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人類的第四口糧


土豆,學名馬鈴薯,與小麥、稻穀、玉米、高粱併成為世界五大作物。“馬鈴薯”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此稱呼最早見於康熙年間的《松溪縣志食貨》。中國東北、河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薯仔,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帶被稱為“土豆”。

中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玉米外又一主糧。預計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事實上,土豆是人類的第四口糧,在國外,無論土豆的種植,產量,規模均要遠遠超過中國。

土豆的主糧化,實質在於中國的土地資源的壓力。2015年1月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組織在京舉辦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以馬鈴薯主糧化與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深入研討馬鈴薯主糧化的戰略意義、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推進途徑。 會議認為,馬鈴薯主糧化成為必然的選擇。因勢而謀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利於改善膳食結構,滿足人民增強體質健康的願望。順勢而為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利於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這是2014年3月5日孟加拉國孟希根傑 , 孟加拉國孟加拉國農民從達卡的蒙希甘傑郊區收割土豆 , 土豆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地區的主食 , 世界上,土豆已經是第四大糧食作物 , 在玉米 、 小麥和水稻之後 , 在歐洲 土豆是一個重要的作物 , 人均生產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 , 但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土豆種植發展最快的是南亞和東亞地區。

根據陝西省興平縣縣誌的記載,16世紀時馬鈴薯已傳入中國。由於馬鈴薯非常適合在原來糧食產量極低,只能生長莜麥的高寒地區生長,很快在內蒙、河北、山西、陝西北部普及,馬鈴薯和玉米、番薯等從美洲傳入的高產作物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對維持中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馬鈴薯主要生產國有中國、俄羅斯、印度、烏克蘭、美國等。中國是世界馬鈴薯總產最多的國家。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甘肅定西市、寧夏固原市、西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甘肅省定西市為中國乃至世界馬鈴薯最佳適種區之一。甘肅省定西市已成為全國馬鈴薯三大主產區之一和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全國重要的商品薯生產基地和薯製品加工基地。被譽為“中國馬鈴薯之鄉”。每年向全國各省市提供大量的馬鈴薯。


馬鈴薯可作為蔬菜製作佳餚,亦可作為主糧。每人天吃0.25公斤的新鮮馬鈴薯,就能產生100多千卡的熱量,而且食用後有很好的飽腹感,所以馬鈴薯十分耐餓,加上馬鈴薯沒有異常味道,所以完全可作為主食。馬鈴薯也是所有糧食作物中維生素含量最全的,其含量相當於胡蘿蔔的2倍、大白菜的3倍、番茄的4倍,B族維生素更是蘋果的4倍。有營養學家做過實驗:0.25公斤的新鮮馬鈴薯便夠一個人一晝夜消耗所需要的維生素。

2005年11月,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上,秘魯常駐代表提出一項尋求將世界關注重重點轉移到馬鈴薯對糧食安全以及增強發展中國家對於馬鈴薯種植的重要性的提議, 此提議在當年獲得通過,聯合國宣佈認定2008年為國際馬鈴薯年。在2010年,馬鈴薯的世界產量已經達到了3億2418萬1889噸,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第一產量大國,將近7500萬噸。

馬鈴薯是19世紀愛爾蘭人賴以維持生計的唯一農作物,1845年至1850年間,一種稱為晚疫病菌的卵菌造成馬鈴薯腐爛繼而失收。這5年的時間內,英國統治下的愛爾蘭人口銳減了將近四分之一;這個數目除了餓死,病死者,也包括了約一百萬因饑荒而移居海外的愛爾蘭人。


這個事件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當然很重要的是英國政府救助不力上,但是最主要的是證明了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是多麼的脆弱。愛爾蘭帶給第三世界的警示是最多的。一些非政府組織列出了19世紀40年代愛爾蘭與第三世界的相同之處。這些組織努力在全世界宣傳饑荒的歷史,提醒人們怎樣的意識形態會招致如此的災難。

不管怎麼說,土豆,以後會更緊密地和人類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幸運的是它確實是人類的又一選擇。也許有這個認識以後,你會更加喜歡吃上土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