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猕猴桃大王”杨声谋:四十年倾情“一只桃”


“中国猕猴桃大王”杨声谋:四十年倾情“一只桃”


讲述嘉宾:杨声谋

●扬州杨氏猕猴桃科学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中国猕猴桃大王”

●完成猕猴桃研究课题328个,育成赶超国际指标的杨氏猕猴桃系列新品种,创造10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猕猴桃栽培新技术

“欢迎来自宝岛台湾的朋友,我正巧刚从台湾回来,当地计划种植1万亩猕猴桃,聘请我做技术顾问。”日前,记者在邗江区槐泗镇陈院村采访杨声谋,巧遇一批台湾客商,他们是专程来参观杨氏猕猴桃种植园的。

今年80岁的杨声谋,讲话仍然中气十足,说起猕猴桃,语气中充满了自豪。40年来,杨声谋怀着“一只猕猴桃致富中国农民”的梦想,带领三代人,专种猕猴桃,育成赶超国际指标的杨氏猕猴桃系列新品种,创造10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猕猴桃栽培新技术,被誉为“中国猕猴桃大王”。

如今的杨声谋还有个目标——把猕猴桃产业做大做强,引导更多农民栽培猕猴桃,让猕猴桃真正成为果农发家致富“摇钱树”。他说:“我今年80岁。我相信自己的身体,能活到100岁,再陪大家干20年,争取为猕猴桃事业作更多贡献。”

猕猴桃的根在中国,“我们的种植技术不能落后于别人”

杨声谋是头桥镇人,从小就对植物情有独钟。在他20岁那年,村里创办了林场,村支书发现这个小伙子头脑灵活,对果木有兴趣,就让杨声谋在200亩荒滩上搞林果种植。

“这一干就是60年,一脚也不曾离开过农田。”杨声谋说,60年中有40年,他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带领三代人专种猕猴桃。

40年的坚持,收获满满。杨声谋先后完成猕猴桃研究课题328个,育成赶超国际指标的杨氏猕猴桃系列新品种,有9个新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专利保护;创造10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猕猴桃栽培新技术,其中三项属国际首创。

“许多人都以为新西兰种植猕猴桃历史长、很牛气,其实猕猴桃的根在中国,我们的种植技术不能落后于别人。”杨声谋说,1906年新西兰引进猕猴桃,育种改良后,才成为今日风行世界的奇异果。

早在两千多年前,猕猴桃就已经进入中国人的生活,《诗经》中的“苌楚”,古人称之为“羊桃”,其实就是猕猴桃;

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岑参写的诗句“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也说明古人已在房前屋后和天井中栽种猕猴桃。

“最早的猕猴桃果型很小,猕猴能一口吞一个,中国不仅要种更多好的猕猴桃,还要在大果型方面有所突破。”杨声谋朝着心中的目标,刻苦钻研、奋力向前。

为调查全国猕猴桃载培现状,搜集种质资源,杨声谋花费4年时间,行程10万公里,历经12个省市,跑遍全国68个猕猴桃主要产区和科研院所,访问了100多位专家学者,引进了国内外163个品种优株,进行了大量培植试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奇迹出现在1987年,杨声谋的猕猴桃果园里结出了单果质量226.3克的大果,比当时世界最大的新西兰海瓦德猕猴桃还重4.9克。经有关权威机构营养分析,杨声谋培育出来的猕猴桃大果,各项营养指标均超过国内外其它优良品种,也远超新西兰王牌品种海瓦德猕猴桃。

2015年9月6日,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国际猕猴桃种植与营销巨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向中国果农杨声谋请教如何培育猕猴桃大果。

“颜色、风味,都非常好口感也非常好。”新西兰某果业公司负责人托尼品尝了“杨氏金红50号”,向杨声谋竖起了大拇指,连声夸赞:“这个品种个大,单果重量平均在100克以上,金肉红心,不仅好看,更好吃,甜度高,果肉细腻。”

“我不信这个邪”,在最不适合的地方种出了优质猕猴桃

“中国是猕猴桃种植大国,我们不能在技术和品种上落后于他人。”杨声谋挥手一抹稀疏的头发,满脸骄傲地说,“按照一些人的分析,我身后这片土地,是最不适合种猕猴桃的地方,但我不信这个邪,偏要在这里搞猕猴桃新品种研究,结果还真不错。”

杨声谋带着台商边参观边解说:“猕猴桃是肉质根,只要含水量超过90%,不出两天,根就烂了。”

他解释说,猕猴桃很娇气,要肥又怕肥,营养一缺,叶就变黄,肥料一多,就烧根;要光又怕光,猕猴桃树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却又怕热——骄阳直射,植株间距太近,密不透风的情况下,树会因高温而生病或死亡。

在杨声谋眼里,种植猕猴桃,水肥光的问题,都不可怕。怕水,就做好土壤排水工作;怕肥,可以在种草、割草还田的同时,少施勤施有机肥;怕光,加大植株间距,有利于散热通风。

“最怕的,其实是风。”杨声谋说,猕猴桃开春发新枝,只要风稍大一些就能刮断,影响第二年的结果。记者注意到,杨声谋的100亩实验基地里,四处都有防风障,四周还有高高的水杉树守卫着——这是一道天然屏障,大风来袭,它能挡;阳光曝晒,它能遮。

破解猕猴桃溃疡病难题,外国同行点赞“太不可思议了”

在世界猕猴桃业界,有一个公认的“不治之症”:猕猴桃植株易感染溃疡病,果实在自然状态下难以保鲜。可是在杨声谋眼里,猕猴桃世界无难事,他有信心攻克难关。

在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试验后,成功终于到来。去年8月,在葡萄牙波尔图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猕猴桃大会上,杨声谋向全世界的猕猴桃种植专家宣布:“应用‘中国杨氏疗法’,猕猴桃溃疡病可防可治。”

杨声谋说,他和团队已经研究了20年,投入1000多万元,探索溃疡病侵染—潜伏—暴发—毁灭进程中的演变机理,研究预防与治疗溃疡病的有效举措,最终破解了这个难题。

在国际猕猴桃大会上,新西兰奇异果佳沛国际有限公司亚洲区总裁谢蒂夫感慨地说:“这么严重的溃疡病病株,应用‘中国杨氏疗法’能起死回生,太不可思议了。我们新西兰每年花费几千万美元,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

猕猴桃果肉鲜嫩,不用冷库储藏难以保险。可是杨声谋不信邪,他经过钻研摸索出了一种新方法,猕猴桃储藏不用冷库,在常温下保存能突破200天。经过第三方现场检验公证,应用“猕猴桃自然储存保鲜法”,好果率达到了97.6%。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不用冷库也能长期储存猕猴桃的人,了不起的农民科研家。”消息一出,杨声谋名声大噪,海内外猕猴桃种植科研“大咖”纷纷前来求学取经、寻求合作。

杨声谋的传奇经历引起了国际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电视、报纸、广播、期刊、画报等均纷纷报道了他的故事,外国媒体更是称赞他是“中国猕猴桃王”。本报记者 周晗

人物点评

让人尊敬的农民科研家

杨声谋是一位农民,也是一位农业专家。40年来,他钟情猕猴桃,用毕生精力和心血攻克一个个种植难题,被业界誉为“中国猕猴桃大王”。这个称号,名至实归。

为了“一只桃”,杨声谋奋斗了40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40年?愿意用40年专注于一件事,这需要怎样的定力和毅力啊!他的成就或许无法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相比,但是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

如今的杨声谋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80岁的他还有个目标——把猕猴桃产业做大做强,引导更多的农民从事猕猴桃生产,让猕猴桃真正成为果农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至为关键。杨声谋40年只为“一只桃”,做出了特色农业大文章,为我们树立了精神标杆。当下,扬州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创新创业如火如荼,我们更需要学习和弘扬这种实干兴业、科技创业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