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鸟近林,百鸟不语”:纪念四平调表演艺术家邹爱琴逝世两周年

“一鸟近林,百鸟不语”:纪念四平调表演艺术家邹爱琴逝世两周年

纪念四平调表演艺术家邹爱琴逝世两周年

1950年,商丘市四平调剧团挂牌成立——也是豫东唯一的一个四平调剧团了,他们排演的第一出大戏就是《陈三两爬堂》,主演便是后来在四平调发展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和成绩的年轻女演员——邹爱琴。

“一鸟近林,百鸟不语”:纪念四平调表演艺术家邹爱琴逝世两周年

四平调的前身是流行于豫东豫北、鲁西南、苏北、皖北等区域的一种民间花鼓戏,因它以花鼓戏为主,并吸收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有人便称它为"四拼调" ,因其唱腔四平八稳,四句旋律一合,后正式定名为"四平调"。

作为一个诞生以来便带着浓郁地方“土味儿”的稀有剧种,它的发展注定要在民间土壤中起起伏伏、一波三折。一个小剧种的成功推动和历史发展,总少不了出色的表演艺术家。邹爱琴,便是其中灼灼夺目的一位。

“一鸟近林,百鸟不语”:纪念四平调表演艺术家邹爱琴逝世两周年

“我本姓窦,6岁时父亲去世,10岁时母亲又去世了,我就流落在街头,每天等着街头上卖稀饭、馒头的好心人把剩下的残羹剩饭给我,来养活自己。所以那时候街头上的人都喊我“窦等子”或“小等子”。我小时候非常喜欢听戏,也经常唱几句,街上的人都知道我的嗓子不错。我11岁的时候,一个唱苏北花鼓戏(即四平调)的剧团“三义社”到我们那儿演出,有人就把我的情况告诉了“三义社”的社长邹玉振,他就把我收作义女,并给我起了“邹爱琴”这个名字。从那时起我就算进剧团了。我进团的第一天下午,就到台上跑龙套。第二天,义父为了看我的化装像适不适合表演,就让我化装后上了台。从此我就算正式走上了舞台。”——这是邹爱琴走向四平调的起点,也是一代四平调大家的起始。

“一鸟近林,百鸟不语”:纪念四平调表演艺术家邹爱琴逝世两周年

沿着这条起点直线前进,便到了1956年那次在河南戏曲发展史上里程碑似的一个隆重的活动——河南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会演,在这次会演中,28岁的邹爱琴以四平调《陈三两爬堂》荣获演员一等奖。

“一鸟近林,百鸟不语”:纪念四平调表演艺术家邹爱琴逝世两周年

邹爱琴的演出有多精彩呢?翻开《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纪念册》我们看到,曲剧皇后张新芳撰写的一篇文章,她在文中恳切地表达自己演出的《陈三两》学习并吸收了四平调邹爱琴的许多表演处理方式,由此可见,邹爱琴的独特演出魅力。

与曲剧《陈三两》不同的是,四平调《陈三两爬堂》版本共有三场,而曲剧只保留了“爬堂”一场,其中有些情节与曲剧也有较大区别。邹爱琴注重对陈三两的内心刻画,她那一双仿佛会说话的眼睛尤其为人称道,超长耐力的长跪功力更让同行赞叹不已。

“一鸟近林,百鸟不语”:纪念四平调表演艺术家邹爱琴逝世两周年

上世纪50年代,四平调掀起了“女学邹爱琴,男学王汉臣”的热潮,年富力强的邹爱琴,已经成为四平调女演员的一面旗帜。

在艺术上,邹爱琴的标准是非常苛刻的,要用心揣摩,用情演唱,要一开口,一亮相就抓住观众的心。台下鸦雀无声,台上尽情挥洒。这是表演艺术的一种境界,物我两忘,宠辱不惊。

“一鸟近林,百鸟不语”:纪念四平调表演艺术家邹爱琴逝世两周年

说到舞台表演,邹爱琴的特点则是“一鸟入林,百鸟不语”,她说,演员的出场,首先要掌握好配乐,要在配乐达到顶点、观众充满期待时亮相,同时要通过充满感情的手法、眼神、步法等让观众眼前一亮,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些都要通过很多场演出实践、细心摸索及多年的表演积淀才能达到。

“一鸟近林,百鸟不语”:纪念四平调表演艺术家邹爱琴逝世两周年

邹爱琴的唱腔质朴、大方、淳厚,富于表现力。表演典雅质朴,风范独特。继《陈三两爬堂》之后,她的名作《丰收之后》获商丘地区表演一等奖,并和《梅香》、《刘海砍樵》、《生死牌》等精彩剧目被多个省、市电台录制播出。正是通过一部部的精湛作品,通过邹爱琴的出色演绎,四平调这个小地方的稀有剧种,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知。

“一鸟近林,百鸟不语”:纪念四平调表演艺术家邹爱琴逝世两周年

2008年,邹爱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耄耋老人,一生所系,唯有四平调。

她见证了四平调的诞生,发展和鼎盛。她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不断对四平调的唱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大胆融入豫剧、评剧、曲剧的声调,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四平调在更广大地区的普及与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鸟近林,百鸟不语”:纪念四平调表演艺术家邹爱琴逝世两周年

邹爱琴走了,她和她的时代,永远载入四平调的史书,流传不息。

每一个先行者背后,都有无数追随的脚印。

邹老安息,艺术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