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血」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信鴿實際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

上世紀初期,上海李梅齡等知識分子、上流人士成為中國信鴿的墾荒者,他們把國外先進成熟的賽鴿理念、成熟的品系、西方賽制帶進了中國並始終堅持這種理念,並且首先在上海成立了信鴿賽制和組織,他們是中國信鴿奠基人,也形成今天主流信鴿價值觀的基礎。

而在中國大地上把中國信鴿發揚光大的是一大批默默無名的中國庶民階層,他們飼養信鴿純粹是愛好,賽鴿就像是他們的兒女,會像孩子一樣給它們起名甚至會為了讓它們吃飽去賣血,卻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通過幾十年幾代人的耕耘,在前人基礎上形成了一種完全不同於西方理念,一種富於溫馨平民人情味的庶民賽鴿文化。是他們創立了中國超遠程賽鴿的體制,他們才是創造中國超遠程信鴿的主體和真正的功臣。

而今天中國北方公棚動輒上萬元參賽費的賽鴿已經是一種純粹商業行為,這種比賽區別只有“贏錢”和“打工”兩種結果的選擇,和香港賽馬已經沒什麼不同。有的鴿主甚至已經不需要自己直接參與,這是不是中國信鴿現階段的主體,還有待觀察。

所有圍繞賽鴿的標準、規範、價值引起的爭論,其實都是這三種不同目的、不同主體、不同理念所決定的不同賽制的衝突的必然反應,也是參與者自己在這相對應的形態中的選擇站位。

一、所謂國血,具有中國這個環境中動物的共性特徵

由於是兩三千公里的飛翔,信鴿判斷方向的能力、智商、綜合反應能力上的要求就苛刻得多。優秀賽鴿,只要一碰到動靜會立即發出“嗚”的報警叫聲。可不要小看這一聲“嗚”,這其實是一種下意識反應。超長距離優秀信鴿都具有一副一看就不同一般的眼睛,而短距離賽鴿這方面要求就寬泛得多。再說到翅膀,許多名血的大條和尾羽一樣長,再配上修長的體型,這就使信鴿的各方面都像燕子、鷹這些靈巧的體型靠攏,上海人至今還稱呼信鴿為“鳥”“雕”。所以國血的主要特徵就是:機敏、堅忍不拔、能吃苦、耐粗飼、耐病。

超長距離的飛行既要面對不同的氣流,翻山越嶺,穿雲破霧,在天空又要經常應對鷹的攻擊。靈敏的反應是逃生的必要條件,修長的體型,長長的翅膀和尾羽可以扇動更大的氣流完成翻身等逃避動作。像洗過澡就飛不上房的鴿子,又怎麼能夠完成這樣艱苦的路途呢?

放飛3000公里一般都是上海或者江蘇南方放飛新疆,在6、7月份夏季放飛,而這正是新疆乾旱時期,所以信鴿必須在第一天飛過沙漠地區,否則就渴死了。這也就是中、短距離比賽,國血也往往並不遜色的原因。而這一關就足已淘汰了所有隻能衝刺500公里的短距離快速鴿。這個地區鷹多,所以能夠歸巢的信鴿又以黑斑、雨點、絳等深色羽毛為多,李梅齡先生的“李鳥”以深雨點居超長距離賽鴿多年不是偶然現象。

二、可以面對險惡的外部環境是國血區別於外血的最主要特徵

超長距離信鴿因為是業餘愛好,以鴿舍簡陋,粗放型管理,種賽鴿混養為特徵。記得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信鴿還要從人的每月32斤定量(兒童16斤)省下來的口糧充飢,直到70年代鴿會給會員定量配給的鴿食,還是苕籽和麵粉廠的下腳料麥頭。正是這種半飢半飽狀態讓鴿子整天在房前屋後找食,其實也學會尋找多種可以代替糧食的食物。


“國血”是怎樣煉成的


自由進出地飛,也就要自然面對不同的危險。比如彈弓、鷹、貓,還包括毒藥,這就養成了信鴿接近任何環境都高度警惕的習慣。為獲得充足的營養,信鴿喂雛時就去野外覓食,而打野時同類被扣子扣住的慘狀又教會中國賽鴿學會了連外國的野鴿子都不具有的本領,這就是對於人類的高度警惕。打野也越打越遠,有時飛出去幾十公里,賽鴿在選擇安全的野外環境同時,也學會了如何避開人類,選擇安全的飛行路線。可以面對險惡的外部環境是國血區別於外血的最主要特徵。

沒有那麼大的鴿舍,有限的巢房就需要爭鬥才能佔有,打鬥也成為賽鴿的生活技能。而只有佔得巢房才能夠爭得配偶,信鴿因此更好鬥。有的賽鴿可以同時佔據好幾個巢房,而弱者則永遠佔不到巢房,這就能夠自然篩選出最強的賽鴿,這些賽鴿才能贏得傳種機會。因為時刻擔心巢房被佔,就更加戀巢,也因此更有野性,一夫一妻的配對也就更加珍惜。有時拆散一對鴿子,雄、雌鴿有可能幾天不吃不喝,幾個月甚至一年不再起興求偶。這和人類一樣,沒有什麼能夠比對異性的思念更刻骨銘心,不容易得到才會珍惜,你能指望一個天天逛妓院的人惦記著回家嗎?國血出去5、6年還記得回巢,就是這種基因遺傳形成的表現。

過去的賽鴿訓練還要練夜飛,夜裡訓練它不歇房頂直接進巢,這就要培養賽鴿,只有巢房是它唯一安全的地方的概念,尤其是晚上。像現在有的人整晚開燈蹲在鴿棚,這是不可思議的事。出於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賽鴿在飛行途中就會避開城市的飛行路線,而選擇停留在鄉間電線杆以及稻田休息覓食喝水。超長距離賽鴿所經受的其實就是野外禽鳥所接受的訓練,這些隱性基因是任何外國的賽鴿基因數據無法解釋的。

現代賽鴿是從西方成功馴化後引入中國,但又由於中國的特定階段的特定環境而向一定程度的野化轉化,其實是一種自然的迴歸。優秀超長距離賽鴿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隻被馴化的會回家的“雕”。

超長距離賽鴿歸巢率其實和存在於中國民間的、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甚至是被視為“落後”的細節組成的特定環境成正比的。那些出於商業投機的心理,希圖通過收集國血優良品種,把中國超長距離信鴿通過產業化成批生產獲利是註定不會成功的,他們只會敗壞這些信鴿的名聲。

“國血”已經具有不同於原生長國的特徵。這就是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葉圖相似而味實不同的道理。是超長距離的賽制和飼養環境造就了國血,這是兩種不同的競賽規則所決定的評價標準。外國人不具備長期有規律的2000公里競賽的賽制,也就決定了他們不具備超長距離信鴿產生的土壤。他們根本不會讀懂這些中國賽鴿家過去根本不會公開的秘笈。而中國看起來相對落後的飼養方法又歪打正著地造就了信鴿頑強的性格、超強的戀巢性和野外生存能力,所以中國的超長距離賽鴿只有在中國產生,並已形成信鴿遺傳固化了的基因。


“國血”是怎樣煉成的


三、“短平快”不能代替自成一體的中國超長距離賽鴿

短距離賽鴿立足於飛得快為唯一目的,這是國際通行的賽鴿體制,相對於外國的環境也是先進的、科學的,他們在中國的普及也無可厚非,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潮流。但它們能不能代替或者抹殺了中國自己的賽鴿歷史?這就是個問題。企圖用西方思維來解讀中國信鴿就有如刻舟求劍,守株待兔。

“與國際接軌”的、國外看起來“科學”“先進”的飼養方法,在時興了幾年後也顯出水土不服。信鴿雌雄長期分養,形同鰥夫的賽鴿佔巢的慾望下降而荷爾蒙旺盛,一旦配對迫不及待直接做愛,連求偶都省了。種鴿成了做愛工具,只知做愛已經不會求偶,一隻雄鴿同時配幾隻雌鴿很常見,有的人還把這當做經驗傳播。在傳播“優良血統”的同時,也把“不會愛”的遺傳傳給下代。

賽鴿食物不厭其精,這使它們不認識任何野外沒吃過的食物,一旦第二天不能歸巢也就基本無望。太多的藥品不但沒有讓它們更健康,反而動不動就生病,這又使它們離不開藥物。信鴿失去競爭環境後也失去了競爭的野性,在越來越“溫順”的同時卻增加了對人的依賴。大量賽鴿根本沒有野外生存能力,有的賽鴿甚至不會抱蛋,正常繁殖能力完全退化,也因此失去戀巢性。放飛時賽鴿出於對人的依賴,習慣性選擇人口密集的城市作為飛行目標,飢渴時毫無防備地鑽進別人的鴿舍成為天落鳥,而且絕對樂不思蜀。而一遇雨天就往往全軍覆沒,成了“太陽鳥”,現在連下霧也大量丟鴿子了……

一次比賽顆粒無收已經不是奇怪的事。於是人們開始懷念起“不死必歸”的國血,懷念國血的“萬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