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的多样化,印证了连云港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特色。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张• 庄 • 古 • 墓 • 葬 • 群

8月11日,在海州张庄古墓葬群,考古人员正在发掘一座石板盖顶的竖穴土坑砖室墓。这座墓室近长方形,由于年代久远,砖壁都被挤压变形向内收,其中南壁变形严重。不过在这座墓里,仍然出土了陶罐、发钗、铜钱、铜镜等文物。

今年3月28日上午,海州区张庄在挖掘泄洪道时,施工人员意外发现一个古墓。随后,经过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近半年的调查勘探,发现此地共有118座古墓,目前已发掘36座古墓(包含7座未清理完毕的古墓),250余件(套)出土文物向现代人“诉说”着自己的前世今生。

该墓群的发现在我市尚属首次,在苏北鲁南地区也不多见,为研究我市海州地区两汉、唐宋时期的历史文化面貌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丧葬习俗提供了有力物证,同时也印证了连云港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特色。

泄洪道施工“带出”古墓葬群

9月3日,港城经过一场大雨后,在海州张庄的一处工地上,一座座蓝色的小棚子将地下的“宝藏”保护完好,丝毫没有受到雨水的侵蚀。这就是我市目前正在考古发掘的海州张庄古墓葬群。昨日,笔者又在现场看见2座椭圆形砖室墓和6座船形砖室墓。据介绍,这是晚唐至北宋时期的墓葬。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玉璏漆鞘铁剑

早在今年3月28日发现第一座古墓时,笔者便在张庄发掘现场看到,这处古墓群位于现张庄水库北面的一处泄洪道施工现场。已经发现的这座古墓,距离地面约3米,木椁长约4米,宽2米左右。从外表来看,这是一处合葬墓。周围已经挖出了青灰色的泥土以及部分陶片,据专家介绍,青色泥土学名青膏泥,为汉代墓葬独有。墓葬的形制、用材和出土的陶片,也符合汉代墓葬的特征,初步可以判断是西汉时代的墓葬。

工地施工人员张先生说:“上午在清理土方的时候挖出来几块棺材板,当时没有注意,再仔细清理一下,就看到有个墓,我们就打电话报告海州区文物局,因为这是国家的东西,比较宝贵。”附近居民也表示:“很多年前就在这附近挖出过古墓,所以这里再次发现古墓,我们也不觉得惊讶。”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釉陶壶

3月29日上午9点多,在做好相关准备以后,工作人员利用撬棒将这处榫卯结构的合葬墓南侧的棺材打开,历经2000多年,里面依然保存下来部分尸骨,还有少量的陪葬品。

“随着考古调查勘探的深入,截至目前,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共发现墓葬118座,墓葬密度较大,是一处范围较大的古代墓地,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目前已发掘36座古墓葬,其中29座已清理完毕,包含16座被工程破坏的残墓”市博物馆副馆长惠强介绍,这些墓葬时代涵盖汉代、晚唐至北宋、清代,以汉墓及晚唐至北宋墓为主。墓葬形制有土坑木椁墓、砖石混合墓、砖室墓、土坑墓等不同种类。墓葬用砖和北方以及中原地区的砖不太一样,是本地产的青砖,墓砖的形状、纹饰丰富多样。个别墓葬有在墓室内放树木或用碎瓷片填砖缝的葬俗,并有疑似祭祀遗迹。

大量精美文物印证港城特殊地位

3月28日上午,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到达现场,经过36个小时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先后在棺椁的边厢出土了木俑、漆器以及陶器。最让专家兴奋的是,墓葬中的纺织品、漆木器历经两千多年依然保持完好,这一情况在国内极其罕见。

8月11日,南沟东侧台地上,考古人员发掘出一座石板盖顶的竖穴土坑砖室墓,这座墓室近长方形,由于年代久远,砖壁都被挤压变形向内收,其中南壁变形严重,不过在这座墓里,却出土了陶罐、发钗、铜钱、铜镜等文物。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陶模型器

“我们正在发掘的这座墓里出土‘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钱、银发钗、银发笄、银梳子、瓷钵、方形漆器,而南棺出土‘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及‘千秋万岁’铭文铜镜。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我们推测这是一座五代时期的夫妻合葬墓。”惠强说。

据了解,在已发掘并清理结束的29座墓葬里,共出土各类文物250余件(套)(不含标本),出土器物种类丰富且价值较高,特别是汉代大量墓葬木质棺椁、头发、漆木器、纺织品等有机质文物存留下来,甚至连西汉时期棕刷、线绳、线绕、木针、漆纱这样的小件物品也有发现,这在国内其他地方极为罕见。另外,唐宋时期的墓葬普遍出土瓷器,包括邢窑、湖田窑、耀州窑等各大窑口的瓷器均有发现,其中的葵口碗、葫芦形执壶、缠枝菊花碗、绿釉盏等瓷器非常精美。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青瓷葫芦执壶

在考古发掘的同时,文保工作也在同步展开。市博物馆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文保组,专门负责出土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先后将33件有机质文物送往荆州文保中心进行修复保护。

市博物馆副馆长惠强说:“从墓葬的形制和出土文物综合来看,该墓群既有平民墓葬,也有社会中上层人物的墓葬。它反映了连云港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的多样化,证明了连云港古代人群的多样化和文化的多样性,而文化的多样性则来自于连云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处在南北东西的这样一个地理交汇点,也是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恰恰也就是连云港这个地方这个地域文明的一个特色。

这一区域历史上多次发现古墓

过去,网疃村张庄位于古城海州的东面,也叫东门外,在唐宋时期,是锦屏焦山脚下的一块‘台地’,地势比较高,风水好。”今年65岁的网疃村村民董老说,在古代,海州的达官贵人、财主以及有名望的人身故后多葬在这里。

据了解,海州张庄古墓葬群位于我市海州区双龙村张庄队北部台地上,海拔54米,坐落于锦屏山北麓和礁山西北侧,北临秦东门大街、东临朐阳派出所、西临网疃中心小学、东北距海州区政府约3千米。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釉陶碗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目前发现最早的墓葬为西汉时期,后历经东汉、唐宋、清代,墓葬时代明确且延续时间长、墓葬规模较大且分布密集、墓葬形制特殊多样、出土器物种类丰富且价值较高、墓葬建筑工艺脉络清晰,是一处重要的汉代和唐宋墓地。

”市博物馆馆长张大强介绍,这不仅在连云港地区属于首次发现,在苏北鲁南地区也不多见,为研究连云港海州地区汉代、唐宋时期的历史文化面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丧葬习俗提供了有力的资料。发现的一批形制特殊的船形砖室墓,为研究唐宋时期船形砖室墓的类型、分布及传播提供了新资料。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墓群发掘现场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古墓群位于汉代、宋代海州古城外东南方向,历年来先后在该区域周边有过重大发现。1973年,在陶湾村曾发现过西汉东海郡太守(两千石)西郭宝墓;1973、1982年,在临近的大成砖厂曾发掘过十几座晚唐至宋代墓葬;2002年,在西侧的花园路曾发现过出土西汉古尸———凌惠平的双龙汉墓;2011年在石棚名居附近发现过石棚汉墓;2013年在临近的朐山、网疃、吴窖发现多座两汉、唐宋墓葬……这些古墓葬距离张庄较近且墓葬形制相似,推测与本次发现的古墓群关系密切。

目前,海州张庄古墓葬群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收获,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仍在有序地开展。

市政府网站刊登的一篇文章

《连云港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联》

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7世纪的近2000年中,海陆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连云港在海陆丝绸之路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交汇枢纽。连云港在海陆丝绸之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徐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开拓者,而且东汉时期佛教文化就传到了连云港,比敦煌石刻早200年。连云港市拥有丰富的海陆丝绸之路历史遗迹,它们是连云港与古代海陆丝绸之路关系的有力证明。

连云港在海陆丝绸之路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周绍良就曾提出,连云港地区是研究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交汇的一个理想地点。

他认为,连云港地区和丝绸之路有着密切关系。现已发现,徐福故里在连云港市赣榆县,经过多方考证,海州湾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航线的起始点,国内外的专家们,不仅初步揭开徐福东渡之谜,也对海上丝绸之路作了有益的新探讨。其次,连云港市孔望山磨崖佛教题材造像被重新发现,这不仅把我国摩崖雕刻上推了几个世纪,为我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而且也证明了天竺(印度半岛)佛教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史实。再次,对东丝绸之路的研究和现代丝绸之路的研究,必须研究连云港地区与丝绸之路的关系,以及连云港地区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它将进一步证明,连云港地区在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正是由于连云港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连接点,这就为两部伟大的古典小说在明清时期的诞生提供了创作背景:一部是《西游记》,另一部就是《镜花缘》。具体来说,连云港与古代海陆丝绸之路的关联是:

一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重要人物。主要是

徐福东渡。徐福是中国历史上秦代著名方士,伟大的航海家,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开拓者。2200多年前,徐福受秦始皇派遣赴海外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他率领数千童男童女,携带五谷百工,扬帆东渡,开创了中、日、韩友好之先河,受到了中、日、韩等各国人民的世代敬仰。赣榆县是徐福故里,建有赣榆县徐福祠堂、徐福生态园等。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徐福东渡

二是与佛教东传有关的重要历史遗迹。一是

法起寺。它与洛阳白马寺属于同一个时代建造,是佛教东传的重要见证。法起寺位于连云区宿城大竹园村,占地150亩,为汉代寺院,是中国早期寺院之一,自古被誉为“淮海第一丛林”。不幸的是这座千年古刹1938年毁于日机轰炸。为宏扬佛教传统文化,满足信众的宗教生活需求,2006年8月江苏省宗教事务局批准恢复重建法起寺。可惜,目前遗留下来的文物很少了。二是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它是佛教东传的重要产物,是东汉时期佛教内容的造像,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00年,已被录入《世界古迹丛书》的“中国卷”。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是我国佛教史和美术史上的瑰宝,也是连云港市最珍贵的古迹之一。孔望山这种早期的佛教摩崖造像为什么没有在最先传入佛教文化比较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出现呢?有人认为佛教的传播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这个途径外,并不能排除也存在着以连云港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样也输入了印度佛教,并落地开花,孕育了孔望山摩崖佛教造像题材。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看过孔望山东汉摩崖造像摄影题诗道:“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
三是阿育王塔。它也是佛教东传的重要见证。连云港阿育王塔,兴建于宋代天圣元年(1023年),塔高40余米,九级八面,是苏北地区现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佛教宝塔。据建塔时嵌在塔内壁上的碑文记载,此地原先曾建过一座塔,在唐代时号称全国第二,可见此塔在我国的建塔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

三是与海陆丝绸之路有关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

一是秦东门遗址它是海陆丝绸之路交汇节点的重要标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2年在海州建朐县,立石阙,作为“秦东门”,此事《史记》有记载。关于“秦东门”的位置,历史上有三说。一是秦山岛之说。清道光年间的海州知州谢元淮认为“海上”即“海中”,当从郁州去寻找,并指认秦山岛为立石之所在。清《光绪赣榆县志》从其说。二是马耳峰之说。明代张峰《海州志》及海州地方志皆有此论。三是朐县孔望山之说。“秦东门”到底是什么样子?历史上并没有留下遗迹或文字记载,《史记》中也没有对其形象进行具体描述。连云港市考古专家认为,寻找“秦东门”,只要找到了东海庙也就找到了东门阙之所在。从魏晋文献中称东海庙为“植石庙”以及“石门犹存”的记载,东门阙是就地取材用巨石垒起的门,应该是秦汉之际盛行的“阙”形建筑。通过考古发掘结合文献资料,在基本可以确定孔望山摩崖造像前的山脚台地为汉东海庙故址的同时,也就基本上确定了秦东门阙的故址。二是苏马湾汉代界域石碑。位于连云港市东西连岛,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完好,内容明确,有确切纪年的一块汉代界域刻石,也是我国最早的以石质为载体的郡级海洋权益法的版本。苏马湾界域刻石是东海郡与琅琊郡的分界刻石,明确地划定了两郡的海域权属。从胶州湾至柜县以东是琅琊郡的海域,从柜县以南至今日灌河口以东是东海郡管辖的海域,海洋权属十分清楚。三是
《尹湾汉墓简牍》。其中记载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重要内容。据木牍《兵器簿》中记载:“乌孙公主诸候使节九十三”。大意是乌孙公主作为使节带了93件兵器到乌孙。当时,汉朝使者经乌孙之南到大宛、月氏的,不绝于路。乌孙派使者献马给汉朝,并愿娶汉朝公主,两国结为兄弟。乌孙公主(公元前121—101年)是汉武帝侄子江都王刘建之女。汉武帝为联合乌孙,抗击匈奴,派她出使乌孙国。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秦东门雕塑

四是与东亚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遗迹。

一是宿城新罗所、新罗村遗址它是古代中韩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连云区宿城早在汉代就形成了人口稠密的小集镇,由于佛教东传和法起寺的创立,至唐代已成为沿海地区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古代新罗有密切的海上交往,和朝鲜半岛家喻户晓的海上王、海神张保皋有着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结。唐代的宿城是新罗商业船队必经的岸线,也是船队补充给养的重要场所,由于宿城新罗所的设立,大批的新罗人来此,有的入籍于海州,并携家来此做官供职、经营水运、习禅敬佛,或由于通婚以致定居农作。随着新罗人的密集聚居,逐渐形成了宿城“新罗村”。1990年7月,韩国首尔张保皋海洋经营史研究会、中央大学校、中国研究所四位教授从韩国专程来宿城对新罗村旧址进行考察。考察结束后,在保驾山北侧立一块“宿城村新罗人宅住居遗址”的石碑以示纪念,成为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历史见证。二是金圣禅寺。金圣禅寺位于连岛苏马湾,是中朝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据传说,唐代去九华山修行的金乔觉上人,原是新罗国王子金宪英的近族子弟,唐开元七年,年仅24岁的金乔觉抛弃了皇室优裕的生活,渡海来华,经鹰游门,登鹰游山(即今连岛),而后从淮河泛舟入运河,再达长江,逆流而上,从安徽铜陵上了九华山。金乔觉在九华山虔诚苦修,整整苦修了75年,至99岁时圆寂。3年后开函时,据说“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三是
云台山藏军洞。它是古代中外文化传播的重要见证。“藏军洞”又称封土石室、古闷洞、老古洞等,在连云港市云台山、锦屏山等地区广有分布。其断代及用途一直在文史界争论不休,近年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发现韩国也分布大量此类石室墓葬,其形制与云台山极为类似,经考证源于百济时代(约我国唐代),故韩国相关研究人员对于连云港市的“藏军洞”调查工作极为关注。这与历史上海上文化交流有关。四是琉球炉。清嘉庆21年6月,琉球国一艘失风船飘至鹰游山(今连云港口),当时海州知州师亮采招待了他们。临行时船主以琉球炉相送,此炉现保存于连云港市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这是海上丝绸之路直接见证物。师亮采在任海州直隶州知州期间,还编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为连云港市花果山水帘洞题“灵泉”二字。五是古代海州港遗址《太平广记243李邕》记载,“日本国使至海州,凡五百人,载国信,有十船,珍货数百万”。说明当时日本国进贡通过海州港。唐代日本和尚园仁曾记述他到中国求法,也是泊船于海州东海。据《宋史魏胜传》中记载,宋代海州,不仅是商港,而且是军港。

海州张庄古墓葬群:再次印证连云港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

琉球炉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值班总编:王海鸥

专题策划:相 涛

文章来源:《连云港日报》2018年9月5日、连云港市政府网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