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遗忘的洛阳紫微城

如今说起明清北京紫禁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紫微城,几乎没有人知道。其实,隋唐洛阳紫微城,就是我们俗称的“洛阳宫”。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紫微城的历史沿革吧。

大业始建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令卫尉卿刘权、秘书丞韦万顷监筑东都洛阳宫城紫微城,兵夫七十万人,六十日便筑成了紫微城的城垣 ,工程进展,可谓神速。

被人遗忘的洛阳紫微城

隋紫微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弑。六月,洛阳留守“七贵”在紫微城拥立隋炀帝次孙越杨侗为帝,即隋哀帝。公元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自立为帝,国号郑,定都洛阳,居于紫微城,对其中部分宫殿、城门做了更改。

唐代修缮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郑亡。李世民忌紫微城太奢华,下令焚毁紫微城内的乾阳殿、应天门。

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将紫微城号为洛阳宫。

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在隋紫微城正门则天门旧址上,命司农少卿田仁汪、韦机更加营造。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李治决定迁都洛阳。届时,唐高宗正式定洛阳为东都,把洛阳宫城紫微城当作自己的“东宅”。

被人遗忘的洛阳紫微城

应天门

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命司农少卿田仁汪,在隋紫微城正殿乾阳殿旧址上更造乾元殿,其在高度上已经与如今尚存的紫禁城太和殿的高度十分接近了,但其面广与进深的尺度,却是太和殿的1.5倍。随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全面东移,洛阳宫城紫微城也不断得到扩建和修整,规模宏大,华美壮丽达到顶峰。

武皇修葺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皇太后武则天将紫微城号为“太初宫”,同时改洛阳“东都”为“神都”。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春,武则天力排众议, 拆除紫微城之正殿乾元殿,就其地创建明堂,用作紫微城正殿。垂拱四年正月五日(688年),明堂成,号为“万象神宫”。武则天又命薛怀义于紫微城内明堂西北造天堂(通天浮屠),高数百尺,共五级,至第三层可俯视高近90米的明堂。

被人遗忘的洛阳紫微城

武则天时代洛阳紫微城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于紫微城则天门登基称帝,定都于神都;紫微城,就是女皇理政、礼佛、生活的重要场所,武则天在紫微城中修建的明堂、天堂、集仙殿等建筑,构成了一条壮丽的天际线,使紫微城的立体轮廓和风貌气势显得更加辉煌壮丽。

证圣元年(公元695年), 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失宠后放火烧了紫微城正殿明堂旁边的天堂。然而由于明堂离天堂过近,“证圣元年正月丙申夜,天堂火灾,延及明堂,至清晨,二堂具毁”。三月,武则天又下诏重建紫微城正殿明堂。又于紫微城明堂前铸铜为九州鼎及十二神,皆高一丈,安置在各自的方位。公元696年三月,新明堂落成,号曰“通天宫”,仍用作紫微城正殿。

命途多舛

在安史之乱中,紫微城正殿明堂被叛军和回纥兵两次焚烧,于公元762年被彻底损毁。至此,象征国运的紫微城正殿明堂,在见证大唐盛衰沉浮与荣辱变迁后,在战火中轰然倒塌,化为焦土残垣。

被人遗忘的洛阳紫微城

唐自安史之乱后,洛阳就不断遭到战争的破坏,降及唐末,天下大乱,黄巢起义,在中和四年(884年),蔡州秦宗权遣将孙儒攻击河南尹、东都留守李罕之,“据京月余,焚烧宫阙,剽掠居民”。

五代沿用

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年)前,朱温准备迁唐都于洛阳,乃命张全义“缮治洛阳宫城(紫微城),累年方集”。唐时在紫微城兴建的五凤楼(应天门),此时已经不复存在,于是命罗绍威等重修五凤楼、朝元殿。《新五代史 罗绍威》记载:“绍威取魏良材为五凤楼、朝元殿,浮河而上,立之京师。”

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都曾在洛阳建都并沿用其宫城紫微城。紫微城在唐末五代时相对来说破坏较少,所以朱温建梁后长期居住在这里,后唐又略加修复。

北宋修治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以洛阳为西京,继承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和皇城布局。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的宋太祖巡幸西京,下令修缮洛阳。修缮后,洛阳紫微城"宫室合九千九百九十余区"。次年,“上至西京,见洛阳宫室壮丽,甚悦",下旨"定鼎洛邑,我之西都",但经过激烈争论,最终放弃迁都。

被人遗忘的洛阳紫微城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西京大内(紫微城)被损坏屋宇达4000余间,在次年春季修理时,“每二间拆创修之数一间”。可见在宋哲宗以前,紫微城之建筑基本上是因袭旧制,或稍修葺,而无创建,甚或损坏严重,而无力增修。

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 修治西京大内(紫微城),合屋数千间,尽以真漆为饰,工役甚大,为费不赀。于是,宫城紫微城规模扩大到"广袤十六里",并改变了以往的布局。

毁于兵燹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尽焚西京而去",于是,包含紫微城在内的隋唐洛阳城全体毁于战乱,前后历时530余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