观察“必”出场的特点——是出现在复句的上半句,用来表示虚拟语气或假设语气,还是出现在复句的后半句或者单句中?如天津卷所涉“必”,它出现在复句的上半句(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而这上半句又和下半句(曷为攻之)构成假设性的条件关系,这时的“必”字就不能翻译成“一定”,否则前后语气就很冲突。而湖北卷涉及的句子,“必”出现在复句的后半句,表示由其前条件达成的一个必然结果,所以应翻译成“一定”。总之,观察“必”字所在的位置,是确定其义项的一个直观性标准。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必”并非都是“一定”,你知道吗?

再如以下一组句子:

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③必求之,吾助子请。(《左传》)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⑤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战哉。(《战国策•赵策》)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必”并非都是“一定”,你知道吗?

这里的句子中都有“必”字,其中①③句都是复句,而且“必”字又被置于前半句,所以都是用来表示虚拟语气或假设语气的,翻译为“果真”或“假如真的”。而②句是复句,“必”与“诚”呼应,表示假设关系,句中的“必”应该解释为“一定”或“必定”。④句也是复句,而且是假设复句,但是“必”却在后半句,所以翻译成“一定”或“必定”。⑤句是单句,主语部分是“人主之子孙”,谓语部分是“必不善战”,其中“必”字翻译成“一定”。

更多语文教程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必”并非都是“一定”,你知道吗?

获取资源?

接下来告诉大家如何获取资源:转发、评论、点赞后点击小编头像、关注小编后私聊小编"语文"两个字即可免费获取资源,小编发的所有资源都是免费分享。

希望大家能积极转发让跟多人看到,给予小编鼓励与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