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出征樊城到兵敗被殺前後長達半年,劉備爲何沒有一點動作?

公元219年7月,劉備打贏了漢中之戰,自立為漢中王,大約就在同期,關羽也從荊州發起了北伐,意圖攻佔襄陽、樊城,徹底將荊州全境納入蜀漢版圖。8月,于禁統率的曹魏援軍被關羽擊敗,10月,河南一帶的百姓因為不堪徭役,也起兵響應關羽,逼得曹操動了遷都的念頭,關羽的北伐大軍聲勢達到頂峰。

關羽出征樊城到兵敗被殺前後長達半年,劉備為何沒有一點動作?

但很快,隨著東吳偷襲荊州後方,形勢急轉直下,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關羽北伐大軍徹底瓦解,同年12月,關羽被殺。從劉備稱漢中王,到關羽北伐,再到最終敗亡,前後時間大體有半年左右,按照諸葛亮《隆中對》中的策略,荊州軍北伐時,益州軍也應當出川,形成兩路北伐,互相策應。

那麼為什麼在這五六個月的時間裡,劉備卻坐視關羽孤軍奮戰,直至敗亡呢?關羽出征樊城到兵敗被殺前後長達半年,劉備為何沒有一點動作?

針對這一謎團,後世陰謀論者紛紛猜測是諸葛亮或者劉備怕關羽坐大,有意借刀殺人,這種說法不僅毫無根據,也不符合邏輯,劉備再蠢,也不會拿好不容易得到的國土、將士生命來做賭注。關羽雖然傲慢,但在鎮守荊州的11年裡,從未有過擅自軍事行動,而在長達半年的作戰行動裡,益州方面也不可能不知道關羽的北伐行動,沒有任何動作,恰恰說明關羽的軍事行動是得到了劉備授意的。

那麼劉備當時在做什麼呢?關羽出征樊城到兵敗被殺前後長達半年,劉備為何沒有一點動作?

其實,劉備在打贏漢中之戰後,也沒有閒著,他在忙著做一件事:搞建設。據《典略》記載:“備鎮成都,拔魏延督漢中,於是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也就是說,劉備在趁著關羽北伐的這個空檔裡,調動益州的兵力和徭役,建設從成都至白水關的通道。

劉備這麼做的目的,是因為漢中之戰消耗太大,曹操雖然退出了漢中,但卻帶走了漢中及周邊百姓八萬餘口,劉備得到的漢中,完全是一座空城,想要守住益州的門戶漢中,劉備不得不從巴蜀徵調兵員、糧餉物資以及徭役,這些都離不開沿途的道路以及驛站。關羽出征樊城到兵敗被殺前後長達半年,劉備為何沒有一點動作?

從劉備入蜀開始,先後與劉璋(爭奪益州)、孫權(爭奪荊州南三郡)、曹操(漢中之戰)發生大戰,益州百姓苦不堪言,以至於張郃襲擾巴西時,“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可見,劉備當時對益州的同時並不穩固,這個時候貿然北伐,並不合情理。

那麼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關羽的行動,關羽攻打樊城被當成北伐,其實是後世的誤解。關羽出征樊城到兵敗被殺前後長達半年,劉備為何沒有一點動作?

因為當時的條件並不成熟,以關羽的兵力,絕不可能獨立滅掉曹操,否則劉備也沒必要費力取益州了。關羽攻打樊城,其實是為了減輕益州的壓力,屬於戰略牽制。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關羽孤軍作戰時,益州方面無動於衷。因為這原本就是一種戰略佯動,是希望通過關羽的攻勢,吸引助戰陳倉一帶的魏軍回援,減輕劉備剛剛佔據漢中空城的軍事壓力。

而關羽不僅出色的完成了牽制任務,甚至還超出預期,到10月時,大敗曹操援軍,許昌、南陽一帶群起響應,華夏震動。所以,這個時候的劉備完全沒必須去增援關羽。按照當時的既定戰略,如果樊城能攻則攻,若久攻不下,關羽應當及時撤軍,保存戰果。關羽出征樊城到兵敗被殺前後長達半年,劉備為何沒有一點動作?

只可惜關羽過於自信。

當時,劉備的侍中廖立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後數喪師眾也”。也就是說,是關羽自恃勇猛,執意要繼續進兵,非要拿下樊城不可,結果在困守堅城之下的同時,呂蒙偷襲後方,導致關羽大敗。戰況急轉直下也就在一個月左右,劉備方面根本來不及作出反應。

關羽出征樊城到兵敗被殺前後長達半年,劉備為何沒有一點動作?

陳壽在寫《三國志》時,這樣說道: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俄而”兩個字,恰恰說明事出突然,所有人都沒有想到,讓劉備措手不及。

綜上,關羽出征樊城,原本就是劉備安排的戰略牽制,但因關羽怙恃勇名,拿到甜頭後依然不願撤兵,結果短時間內迅速慘敗,遠在成都的劉備,完全沒有時間出兵救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