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行業大浪淘沙,30萬精英上演搶灘登陸

區塊鏈行業大浪淘沙,30萬精英上演搶灘登陸

現在的區塊鏈行業,處於泡沫破裂的過程中。但是,這並不影響社會對區塊鏈未來的看好。

整個精英階層,都在向區塊鏈遷徙。技術人才、投行精英,與海量的資金一起,正在浩蕩進場。保守估計,近半年起碼有30萬人才湧入區塊鏈領域。這還是正規招聘機構統計到的,大量創業者和其他入局者不在其列。

什麼樣的人,正在進軍區塊鏈?區塊鏈能否成為資金和人才的高密區,迎來奇點大爆炸?

01、人才吃香

突然之間,你發現朋友圈裡,充斥著各式區塊鏈的消息。慢慢發現各式的朋友,都紛紛進場成為從業者。而30萬精英,正在開始有史以來最轟轟烈烈的一次“人才大遷徙”。

2016年,被稱為“區塊鏈元年”。那時從業者並不多,圈子很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江湖急劇擴張,變得熙熙攘攘。

如同一場流動的盛宴,無人願意缺席。區塊鏈的浪潮,來勢兇猛,很多人都未做好準備,就倉促進場。而人才泡沫,和區塊鏈泡沫一樣,越吹越大。

某獵頭公司負責人稱,區塊鏈的技術總監、運營總監、產品總監,年薪已在40萬-150萬之間。區塊鏈人才普遍月收入在4-6萬,高的6-8萬。

他們的薪資已經居於金字塔塔尖,區塊鏈的技術人才,已成為市場上最搶手的資源。

BOSS直聘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區塊鏈技術崗位平均招聘薪酬增長31%,打敗了其他所有崗位。“但區塊鏈人才池太小,挖人很難。挖一個區塊鏈的人,要付出200%的努力。”行業正在上演激烈的搶人大戰。

“BATJ、眾安、小米等巨頭的區塊鏈人才,是首要挖掘對象。”一般這些人手中都有幾個offer。為了挖到巨頭公司的區塊鏈人才,很多公司都給了乾股、期權,還有Token。

而整個區塊鏈人才市場,都處在一種高度流動的狀況中。“公司在圈內稍有點名氣,就有一堆人來挖角,開出更高的工資。”程頤稱,在金錢的誘惑下,員工幾乎沒有忠誠度可言。

“3個月一跳,最開始月薪6000,現在直接是2.5萬。”一位區塊鏈記者在畢業後入行,一年多的時間內,工資已翻了4倍多。各家區塊鏈公司,也面臨人員隨時會被挖光的危險。

一家媒體公司建立的區塊鏈團隊,10個人,半年時間,全部被挖光。“我們現在能拿到很多項目的私募份額,然後會分給員工,以此來綁住他們。”程頤稱。而頭部的交易所、基金,幾乎都靠著“私募份額”捆綁員工。

為了招人,各家公司使盡渾身解數。“有的公司甚至會給獵頭髮Token。後者得到5萬的Token,去二級市場就可能賣到10萬。”布比區塊鏈CTO王璟表示。

熱潮湧動之際,也不乏魚目混珠的現象。絕大多數的從業者都是不合格的!區塊鏈技術本身並沒有那麼神奇,會Java、Go、Python語言的從業者,都能夠很容易的轉型。

但是,要成為區塊鏈的技術精英,不僅僅要懂一些計算機、編程語言,還要對經濟學和博弈論有深刻理解。

其實,區塊鏈的核心,是技術,但其靈魂,卻是共識機制。而區塊鏈能否落地,能否激活所有人的潛能,共識機制才是核心。

比如,比特幣的共識機制PoW,就是把人性中“對利益的無限追求”作為原動力,來驅動眾人。礦工不停地挖礦,燃燒著電能,消耗著顯卡,不是為了什麼比特幣信仰,而是為了“得到幣的獎勵”。

丹華資本的合夥人張首晟表示,比特幣是用人性之惡,作為燃料。一個好的共識機制,是技術、經濟學、博弈論的完美結合。

02、信仰者

除了技術宅和極客,什麼樣的人,正在進入區塊鏈領域?金融圈的精英,是最早嗅探到區塊鏈利益和價值的人。“我身邊起碼有20%的朋友注意到區塊鏈,並進入這個行業。”投行出身的志東稱。有意思的是,這次人才大遷徙中,匯入了兩股勢力。

一部分人,具有區塊鏈信仰,是自由主義甚至無政府主義者。這其中,有很多90後。和吃苦耐勞、相對沉穩的80後不同,他們更自我,更注重自身職業發展規劃,流動性強。

“很多90後覺得,自己在某個行業遇到了天花板,想換個更有競爭力的行業。”在觀察後發現,他們最不甘心的,就是做一顆螺絲釘。而區塊鏈正好符合這些要求,讓他們一見鍾情,最終決定All-in。

26歲的陳某就是如此。在美國學金融的他,是一個典型的自由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研究生畢業後回國,他進了一家證券公司做股權投資。

這個工作很風光,但他並不喜歡。繁冗、緩慢的中心化金融體系,陳舊迂腐,亟待革新。2018年初,陳某放棄了不菲的獎金,離開金融行業,進入某數字貨幣交易所工作。

和陳某類似,23歲的李某,也早早就感覺觸到了職業天花板——她曾在某互聯網創業公司擔任總助,一年後,她覺得,“文職工作,做到總助也就到頭了”。

最終,她選擇了去做區塊鏈運營。“區塊鏈跟金融有關,離錢特別近,變現能力比其他行業強很多。”她認為,區塊鏈,最符合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這些90後眼中,“選擇大於努力”,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另外一部分人,大多衝著巨大的財富效應而來。“我工資的80%用來炒幣。除了買主流幣,我還會買一些新項目的私募份額。”志東稱。儘管市場冷靜了很多,但“炒幣還是比工資賺得多”。他稱自己不過是一個“賭徒”。信徒也好,賭徒也罷,都紛紛匯入了這次人才遷徙的洪流中。

表面上看,或是高薪觸發了這場轟轟烈烈的“人才大遷徙”,但也未必全然是高薪。

區塊鏈所獨有的去中心化,開放性,自治性和信息不可篡改性正是這些浩浩蕩蕩衝進區塊鏈領域裡的30萬人才心目中的信仰,毫無疑問這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區塊鏈的堅定信仰者。

不過,當前區塊鏈人才過早呈現出泡沫化,在技術尚未成熟,產業尚未明朗化的情況下,這種信仰或許賭博的味道更重。

03、泡沫未必是壞事

區塊鏈行業存在泡沫,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現在在國內,能真正把區塊鏈說清楚的人並不多。對整個底層技術研究得特別透的人,很少。在區塊鏈的領域,現在國內還沒有大牛。

但任何風口都會產生泡沫,這不一定是壞事。

“有泡沫的時候,至少所有資源都在為這個行業服務,而你可以自由選擇。”王璟說。闖進區塊鏈世界的人中,有為名利來的賭徒,有為理想來的信徒,還有第三類人嗎?

當然——在區塊鏈的世界裡,更多的人,是同時為兩者而來。投機和熱情是混合在一起、互相促進。因為對金錢有追求和渴望,人的潛能才能被真正激發。很多創業公司不會拒絕來區塊鏈世界投機的人。


區塊鏈行業大浪淘沙,30萬精英上演搶灘登陸


因為,“衝著投機來的人,也得把事情做好,才有投機的資格”。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因為,這個行業實在是太缺人了。

這群揹負著信仰的參與者們同樣也在賭博。虛擬貨幣是當前區塊鏈技術的重要體現之一,據權威公司統計,2017年全世界一共有902個1co項目,即首次幣發行,其中已經有46%的項目宣告失敗。

眾多互聯網巨頭如阿里,騰訊,京東紛紛在區塊鏈上進行大手筆的佈局,圍繞著相關技術的研發,應用場景規劃都展開了重要探索實踐。與區塊鏈相關的股票表現同樣也顯示出了這樣的勢頭。

區塊鏈的技術如今尚待成熟,技術普及度還遠遠不夠,行業發展散亂,相關監管還有待完善,它的未來正如這些信仰者所說,一定會為世界帶來更多的美好,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又要摻雜著多少場廝殺與賭博,從虛擬幣發行的半數失敗中我們也可初見端倪。

竊以為,新興的事物總要在崎嶇中發展。希望信仰者更加堅定未來,也希望過度炒作與投機行為不要毀了這個處於襁褓中的行業。大浪淘沙留是金,唯有祝福區塊鏈的精英們。


【鏈線簡介】鏈線財經是基於Chainline主鏈的去中心化區塊鏈和數字貨幣財經資訊平臺,是集財經資訊、社交廣告、交易錢包、理財功能、DAPP分發等一站式區塊鏈產業服務平臺,鏈線財經致力於打造真正自治、高效、透明的區塊鏈世界,成為區塊鏈時代標準入口級用戶生態社區。

官方網站:www.lianxian.pro

官方訂閱號:鏈線財經訂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