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生活中有各种“沉没成本”,为什么还是没法及时止损?

明知道生活中有各种“沉没成本”,为什么还是没法及时止损?

整理书柜翻出一张美发卡,突然想起办理后大半年才用了两次,家附近的分店就关了。

在股市投了100万,遭遇股市动荡,经历10个连续跌停后,仍舍不得“割肉”,结果投的钱几乎全打了水漂。

当你读了一本书的前 10% 之后,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它,此刻停下来其实也没啥外界阻力,但你还是会继续花时间和精力把它读完。

这样的经历,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即使是一种浪费,却也总有让人念念不忘的魔力,你会为此懊恼,可就是不甘心,不放手,最后越陷越深,伤神伤钱。

不甘心,经济学家给了它一个定义——沉没成本,指已发生,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沉没成本。

假如你花7美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怀疑这个电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个小时后,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糟透了。你应该离开影院吗?在做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视那7美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再收回。

事实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会产生“沉没成本”。

可是,面对无法挽回的损失,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够及时止损?哪些有效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挽救”这些“沉没成本”呢?

你真正丧失的是机会成本

我们身边有不少在股市熊市中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朋友,可当问他们为何不赶紧抛售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我不甘心。

不甘心投入进去的钱拿不回来;不甘心投入的时间没有价值;不甘心付出的精力打了水漂。

内在的这份不甘心,往往是因为人性中总是存在着一种叫做“损失厌恶”的倾向。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就曾用抛硬币的实验来验证人性中的这种倾向:

现在,用抛硬币来打赌。

如果是背面,你会输掉100美元。

如果是正面,你会赢得150美元。

这样的赌局,你愿意参加吗?

尽管这个赌局的预期获利比可能的损失大,但大多数人都拒绝参与这个赌局。

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失去100美元的恐惧比得到150美元的的愿望更强烈,而这就是“损失厌恶”——失去比得到给人的感受更强烈。

人是一种感性动物,总是容易受到内在恐惧情绪的控制,比起推倒重来,寻找更好的机会重获新生,他们更愿意去固守已有的东西来规避眼前的损失。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做出一个选择,就会损失另一个选项的成本。只不过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在做选择而已。

人的本性是不断占用,至于是否值得、是否有意义,则是理性负责判断的事儿。于是,本性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把你拽下山崖,难以起身。

你投资一个项目,几年了始终在恶性循环,前无破局之门,后无资源续命,却宁愿它这么卡着继续耗费金钱时间,而不是将资源重新洗牌分配。

事实上,真正让你“肉疼”的,往往是当闪过“早知道我就该......”的一道光时,才明白付出最大代价是其他的选择机会,它或许是金钱,或许是精力。

过度恐惧损失,最终不仅让失败更为笃定,还可能把新的机遇给断送了。

明知道生活中有各种“沉没成本”,为什么还是没法及时止损?

及时止损是获利的开始

索罗斯,一个被称为“击垮英格兰银行”的金融大鳄。曾经,他只是一个犹太难民,如今成为全球百大亿万富豪之一。

他说:“我的成功,不是来自猜测正确,而是来自承认错误。”

1987年,索罗斯曾预测日本股市即将崩溃,于是用量子基金在东京做空股票,同时在纽约买入标准普尔期指合约,准备大赚一笔。

但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让他美梦破灭。索罗斯遭遇两线溃败,成为那场危机中损失最大的人之一。

但他没有为此烦恼,没有恋战。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没有看清形势。

两周后,索罗斯卷土重来,猛烈做空美元,挽回了前期损失。

在一个人没有学会止损之前,上帝是不会让他赚大钱的。因为只有学会了止损,才能明白什么情况下不用止损。

这不是盲目妥协,是看清现实后的理性决策。

所以,敢于面对“沉没成本”的人,都懂得及时止损,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那么,面对“沉没成本”,我们到底如何做到及时止损?

● 设定止损位,懂得及时止损

只有当我们心中有了一个止损位,我们才能够在面对“沉没成本”的时候触发那个止损开关,勇于选择放弃。

● 换一种人设向自己提问

当我们面对与过去难以割舍的状况的时候,要懂得换一种身份换一个视角向自己发问:

如果是一个不知道我过去付出,不需要承担过去成本的人来帮我做决策,他会怎么做?

当我们愿意站在一个毫无成败的新视角上思考当前的困境,从当前的“沉没成本”纠结中抽离出来,往往就能够摆脱过往的束缚,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 练习斯多葛哲学的“消极想象”

斯多葛哲学的“消极想象”,其实就是想象在失去了已有的东西的情况下,自己该如何面对,如何选择。

在生活中进行这样一种练习,可以让我们不再一味地依赖于过去拥有的人事物,也会对过去的种种付出和努力保持一种断舍离的心态,从而放下对于过往成本的执着,时刻做好失去它们的准备,这样反而有利于我们建立一个豁达的心理状态,懂得及时止损,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明知道生活中有各种“沉没成本”,为什么还是没法及时止损?

共享经济让沉没成本清零

除了及时止损,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挽救“沉没成本”呢?

现在大行其道的共享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降低了“沉没成本”。

一般说来,资产的流动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强,其沉没的部分就越少。

职业足球联赛有一个政策很好,就是可以租借球员。

当引进一位球员的成本过高,而你又担心这个球员状态的时候,就可以先用租借的方式,租过来先用用,如果用得好,买下来继续用,用的不好,还回去。

这样就避免了花了大价钱买来某个球星,而又表现不好时,球队却总舍不得替换掉他。

而共享经济,恰恰也是运用相同的方式清零了“沉没成本”。

共享经济究竟是什么?
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

所以,参与到共享经济之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清零“沉没成本”,而且可以让我们消费的成本大大降低,既节省了开支,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明知道生活中有各种“沉没成本”,为什么还是没法及时止损?

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沉没成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我们只要克服损失恐惧,具备及时止损的意识,并聪明地参与到共享经济当中,就有可能将其清零。

最后,金小鹊要提醒大家,生活中还有一种成本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沉没的,大家要记得充分利用它,那就是:学习。

学习知识就是投资自己,可以将它运用到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永远不会沉没。

资料来源:公众号自言稚语,LinkedIn,好奇心研究所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文由头条号鹊说财金编辑整理,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承诺与保障。请读者仅作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涉及其他问题,请立即告知,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