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大同長城新榮分會 :金明 韓保農

大同市新榮區位於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北緣,地處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過渡帶的黃土丘陵區。東依採涼山,與陽高縣、大同縣相連;南望雷公山,和南郊區接壤;西臨馬頭山,同左雲縣、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毗鄰;北靠彌陀山,以長城為界與內蒙古自治區豐鎮市、涼城縣對望。

新榮區面積1018平方公里,海拔1070~2144.6米,呈四山環抱之勢。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有淤泥河、涓子河、御河、萬泉河4條水系,相對形成破魯、得勝、東郭(東勝莊、郭家窯)3個小盆地和淤泥河沿岸帶狀平坦之地。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新榮區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地質儲量2.09億噸,可採量1.6億噸,是山西省重點產煤縣(區)之一。石墨儲量2700萬噸,不僅儲量大,而且品位高,是國內重要的優質石墨儲量區。此外還有優質黏土、紫砂頁岩、輝綠岩、玄武岩、石英砂等。

北魏時在境內西寺梁山附近設有永固縣,遼、金在今拒牆堡西南設宣德(宣寧)縣。1970年建區,時為大同市北郊區,轄9個人民公社。1972年4月行政區劃調整後,改為大同市新榮區。2017年底,下轄6鄉1鎮,140個行政村。總人口11.26萬人,居住著漢、滿、蒙、回、藏、黎、壯、布依、傈僳、彝等10個民族。2018年2月9日,國務院發文《國務院關於同意山西省調整大同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同意將大同市南郊區古店鎮劃歸新榮區管轄。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邊地要塞 烽燧綿延

新榮區建區時間雖短,但歷史悠久。1973年在新榮鎮總高墩村發現的恐龍化石證明,早在6700萬年前,境內就有大型脊椎動物活動。鎮川南梁、劉安窯等地的考古證明,早在新石器時期,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作為一代京師、兩朝陪都、明清重鎮——大同的北部門戶,歷朝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漢高祖劉邦十萬大軍被困於花園屯鄉境內小白登,七天七夜驚心動魄的金戈鐵馬永載史冊。

新榮是邊塞文化、邊塞風光、邊貿文化的集中體現地之一,由得勝口和得勝堡、鎮羌堡、四城堡組成的“一口三堡”古堡群,既是戰爭時期烽火連天、金戈鐵馬的戰場,又是和平年代邊疆人民互市貿易、商賈雲集的集市。境內是明代九邊重鎮之一大同鎮的重點防區,於是形成了烽燧綿延、堡堡相望的景象,為國內所罕見。

新榮境內長城有兩條,是明代大同北部重要的兩道防線,總長109.5公里,每平方公里國土面積長城佔有量居全國前列。沿邊築烽臺350多處,護邊城堡10座,馬市交易堡1座(四城堡)。在不足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護邊堡達10座,佔當時大同鎮護邊諸堡的五分之一。且當時著名的“邊牆五堡”,即鎮邊、鎮川、宏賜、鎮魯、鎮河五堡,除鎮邊堡外均在境內;“塞外四堡”,即鎮羌、拒牆、拒門、助馬四堡全部在境內。

得勝堡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得勝堡位於新榮區堡子灣鄉,始建於漢代,稱平城塞,自古為聯結晉北與內蒙古的主要通道。得勝堡以北1公里即是得勝口,是連接口裡口外的重要關口。得勝堡大規模建設從明代開始,是明代“九邊重鎮”大同的北門戶,為當時最大的堡城,同時兼具軍、民、商、宗教功能。和平時期是蒙漢交易的主要場所,時有“金得勝”之譽稱。16世紀著名的“隆慶議和”就發生在這裡。該堡先為土築,明萬曆二年(1574)磚包,周長3裡4分,高3丈8尺。今堡城包磚多被拆走,保存有磚砌券拱南關門。南關門朝南匾額為“保障”,朝北則為“得勝”兩字。

助馬堡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助馬堡位於新榮區郭家窯鄉,是明長城山西段的屯兵官堡,與鎮羌堡、拒牆堡、拒門堡同期修築,建於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四堡初建時被稱為“鎮羌四堡”或“塞外四堡”,保安堡建成後,與保安堡合稱“塞外五堡”。明萬曆元年(1573)包磚,周長2裡4分(東西250米、南北280米),高3丈8尺。助馬堡開東門,東門甕城開南門,現二門均保存完好。出甕城便是助馬堡的關,關比堡稍小(東西250米、南北215米)。在堡的四角和關的西角上建有6座角樓,在北牆西北角處建有炮樓,且在幾個大的馬面上均建有廟宇。明嘉靖年間,在此設北西路,並由參將駐守,下轄助馬、拒門、滅虜、成虜、寧虜、保安、破虜、雲西、雲岡九堡,管邊20裡3分,轄墩33座,駐軍634名、馬騾30匹。直至清朝時仍有參將駐守。

鎮川堡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鎮川堡位於新榮區花園屯鄉境內,北距長城5公里。該堡為嘉靖十八年(1539)所築的“邊牆五堡”之一。明萬曆十年(1582)包磚,是新榮境內沿邊諸堡中建築保存較好的一座。堡城周長2裡5分,高4丈1尺。明時在此設守備,護邊10公里,轄墩31座。當時由於此堡所轄長城沿線地勢平坦,無山河之險可憑藉,故易受侵擾。嘉靖、隆慶年間,蒙古兵曾兩次從這裡毀牆大舉攻入。

革命老區 烽火歲月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新榮屬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傳奇式的英雄人物、不朽的革命先烈鑄就了一段波瀾壯闊、氣壯山河的輝煌歷史。李子恩率領的八路軍120師警備六團三營騎兵部隊和魯平率領的獨立六支隊、豐涼騎兵大隊以及由各區委組建的游擊隊、武工隊等,深入敵後發動、組織、宣傳群眾,進行艱苦卓絕的敵後抗日鬥爭。民國29年(1940),李澤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新榮區本地發展的第一位中共黨員。民國34年4月,破魯鄉水深塘村組建了第一個黨支部。到1949年,全區共發展黨員321名,建立農村黨支部33個。

郭北宸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郭北宸(1912—1943),字墨園,化名郭俊卿,新榮區助馬堡人。民國27年(1938)春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安北縣委組織部長、縣委書記和綏西特委組織部長等職。民國29年,剛任綏西特委書記不久的郭北宸因叛徒出賣被捕。為了誘降郭北宸,傅作義等國民黨高級將領親臨囚室,利用種種手段予以“規勸”,但都被他義正詞嚴地拒絕。郭北宸提出三個條件:“放我出去,共同組織抗日統一戰線;不能共同抗日,就把我送回延安;既不同意共同抗日,又不送我回延安,就將我公開槍斃。”民國32年,年僅31歲的郭北宸壯烈犧牲。

張登峰

張登峰(1904—1943),化名鄧銳,拒門堡人(現屬新榮區郭家窯鄉)。民國12年(1923)入太原師範學校學習,因家貧輟學。後任小學教員,在12年教學生涯裡,經常向學生灌輸愛國思想。民國27年,被委任為閻錫山政權的左雲縣一區區長。張登峰利用自己的方便條件,給予共產黨積極支持。民國30年,在西雁北地區抗日鬥爭形勢日趨惡化的情況下,主動投入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任豐涼縣抗日民主政府民政科科長。後任大左一區區長,帶領游擊隊經常活動於三區(今屬左雲)和五、六區(今屬大同縣)一帶,同日偽軍展開周旋,連連粉碎敵人的多次襲擊。民國32年11月,時任豐涼縣縣長的張登峰帶領十幾人的遊擊小隊,在距離敵人據點5裡的南窯子村活動,被200多名日軍包圍,經過激烈的突圍戰鬥,掩護大多數游擊隊員突圍後,彈盡力竭,壯烈犧牲,時年39歲。

歷史遺址 古蹟流芳

新榮區歷史遺址眾多,全區共有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有些資源為國內獨有。其中,除內、外兩條明長城外,還有國內最大的長城古堡群以及最大的明代馬市遺址;有被列為雲中八景之首的南北朝時期最大的墓葬方山永固陵;有遼、金時期的宣寧縣城遺址和知名度較高的白登臺及長城飲馬窟等;有建於遼、明時期的寧靜寺、慧泉寺、太玄觀(宏恩寺)等。

馬市遺址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馬市遺址位於新榮區堡子灣鄉得勝口和郭家窯鄉助馬堡西。其中以得勝口的四城堡馬市為大。四城堡馬市設有南北致遠店、馬市樓、南閣、街市、民宅、中心市場等,是明代北部邊疆漢蒙互市的最大場所之一。明代詩人李杜曾以“吹笛關山落日隈,幾年曾此得登臺。天王有道邊城靜,上相先謀馬市開。萬騎雲屯星斗暗,三秋霜冷結旄回。一從款塞歸韁索,幕下空餘草檄才”的詩篇讚美當時關山平靜、交易繁忙、一片安定的盛世景象。

方山永固陵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方山永固陵位於新榮區花園屯鄉西寺村西南西寺梁山(古稱方山)山頂,始建於北魏太和五年(481),是北魏著名政治家文明太后馮太后的皇陵。永固陵是我國現已發掘的南北朝時期最大的墓葬之一,也是目前唯一能確認的北魏平城時期的皇家陵園遺址。地表有高大的封土,墓室由墓道、前室、過道和主室組成。主室平面近方形,四角攢尖頂。墓室門框上雕有口銜寶珠的朱雀和手捧花蕾的赤足童子,是北魏石雕中的精品。永固陵陵園按中軸線規劃佈局,特別是陵園與佛寺相結合,在歷代帝陵中獨具特色,曾以“魏陵煙雨”被列為古云中八景之一。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宣寧縣城遺址

宣寧縣城遺址位於新榮區堡子灣鄉拒牆堡村西0.5公里處,東西約1公里,南北約2.4公里,佔地面積約240萬平方米。遼始建宣德縣,金大定八年(1168)更名宣寧縣,是遼金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邊貿重鎮。該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磚、瓦、灰陶、銅錢、瓷器、陶壺、罐、石雕、火炕、石磨等物,是瞭解契丹、女真等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發展狀況的寶貴資料。

寧靜寺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寧靜寺位於新榮區破魯堡鄉破魯堡村北城牆下,系大同市保存較完整的遼代建築之一。歷經多次修繕,方得以保存。該寺現有大殿、中殿、偏殿、禪房等建築15間,各殿內存有塑像60餘尊。

彗泉寺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彗泉寺位於新榮區花園屯鄉西寺梁山東麓,始建於明弘治十一年(1498),歷史上幾經毀壞、重修,20世紀70年代又毀。2002年重新修繕。彗泉寺坐北朝南,面闊三間,為窯式木樑結構,大殿門簷柱、門楣均為石刻浮雕,大殿兩側還有一對琉璃吼獅,姿態雄健,是不可多得的琉璃精品。

邊塞風光 美不勝收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新榮區素有“大同後花園”之說,這裡青山披翠,溪泉潺潺。當年馮太后把方山作為百年後的長眠之地,就是看中了這裡東臨萬泉河、西傍飲馬河、夏猶巨龍戲水、冬似原馳蠟象的絕美景色。

採涼山

採涼山位於新榮區東南部,距大同城東20公里,主峰海拔2144.6米,為大同近郊海拔最高山峰,總面積649.1平方公里。採涼山以涼得名,年平均氣溫僅6.7℃左右。這裡山勢高峻,白雲撫頂,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達80%左右。春季鳥語花香,特別是春夏之交,山下桃杏爭豔,山上白雪皚皚,風景別緻,曾以“採涼積雪”被列入古云中八景之一;夏秋兩季勁松翠柏,清泉四溢,溪流湍急迴繞,空氣清新;冬季林海雪原盡顯北國風光。採涼山還以盛產名貴中草藥、優質山蘑菇、山茶葉和百草香優質牛、羊肉而聞名長城內外。

飲馬河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飲馬河(在新榮界內稱作御河)發源於內蒙古豐鎮,由北向南經新榮穿過大同市區最終匯入桑乾河。飲馬河新榮段大部分在堡子灣鄉。飲馬河周邊森林覆蓋率達到65%,是新榮區的綠色屏障、天然氧吧。這裡被譽為塞北的天然牧場,成群的牛羊悠閒地漫步在河灘、山崗;這裡被稱作人間的天堂,四季分明,景色宜人。

彌陀山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彌陀山位於新榮區北部,背依古長城,雄踞拒牆、拒門二堡之間,山勢平地拔起,山頂視野開闊,扼晉蒙交通要塞,歷來戰事頻繁,歷史上曾有不少戰役發生在這裡。20世紀80年代初,郭家窯、堡子灣兩鄉人民在山上植樹種草,改造大自然,萬畝樟子松成為全省“三北”防護林樣板工程。站在彌陀山最高處,登一山而覽晉蒙,南望可看新榮全境,北望則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廣袤的農田。

古堡風情 民俗獨特

新榮區獨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其獨特的民俗文化。作為邊陲要地,長期的多民族雜居,以及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相互交融,使新榮區人民形成了熱情好客、奔放豪爽的性格特徵。民風純樸、樂善好施、禮俗多元、寬容海納是新榮區突出的文化基因。

得勝鑼鼓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新榮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頗具特色,得勝鑼鼓、北辛窯手工刺繡、八墩臺村民間吹打樂、磨復其灣村接骨藥、碓臼溝秧歌都是可圈可點的珍貴文化寶藏。

碓臼溝秧歌

碓臼溝秧歌是新榮區西村鄉碓臼溝村的一種民間歌舞,因其唱腔活潑、旋律優美、吐字清晰、通俗易懂,兼有中原細膩和塞北粗獷的雙重風格,地方特色濃厚,頗受當地群眾歡迎。2006年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初步考證,碓臼溝秧歌起源於明代,以宣揚鄰里和睦、妻賢子孝的“家務戲”為主。清末逐漸衰落。抗日戰爭爆發後,碓臼溝秧歌基本絕跡舞臺。20世紀五六十年代,該劇種又重新恢復起來。現保留有《紅板》《訓子》《苦相思》等10多個古老的板式曲牌。

飲食文化 舌尖誘惑

新榮區地方飲食構成以雜糧為主,民間食品頗具特色。因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春旱多風、夏熱多雨、秋短早霜、冬寒少雪,年均氣溫5.5℃左右。這樣的氣候條件決定了農作物以耐寒、無霜期短的小雜糧為主,不但種類多,而且質量好。新榮區是山西省重點小雜糧種植和12個重點油料基地之一。胡麻油、蕎麵、豆麵、花園屯的糕面、大窯山的莜麵、暢家嶺的大蔥、得勝的韭菜、採涼山的蘑菇等名揚晉蒙交界之地。大窯山莜麵還在1972年周恩來總理接待法國總統蓬皮杜時被選用。

大窯山莜麵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大窯山地處雷公山下,多丘陵山地,氣候涼爽,通風良好,且陽光照射充足,有著得天獨厚的種植秋莜麥的自然條件。大窯山莜麥不但顆大粒飽,而且非常白淨,再經大窯山人的精心淘洗炒磨,加工出的莜麵又白又細、又筋又吃水。莜麵推成窩窩蒸出後,不倒不粘,蘸上油熗辣椒黃蘿蔔酸菜湯,味道獨特又爽口怡人,真可謂新榮一大風味食品。

得勝韭菜

因得勝堡內城牆高,開春風沙小、氣溫高,加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等得天獨厚的條件,得勝韭菜不僅發芽早,長勢旺,可提前上市,而且用來作餡,隔夜後色、香、味不變,故而遠近聞名。到了伏天韭菜花開時,採些飛白的韭菜花,醃拌上黃瓜條、豆角絲,就成了上等的韭菜花醃製品了。

道士窯羊肉

道士窯是新榮區採涼山下、萬泉河畔的一個村莊,牧羊歷史悠久。所產的道士窯羊肉質鮮嫩、肥而不膩、鮮而不羶、嫩而不腥、纖維細軟、脂肪含量低且覆蓋均勻,歷史上曾是皇家貢品。


長城古堡之鄉 盡顯邊塞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