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明月话诗词,再忆东坡《水调歌头》之情怀!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明月话诗词,再忆东坡《水调歌头》之情怀!

这首中秋词,是宋代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八月,即丙辰年的中秋节,在密州时所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之夜,词人面对一轮圆月,怀念弟弟苏辙,心潮起伏,醉后抒情,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名篇《水调歌头》。

中秋明月话诗词,再忆东坡《水调歌头》之情怀!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咏月怀人中秋词。在对明月的追问和对兄弟的怀念中,词人完成了一次关于宇宙、时空和情怀的激情宣泄与心灵超越。

上阙写对月饮酒,思融于景。起句徒然发问,奇思妙语,破空而来,正是面对明月思绪万千而不得不发,更是激情喷涌二凝成一问。如果说李白“举杯邀明月”“停杯一问之”是淡然相询,此处“把酒问青天”的苏轼则既是与月相知不必客气,也是胸多块垒无暇礼让。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时词人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出任密州知州。但词人不问尘世荣辱而问明月几时,一笔将俗世排开,而代之以澄明之境。“明月几时有”,既像是在追问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诞生,又好似是在惊叹造化的神妙,隐隐有美景何时的感慨。此时,其他的一切似乎都已经不复存在,而只剩下与月对话的我和高悬于天的月。

在与月的对话中,词人的心向上飞升,似乎天上宫阙已近在眼前,即可看清青天之上是怎样一个与人间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让词人期待和向往呀!越向往明月相伴,便越见对现实隐含的不满。“我欲乘风归去”是面对明月、追问明月的自然结果,也是词人面对现实时老庄思想的又一体现。常抱超然物外思想的苏轼似乎出世登仙,回到他的归宿一─明月了,读者也随着他的乘风归去而见皎洁月色了。但词人笔锋一转,“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似乎出世之途也充满艰辛。“起舞”两句,词意再转,似乎又该回到人间,但作者并不坐实,而让朦胧月下的清舞、似真似幻的境界、出世入世的迷茫交织融会,形成一个迷离缥缈的世界。

下阙转写对月怀人而情景交融。随着夜色渐深,明月安静地照着无眠的人。在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的抚慰中,喷涌的激情和连绵的追问渐趋平缓。出世入世的困惑、宇宙洪荒的去来虽然一如既往,而更深夜阑之后,尤其是独对江湖之时,怀念亲人之思油然而生。苏轼早年与其弟苏澈曾有“功成身退、夜雨对床”之约,而今抱负难展,月下徘徊,而进退于出世入世之间,此处想念不是一般的思亲念友,更是对知己的深切怀念,对同道的殷殷呼唤。明月在天,而知己天涯,那曾经令人无限向往的明月也是可怨的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怨月越深,怀人之思越浓,孤独之意越厚。一个“长”字,将此情怀推至极端。心情至此,人何以堪?直欲让人“独怆然而泪下”。但苏轼是旷达的,也是笔致自由的,他在似乎无可转圜之地别开生面,,任然从月上翻出另一番天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旷古不变的事实真正即使词人无言以对,也让词人情绪渐平。在时空的永恒中,词人完成了对自己内心的超越,而归于平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超旷的祝福中,人的内心矛盾和怀人之思浑然莫辨,而又起于月归于月。全词构思巧妙,跌宕起伏而又浑然一体。

中秋明月话诗词,再忆东坡《水调歌头》之情怀!

历史上,历来对此词推崇备至。《茗溪鱼隐丛话》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将这首词推为中秋词中第一,并非溢美。

中秋明月话诗词,再忆东坡《水调歌头》之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