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信息爆炸引起的職場焦慮,教你4招解放你的大腦

面對信息爆炸引起的職場焦慮,教你4招解放你的大腦

如果要問90後,關於這個時代的烙印,一定是焦慮。

因為媒體拿少數成功案例當做典型案例進行肆意宣傳,一方面加劇了人們的焦慮,一方面引發了碎片化學習的浪潮。

比如看看下面這些標題,你就知道媒體有多麼懂你的焦慮。

45天徹底搞定英語發音

新媒體從0起步,如何打造百萬粉絲

從0到PPT大神

14天教你寫出價值百萬文案

就拿寫作這件事情來說,不管是14天,還是半個月還是一年,如果你之前沒有一點寫作累積和經歷,短時間掌握寫作這件事無異於天方夜譚,除非你有非常豐富的人生閱歷。

各平臺教給你的只是如何去取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內容的大致框架如何搭建,排版如何設計,如何根據數據分析改進內容。

這些都是可以簡單學習的明知識。

可是任何學科都有一個隱知識的概念,這是書本上無法獲取的,正是隱知識的掌握多少拉開了人們的差距。

寫作涉及的隱知識:比如你對語言的敏感,你是否喜歡閱讀,你的結構化思維能力,你甘心靜下來的喜悅,你是否真的有相關天賦,你能否知道真正適合你風格的寫作方向等等。

面對信息爆炸引起的職場焦慮,教你4招解放你的大腦

03

學習,沒有“捷徑”

學習這件事情必須是系統的,有計劃的,自己可以掌握主動選擇權的,如果盲目追風,哪個熱鬧就去學習哪個,知識的海洋浩瀚無垠,而你註定要累死。

最重要的是,碎片化的學習無法構成我們的知識體系,這也是為什麼學了就忘的道理,明白了學習不是一件捷徑,就對碎片化沒有過多的執念了。

我們的大腦的適應能力雖然很強,但是也需要待機,我們必須學會在海量信息解放自己的大腦,因為我們的存儲腦需要得到充分休息才能更高效的工作。

大量信息會消耗資源,這些資源會隨著信息的極大豐富轉而成為稀缺物品。我們進一步探尋,信息消耗的是什麼資源?答案顯而易見:接收者的注意力。此外,碎片信息通過活躍的反射腦源源不斷地湧入,擠佔了思考腦的空間。

一旦思考腦被抑制,你就很難進行深入、廣泛、超前的思考。

在此推薦一本書籍《慢思考》,幫助你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滿下來。

我記得有一個線上社群的朋友一口氣訂閱了得到專欄的十幾個專欄,我不得不歎服他的土豪氣質,可是我也非常清楚,最後他什麼也不會學到,因為知識太多,來回在不同的知識之間切換極其消耗腦力,很容易把人逼進崩潰的邊緣,後來再聊天,他直言,不在看重沉沒成本,只專注一個專欄,死磕一個知識點,人也輕鬆多了。

01

4步,讓憂慮減半

我們一刻不停的學習,本質上是企圖治療我們的焦慮,只是病急容易亂投醫,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真正焦慮的本質。

將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問題上,卡耐基說,我們的工作時間幾乎有一半浪費在實際只有7%的業務上。

哪些方法會讓我們的工作憂慮減半呢?下面推薦四步。

面對信息爆炸引起的職場焦慮,教你4招解放你的大腦

法蘭克·比吉爾是美國最了不起的保險業巨頭。這種方法不僅幫他減少了生意上的憂慮,而且他使他的收入幾乎增加了一倍。

法蘭克·比吉爾說:“很多年前,我剛開始做保險推銷業務時,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無限的熱誠和喜愛。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我非常氣餒,開始看不起自己的工作。我甚至想過要放棄,在我幾乎都要辭職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一件事。

我在一個星期六的早晨坐下來,想找出我憂慮的根源。

首先,我問自己: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問題就在於:我拜訪過那麼多人,但業績並不是很理想。我跟那些希望很大的顧客都談得很好,可在最後快要成交的時候,這些人就會跟我說:啊!我想再考慮考慮。比吉爾先生,過些時候再說吧。於是我就得再去找他們,這樣就浪費了不少的時間,使我覺得很頹喪。

其次,我問自己:有什麼解決辦法?

想要找出問題的答案,我一定得研究以前的事實。我拿出過去12個月以來的記錄本,仔細查看上面的數字。結果,發現了一個非常驚人的事實:我所賣的保險裡,有70%是在第一次見面時就成交的,而另外有23%是在第二次見面的時候成交的,剩下的只有7%是在第三、第四,甚至第五次……才成交的。這些事實讓我覺得難過,因為我意識到自己浪費了很多的時間。換句話說,我的工作時間幾乎有一半浪費在實際只有7%的業務上。

第三,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答案很明顯,我馬上停止第二次之後的拜訪,那麼多出來的時間,我就可以用來尋找新的顧客。結果是令人難以相信的:很短的時間內,我從以前平均每次賺2.8美元的業績,提高到4.27美元。

面對信息爆炸引起的職場焦慮,教你4招解放你的大腦

02

克服焦慮的必要性

焦慮、緊張和不快會造成我們的疲憊不堪。

心理因素通常會比體力勞動更容易使人疲倦這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了。

讓我們產生職業倦怠的,並不是繁重的工作,而是我們迷失在知識的海洋。

睡眠都無法消掉的疲勞,多半不是因為生理消耗產生的,憂慮、緊張、心煩才是導致疲勞的三大原因。

如果根源問題不解決,我們也就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