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和他很像的儿子朱棣,而是传给比较文弱的孙子朱允炆?

历代风云史


向敬之

明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因感风寒去世,太祖朱元璋需要新立储君。

朱元璋曾召集群臣在东阁会商,说:“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明史·刘三吾传》)言下之意,就是要选择朱棣为储。诸子之中,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驻守北平,在兵力部署上,首重朱棣。显而易见,朱元璋很看重老四朱棣。

不料,翰林学士刘三吾挺身而出,说:“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将朱元璋拟立朱棣的建储计划顶了回去。

朱元璋大哭罢朝,刘三吾也被降为国子监博士,还付出了一个女婿被以坐赃处死。

朱元璋认为朱棣最像自己,在立国之初应该考虑过,但还是以皇长子朱标为储君,并赋予实际储权,就是要给大明王朝的皇位传承立规矩,执行一条宗法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

这是一条在历代汉人王朝实行了两千多年的政治规矩,即便很多朝代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执行到位,如西汉仅三帝为嫡子,东汉皇帝无一人为嫡子,两宋十八任皇帝也只有三人为嫡子。

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朱元璋,因为朱标早逝,想过改择最有能力的皇子为嗣,却因儒臣执言“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即有嫡便立嫡,无嫡才立长,最后妥协选择朱标次子朱允炆(长子幼殇)为皇太孙,待其死后成为后继之君。

朱允炆即位不久,追尊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也算修补了朱元璋所寄望的父终子及的核心嫡长子皇位继承制。

朱元璋放弃计划,主要是不想因为皇位传承,导致皇家纷争。不意四年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对建文帝取而代之,而太祖制定的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仍然被作为明朝皇位传承的最高标准。

尽管明朝十六帝,只有五人为嫡子,但,这条规矩一直贯穿至明亡。其间,明成祖朱棣、神宗朱翊钧,在太子在位时,还公开指定太子的嫡长子(朱瞻基)或长子(朱由校)为皇太孙,以作为隔代储君。这都是皇帝对于体弱多病的太子不放心,而学了朱元璋做了更多的后事安排。


以礼观书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就将朱标立为太子,其他诸皇子连带一个侄子被分封到边塞或军事要地成为藩王。这样的安排都是为了日后朱标继位成为皇帝在应天坐镇天下,其他皇子做为藩王在各个要地共守大明安宁。形成众弟兄拱卫大哥朱标的格局。



朱元璋这一番用心良苦的布局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和睦团结共守大明王朝的千秋基业。朱标活着,或许也能按这样的设想发展下去,但朱标英年早逝,原本的众兄弟拱卫大哥格局被打破。朱元璋也曾想过让资历老城的朱棣来当太子,但是朱棣没有朱标那样让所有弟兄都臣服的威望,担心立朱棣会引发其他皇子的不服,于是用嫡长子嫡长孙的传统传位顺序力求让众皇子都没有刺可挑,进而立了朱允炆为太孙。



朱元璋最终拍板立朱允炆为太孙将来继承皇位的决定可能还出于一个目的,那就是朱标是儿子,因为早逝,做为父亲的朱元璋于情于理也不好追封其为皇帝,只有朱允炆继位,以儿子的名义才能合理的追认父亲朱标为皇帝,以弥补朱标太子多年因早死没有皇帝名份的缺憾,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感情和期望可见一斑。


居叶佳宜


其实朱元璋最想把皇位传给太子朱标,自从朱元璋开始造反的时候,他就将朱标带在身边,尽可能的让朱标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在朱元璋自立为王的时候,朱元璋毫不犹豫的在第一时间立朱标为世子,并且还给朱标找来了许多的老师,让他们教他知识,自己也是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知道的东西传给朱标。

朱元璋称帝之后,同样是第一时间立朱标做太子,可以这么说,从头到尾朱元璋就没有考虑过他的其他儿子,朱标做太子的时候,朱元璋给了他所有资源,倾尽所能去培养朱标,并且还主动将自己的权利分给太子,让太子替自己处理政务,这种事情在历史上相对罕见,因为皇帝是不会轻易将权利分出去的,哪怕是给太子也不行。

万万没想到的是,朱标竟然英年早逝,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个时候朱元璋又要面临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自己的皇位应该传给谁呢?其实众人最看好的都是朱棣,朱棣从各个方面都非常的像朱元璋,朱棣能力也非常强,至于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们,和朱棣完全没法比。就在众人都以为朱元璋要立朱棣的时候,朱元璋却宣布要立朱允炆为太子。

这个可是令许多人都大跌眼镜,据说朱允炆和朱标很像,或许是朱元璋爱屋及乌的原因,而且朱允炆已经十五岁,岁数也非常合适。至于为什么不在他的儿子中选,史学界也给出了理由,除了朱棣以外剩下的皇子都犯过大错,朱元璋看不上,不会选他们。

至于朱棣,朱元璋不喜欢朱棣是因为朱棣的生母,关于朱棣的生母历史记载很少,甚至有野史记载,朱棣其实不是亲生的,朱棣登基之后一直在强调自己的合法性,总之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朱元璋不喜欢朱棣就是因为他的母亲有问题,具体的史学界目前还没有证据,所以不能贸然将其定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1392年,朱元璋的皇太子朱标去世,年仅37岁。时年64岁的朱元璋痛苦不已,伤心欲绝。他辛辛苦苦培养了24年之久的皇太子就这样撒手人寰,朱元璋不得不强忍痛苦,再重新选立一个接班人。

明代之前的历朝历代都采用“嫡长子继承制”,这种传位制度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公平性,杜绝诸子相争局面的出现,使得政权相对平稳的交接。但现在摆在朱元璋面前的是嫡长子朱标已经去世,那么到底该选谁做皇太子最为合适?按惯例来说,朱元璋有两种选择。

一、在剩余的嫡子中做出选择

嫡子就是皇后所生的儿子,根红苗正。朱元璋有嫡子五人,分别为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朱标去世后,剩余的四个嫡子都有可能继位,一般是谁岁数大谁占优势,因为这样最为公平(也许有人会问,为何不选最有才能的接班呢?如果按才能来选,那朱元璋所有的儿子就都有了竞争资格,到时候兄弟相争,刚立国的明朝可就乱套了)。

而朱棣是老四,实际上排序非常靠后,只要前面几位哥哥不出大的问题,是轮不到朱棣的。

但老二、老三和老五在朱标去世前都因为行为不检,在封国犯下了各样的错误,被朱元璋交道南京好好训斥了一顿,朱元璋从心里对他们已经失望透顶,所有这些人被排除在外。这样看来没有犯错的老四朱棣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了。

话是没错,但朱元璋还有另外一种选择。

二、在皇太子的儿子中做出选择

如果皇太子去世时留有子嗣,年龄也正合适,朱元璋也可以选皇太子的儿子接班,这是符合规矩的。朱标有五个孩子,分别为朱雄英、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和朱允熙。朱雄英早夭,朱允熞和朱允熙未满7岁。所以朱元璋可以在15岁的朱允炆和14岁的朱允熥之间选择一个。

而朱元璋最终选择朱允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朱标的思念。朱标宅心仁厚,有仁者气度,是个治国理政的好苗子,所以朱元璋对朱标十分疼爱。为了给他接班铺平道路,朱元璋替他在朝廷中拔了许多刺,还让他和大将常遇春的女儿结合。朱标染病时,朱允炆寸步不离,十分孝顺。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和爷爷朱元璋一样伤心欲绝,日渐消瘦。朱元璋心疼的说到“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可见,朱元璋对这个皇孙是很喜爱的。

另外,朱允炆从小熟读儒家经典,他的气质父亲朱标一样,朱元璋能从朱允炆身上看到朱标的影子。

最后,朱元璋想通过这个例子给后世立一个典范,就是嫡长子不在的时候,要传位给嫡孙,让其余诸子断了争夺皇位的念想。所以为了明朝的利益,朱元璋只能牺牲朱棣,而选择了皇孙朱允炆。

但朱元璋没有料到,他百年之后,朱棣竟然夺了侄子的位置,要是两人九泉相见,朱元璋估计会给朱棣一个大嘴巴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