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玉山突围—粟裕将军死里逃生之役

车桥大捷传来,毛泽东曾断言:这个年轻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豫东战役后,林彪感慨:粟裕尽打神仙仗。

刘伯承元帅也曾赞道:粟裕有古名将之风。

战争,从来都不是伟人笔下"战地黄花份外香"的浪漫。真正的战场,绝对是尸如山积血若川流的人间地狱,"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香闺梦中人"才是对战场真实的写照。

怀玉山突围—粟裕将军死里逃生之役

风起于青萍之末,而止于草莽之间。

一将功成万骨枯,百胜名将,有谁不是从尸山血海中摸爬滚打而来?从韦岗初露峥嵘到苏中七战七捷,从孟良崮的"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到淮海战役的横扫千军,一战定乾坤,我们看到了一位冉冉升起的军事天才,每一战均是计谋百出、虚实相间,大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势。

然而,在研究粟裕军事思想时,我们不得不提及红十军团的怀玉山突围战,4000余红军精锐大部牺牲,唯粟裕带领500余先遣队死里逃生。怀玉山,注定是一代名将军事生涯最不堪回首的伤痕。

怀玉山突围—粟裕将军死里逃生之役

怀玉山位于江西省玉山县西北60公里处,又称玉山,辉山,玉斗山,因"天赐怀玉,山神藏焉"而得名。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峰峦叠嶂,地势险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刘畴西、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深入闽浙赣国民党统治区,历时6个月5000余里,最后在怀玉山区遭遇七倍余己敌人的重重包围,除粟裕率少部突出重围,大部分红军指战员血洒怀玉山,军团长刘畴西阵亡,军团司令方志敏也被捕后壮烈牺牲。

怀玉山突围—粟裕将军死里逃生之役

真理,很多时候的确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在突围战最危险的一夜,粟裕根据手中极少的情报与指战员敏锐的直觉,作出了连夜急行军翻过南华山一线,跳出包围圈直插闽浙交界的建议。可是,军团领导踌躇不前贻误战机,决定让粟裕带先遣队开路,大部队原地休息一晚。这个决议,最终导致了几乎全军覆没的悲剧。

怀玉山突围战的失败,主要教训有以下四点:

一. 指战员的杀伐果断。多谋寡断,好兵而无权是指挥大忌。在纷繁复杂的战场上,需要指战员随机应变,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这是一支部队能否打胜仗甚至是能否生存的基本条件。

二. 兵贵神速。尤其是在兵力、武器均是敌强我弱的客观条件上,失去机动能力无异于坐以待毙。

三. 敌情侦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建立在对敌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制定出克敌制胜的作战方略。

四. 集中兵力。集中力量用于某一方面甚至是某一点,才能形成巨大的爆发力与突破力。这也是后来粟裕用兵坚持的最高原则。

怀玉山突围—粟裕将军死里逃生之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我们并不讳言失败,成功者,总是在失败中舔舐着伤口砥砺前行,不惧过往,不畏将来。没有失败的教训,就不会有后来的中原逐鹿,催古拉朽敌胆寒;没有失败的反思,更不会有大江飞渡,钟山风雨起苍黄。

最后,借用将军晚年的一首七律,缅怀算无遗策国士无双的一代名将。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

七律·抒怀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般若

七月二十四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