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的“城市之肺”

清新的“城市之肺”

近日,中国自然资源报的记者走进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放眼望去,广州市中轴线上的“小蛮腰”电视塔婀娜多姿;成片的荔枝树上,一簇簇硕大的果实挂满枝头;四周盛开的波斯菊把水网交织、鸢飞鱼跃的湿地公园装扮的分外妖娆。

谁能想到,这片市民家门口的世外桃源,当年曾是被污染蚕食的万亩果园。

广州“南肺”生态环境告急

“奇迹,真的是起死回生。”在海珠区小洲村简氏祠堂里,63岁的简老伯,给记者讲述了万亩果园变为湿地公园的故事。

海珠区万亩果园由珠江冲积而成,历经多年筑堤种果,形成了占地约1.8万亩,且河湖纵横、百果飘香的果林。湿地被誉为“城市之肺”。这片有广州“南肺”之称的果园,包括小洲、仑头、土华等7个村,3.6万多果农在此劳作生活。

“当年种果树,村民们可是赚得盆盈钵满。”简老伯回忆,一到荔枝、杨桃、龙眼收获的季节,小洲村停满了各地收购水果的货车。“天天都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上世纪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万亩果园的面积逐渐缩减。农地上建成了小工厂、大排档,养猪场、养鸡场和养牛场星罗棋布,空气污染、水污染愈发严重。“这十多年,环境变得越来越差。”简老伯痛心地说。每到春天,村民们都害怕春雨,因为下的是酸雨。“如果这时果树开了花,那八成就要绝收了,哪怕是结了果,吃起来也有股酸涩味。”

广州“南肺”生态环境告急。1997年,人们惊愕地发现,被污染的“南肺”果树大幅减产、大量果树被砍伐,果农陷入贫困。资料显示,2000年,海珠区新滘镇果农人均收入仅过千元,除去两次施肥1500元的成本,实际收入只有几百元,仅小洲村龙眼减产的损失就在几百万元以上。

如果不保护好“南肺”的生态环境,白云山的“北肺”也将名存实亡。没有了广州主城区的两大生态屏障,未来的珠三角恐怕只剩下一片水泥森林,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动力。

万亩果园变身国家湿地公园

“种果树可没有盖房子来钱快。”海珠区新滘西国土资源所所长贺雷回忆说,受利益驱使,海珠区违法占地抢建的问题曾一度甚嚣尘上。据统计,不到一年时间,新滘西国土资源所就制止了小洲村违法施工72起,拆除违法建设14起。

万亩果园出路在哪里?3.6万多果农的生活何去何从?

为了保护好广州“南肺”,2012年,广州市提出了“只征不转”的政策,出资46亿元“买下”万亩果园,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将涉及的1.2万亩果林用地统一征收为国有,同时按照征地面积10%的比例,为6个村的果农落实了17块留用地。同年,海珠湿地公园开园;2016年,晋升国家湿地公园,被命名为“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近年来,国家对湿地的保护政策陆续出台,海珠湿地保护有了政策保障。”海珠湿地管理办公室李泳介绍说,海珠湿地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动植物种类稳步上升。据统计,2011年海珠湿地只有40余种鸟类,2017年已升至167种;鱼类共有46种,较2015年增长12种。

“多亏了党和政府的英明决策。”看到万亩果园变身为国家湿地公园,自己世代经营的果林得到了永久保护,简老伯高兴地拍手称快。

闹市中重现山清水秀的岭南水乡

这片美丽的国家湿地公园,在寸土寸金的广州市中心城区内重现出一片山清水秀的岭南水乡,也让羊城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独特的自然风光。

“好靓,真的好靓!”站在湿地公园一期的“花溪湿地”景区,正在自拍的市民梁姨兴奋地说,过去认为湿地离自己非常遥远,每年亲朋好友都到外省观光拍靓照,殊不知美景就在身边。“要花有花、要水有水,而且还在家门口。”

“比我老家的湿地还漂亮!”广州地铁3号线海珠湿地站的出口前,一对新婚夫妇兴奋地说。小两口都是湖北天门人,八年前来到附近的大塘村制衣厂工作,每天下班都要来散步赏景。新郎倌神气活现地说:“我们的婚纱照就在这里拍的。”

记者看到,湿地公园一期正对入口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利用现状水湾,在保留百年荔枝树的基础之上,设计划分出湿地岛屿,并增加小巧精致的浮岛,丰富景观层次,打造独特的果林湿地景观。

“空中栈道两边的果树触手可及。”李泳介绍,在修复湿地的规划过程中,就决定要最大化地利用传统地理结构,开挖河道,疏通沟渠,砍伐果农过度栽种的部分果树,保留传统的岭南水乡格局,传承岭南农业文化,让整个生态系统恢复最佳状态。

“海珠湿地是一颗跳动的绿色心脏。”贺雷说,“南肺”为城市的发展不断提供生态动力。他表示,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869公顷,已建成开放面积5298亩。目前,《广州市万亩果园湿地保护区第二批次用地土地征收实施方案的请示》已获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批复。今后几年间,广州将分3期规划建设规模浩大的果林湿地公园,仅湿地一期和湿地二期,总量远超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