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在这个校园里,我们报道过很多有爱讲奉献的群体。比如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们、被大家亲切称作“姐姐”的后勤工作人员、被数百位毕业生致谢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们共同构成了川大精神的内核。

今天大川要给大家讲的,是另一群有爱讲奉献的川大人,他们的故事不同于平常——不是发生在校园里,而是延伸到边远的贫困山区。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川大的扶贫干部。

故事的地理位置虽遥远,但这些故事不应因为距离而随山风飘逝,它们值得我们每一个川大人认真倾听,并与之共振。

1

“温情书记”

陈森,现任四川大学学工部部长。两年前,他的身份发生了一次转变,从学工干部变成了岳池县委扶贫专职副书记。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陈森走访贫困户

“那是5月3日。”陈森说他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个日子,“我乘火车从成都出发去往岳池,一路上默默凝视着窗外飞速旋转的田野、乡镇,心里暗自盘算着:‘去了当地,一定要冷静少说、多看多学、多下基层、尽快熟悉环境、融入当地工作……’”

令陈森没想到的是,他刚下火车就接到了当地工作人员递上来的工作方案,被安排马上带队去贫困村考察,且要在随后的扶贫现场会上代表县委做决定。

没有准备、对当地尚不熟悉,会议的效果并不理想,一位副县长还生气地摔了本子。这让陈森觉得委屈,但也激起了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分管脱贫攻坚工作是我的本职职责,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能让地方干部对我这个挂职干部失望!”

心里憋着劲儿,肩上担着责,陈森说到做到。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陈森走访贫困户

在建设“脱贫攻坚示范点”的工作进度推进不理想时,情急的陈森下班后直接冲到示范点所在的村子,守着所有建设单位连夜开工。

“什么时候建设完成,我就什么时候再吃饭!”陈森在现场宣布。

县委副书记陈森要“绝食”?这让各建设单位紧张不已,纷纷赶到现场开工干活。

夜深了,空气冰凉,但陈森依然在现场监督工作进度,肚子空空。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直到确认各方面进展顺利,陈森才把心放进肚子里,在大家的劝说下吃了点东西。

从此,“工作完不成就不吃饭”成了陈副书记的标签。而这个示范点也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获得了全市评比中的第一名!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陈森在规划贫困地区环境治理工程

陈森在岳池工作时,还有个举动让人觉得奇怪:他身上总带着草帽和地图。“这是我的两大法宝啊。”陈森说。

原来,陈森学地理专业出身,到一个新的地方研究当地地图已成为习惯。所以当他来到岳池后,最先想到的就是翻看岳池地图,并且,他要把地图作为工作布局图“大展宏图”。

在地图上,陈森细细地将当地的280个贫困村全部一一标注,再根据各村情况,绘制了“脱贫攻坚作战图”,开始实施“脱贫攻坚战区计划”。

而这张“脱贫攻坚作战图”也被陈森或是挂墙上,或是带身上,随时随地打开研究,一年的时间里,他翻烂了两张地图。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陈森组织贫困村村头问政

草帽,则是陈副书记下村下乡的利器。

为提高效率、解决具体问题,陈森常常下乡下村了解实际情况。与当地县领导下村不同的是,为了避免出现自己因对基层工作的不熟悉而导致的工作失误,陈森总会先带着司机提前走访,做好“预习”工作。当地日晒强烈,一顶草帽就成了陈森入村入户的最好陪伴,而他的另一个陪伴,一双“暇步士”皮鞋,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因为“预习”过多而裂开大口,只得报废。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陈森在夜里召开贫困村脱贫奔康座谈会

在岳池扶贫,陈森在夜里打着手机电筒开过会、熬着通宵给当地第一书记做培训、组织为村里卧床不起的老人统一购买尿不湿……他还创新性地在全市建立了第一个村级“乡愁记忆馆”、第一个“脱贫攻坚科普馆”,组织高雅艺术进村镇,联系华西知名的专家到田间地头为贫困户诊疗……

努力终有回报,在陈森的带领下,不仅当地的扶贫工作成效显著,陈森也成了当地群众心目中的“最温情书记”。

“两年的时间能够为地方做出的贡献是有限的,但是对我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深深地感到:当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时候,才能展现出理论的强大生命力。我深深地感觉到:团结就是力量,最广大人民的团结,就是最广大人民的幸福!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难倒我们!”陈森在返校后回忆他的扶贫挂职时光,依然深感振奋。

2

“阿呷书记”

董薇,也是一名川大学工干部。现在正在甘洛县斯觉镇挂任镇党委副书记。

她在当地非常受欢迎,小朋友簇拥着她是常见的画面。当地彝族群众都亲切地称董薇为“阿呷书记”(阿呷是彝族语言,一般称家中二女儿为“阿呷”,也是对女性的一种亲切的称呼)。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董薇下乡时关心女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这一称呼的由来,还要从董薇到任的第一天说起。

到任的第一天,刚放下行李的董薇顾不上休息,就跟着镇党委书记入村了。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董薇到任第一天跟村里的小朋友聊天

他们去的村子叫做“挖里乌村”,是一个彝族聚居村。走到村口,董薇碰到了十几个孩子,从几岁到十几岁不一。喜欢小孩的董薇蹲下来跟孩子们聊天后却发现,几个十岁以下的孩子竟无法听懂汉语,这让董薇觉得吃惊,她暗暗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

后来,下乡时只要有机会,董薇就会跟各村的孩子们聊天,调研他们学习汉语的情况。她发现,由于斯觉镇是全彝族聚居区,孩子在入学前几乎没有接触过汉语,但入学后却直接使用汉语教材,这让孩子们的学习非常吃力,大家学习积极性不高,中途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董薇到老乡家开展“控辍保学”工作

“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孩子在入学前过好语言关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董薇心头一亮。

她立即联系川大后勤集团,对接川大幼儿园的老师资源和斯觉幼教点的老师,以开设幼教培训班为切口,开启了川大幼儿园对当地的幼儿教育扶贫工作。

“谢谢你,我们一定把这次所学带回斯觉好好教我们当地的娃子,让他们有个更美好的童年。”在培训中,斯觉幼教点的老师吉觉阿牛拉眼里含着泪花,拉着董薇的手说。

董薇更是受到了村里的孩子们的喜爱,大家看到她都会很开心地亲近她,牵起她的手和衣角跟着一起下乡,“阿呷书记”也成了村民们对她的爱称。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董薇为小学生发放川大捐赠的文化用品

这位“阿呷书记”也下定决心,要为当地贫困的孩子们做更多事情。

格布村孩子们的“上学路”是董薇心中一直惦记的问题。“孩子们到镇中心学校去读书,走公路要走一个半小时,常常天刚亮就要出门。为了省时间,有些孩子就走那条从山上到山脚的排水大堰的边坎,那个根本就不是一条路,上面的泥泞会让鞋子湿透,走在上面是很危险的。”董薇说。

怎么办?如何让孩子们拥有一条省时又安全的上学路?董薇想到了向派她前往扶贫的四川大学寻求帮助。

她抓住学校领导到斯觉对接工作的机会,向母校汇报了孩子们的“上学路”问题,提出请母校帮助沿着水堰边为孩子们修一条上学的小路。

好的想法当然会得支持。2018年4月,一条全长1.2公里的山间上学路顺利完工,原来一个半小时的路程缩短为半个小时。看着孩子们穿着干的鞋子欢喜地从上面走过,董薇打心眼里高兴。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上学路”修建前(左)后(右)对比

为了给孩子们修出一条安全的“上学路”,在修路的过程中,董薇也是一刻都没有闲着。她从小朋友的角度出发,反反复复体验着这条特意为孩子们修建的“上学路”,也认真询问路过小朋友的意见,对小路太陡和太滑的地方反复提出整改建议。对此,董薇说:“就是想要把这个工程做成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

对于当地的孩子,董薇还有更多关心:“当地因为经济落后,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们的家庭教育处于缺失状态,真的希望有更多人能关注这里的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有时候也许只是一句关心的话,对孩子们来说都会产生非常大的触动和激励。”

“别看这个小丫头文文弱弱,做起事来,有冲劲、有干劲,不怕困难,感谢川大送来了个好书记啊!” 斯觉镇党委书记刘伟说起董薇称赞连连。

3

“1+N”,还有更多……

陈森、董薇,这样两个名字其实只是四川大学扶贫干部们的缩写。

近年来,学校派出共计17名干部人才到帮扶县挂职,构建起“1+N”干部人才精准扶贫川大模式。

小贴士:“1+N”干部人才精准扶贫川大模式是指,学校结合自身人才、学科等优势和定点扶贫地区实际,在原有选派1名县级领导和1名“第一书记”的基础上,根据帮扶县的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选派农业、水利、城市规划、计算机等学科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形成了覆盖县、乡(镇)、村三级的梯队式干部扶贫工作格局。

扶贫,更多川大人“正在路上”……

党委保卫部(处)胡腾曾挂任甘洛县斯觉镇格布村第一书记;

规划建设处刘东昭曾挂任岳池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助理;

社区办魏忠正在甘洛县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魏忠带领格布村驻村工作队入乡考察学习

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廖勇正在甘洛县斯觉镇格布村挂任第一书记;

水利水电学院范刚正在挂任甘洛县水务局副局长;

人事处赵邱越正在挂任甘洛县人才办干部;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廖勇入户调研贫困户情况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耿天玉正在挂任甘洛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干部;

研究生院任良科正在挂任甘洛县斯觉镇格布村驻村干部;

后勤集团(校医院)席旸玺正在挂任甘洛县斯觉镇格布村驻村干部;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何琪慰问苟角镇特困户

化学学院何琪

正在岳池县挂任县委常委、副书记;

建环学院张艳茹正在挂任岳池县住建局副局长;

经济学院龚驰正在挂任岳池县发改局副局长;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任良科走访调研

生命科学学院张杰正在挂任岳池县农业局副局长;

规划建设处胡义双正在挂任岳池县交通局副局长;

现代教育中心冯鸟东正在挂任岳池县苟角镇党委副书记兼石板坡村第一书记;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席旸玺到田间地头走访群众

◆◆◆◆◆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学校精准帮扶的4个村中,有3个已脱贫“摘帽”,1个计划2018年底实现脱贫目标。

为百姓造福、承家国重任。放下既定的生活轨迹去到贫困山区,用坚韧、认真、努力、担当、贴心的精神,快速融入当地生活、充分发挥自身才智、汇聚更多优质资源、解决各项发展问题,成为当地百姓的依靠,这是每一个川大扶贫干部的故事,也是川大精神最闪耀的所在。

让我们,向川大扶贫干部们,致敬!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