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帶來的幸福

改革開放帶來的幸福

幸福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種心態,幸福也是一個目標。我出生在60年代初的農村,當時的農村連溫飽都解決不了,哪談得上幸福,幸福就是一種奢望。

我的到來雖然躲過了三年自然災害,但之後的日子也不好過。兒時的記意依稀還有,當時的計劃經濟,糧、油、肉、糖、棉、布等日常食品、用品,都是憑票供應。就這極少的供應到了我們家,都沒錢,買不回來。記得有一年我家的計劃是12斤肉票,那是一家4口全年的計劃,因家裡缺錢我爸留下一半準備過年的,還拿了3斤計劃票去賣了,當時飯都吃不飽,就不說吃肉了,有時半年還沒吃上一頓肉,來客人的時候能割上半斤肉炒份菜,全家人住在一起就象過年似,心裡會感覺一絲絲的幸福。記得在我上小學時,有天放學請了一位同學到我家吃了頓飯,當同學走後母親愧疚的告訴我,“以後不要請同學到我們家來耍,因為我們家的糧食都不夠吃”。在我記憶中同學之間、朋友之間就沒有串門的。我還清楚的記得我們生產隊的一位大娘說的一句話:只要每天有一兩頓希飯吃飽就行了,有沒有菜沒關係,哪裡還會想到吃肉哦。

我在小學畢業就因家庭原因綴學了,每天背個小背婁去割豬草,看到別的同學上學放學羨慕的不得了。到恢復高考時,我再次走進校園讀書,經過努力讀完初中,終於在1981年如願考上了中等專業學校(讀不起高中,初中畢業能考上中專是最大的幸運)。離開農村來到學校,當時的中專生國家每月補助32斤糧,15.5元生活費,父母每月還給我5元零花錢,我簡直太幸福了,當時感覺就是進入了共產主義社會。記得進校一個月的時間我的體重由進校體檢時的79斤增加到了85斤,身高由155MM增加了158CM(進校時我已經年滿18週歲)。

改革開放使中國城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人們日常衣食住行也一天天好轉,一步步邁進了小康的美好歲月,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

1984年中專畢業後,我被分配到彭山縣農業局工作,剛到單位就分到一間12平米左右的住房,另一位剛畢業的同事兩人一起居住,沒有廚房衛生間,但是覺得好滿足,好幸福哦!

記得當時每月10號發工資,我們剛參加工作每月就能拿到33元的工資,還有5元糧食補貼,我第一次領工資時領到了一個半月的工資、兩個月的補貼共計59.5元,從小到大第一次拿到這麼多錢,興奮的一夜沒睡著。第二天回家將我的第一筆收入給了父母20元,姐姐10元(我家只有姐妹兩人),全家人別提有多開心了,那才叫幸福哦!

進入90年代,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家先後添置了洗衣機、電視機、電冰箱等家用電器。這時的經濟已經很好,記得母親在時常說的一句:現在的社會好好喲,想吃啥就有啥,想買啥就買啥,好幸福哦!哪個捨得死嘛,我一定要好好的活著。

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生活不知番了多少番,把我們的過去講給80後的年輕人聽,他們是不會相信的。現在的我有車有房有存款,用收入的十分之一來作生活費都吃不完了,每年還可以出去旅遊,不止在國內,還可走出國門,全世界看看,這種幸福無法言表,我只想對我過世的母親說一句:媽媽,沒能留著你,享受一下今天幸福生活,我真的很遺憾。

我們的祖國強大了,今天的我不止生活富裕了,還趕上了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學會了電腦,用上了微信、支付寶等,出門不用帶現金,連銀卡都不用帶了,帶個手機就可走遍全國。這在改革開放前想都沒法想,今天的幸福會永遠圍繞著我,圍繞著每一個人。感謝我們的黨、感謝我們的國,給我們帶來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