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人作品:乡亲辈,瞎胡论?

老话讲:乡亲辈儿,瞎胡论。人们在一起居住久了,就有个辈分之分。几个小伙伴同年同岁,同住一个村,不同姓氏,可谁跟谁的辈分都不一样,有血缘关系的好说,但乡亲辈就不一定,甲比乙、丙大一辈,而乙、丙不见得就是同辈。

针对这种现象我曾经问过村里年长的老人,据老人们说,村里有几个姓氏是老住户,祖先很早就居住在一起,老人们谈笑风生的分析说,人刚来时肯定是年长的跟年长的,年轻的跟年轻的,孩子跟孩子是一辈,一代一代繁衍下去,几家的辈分就永远乱不了;有几家乡亲是解放前夕搬来的新住户,新入住的乡亲跟哪家都是平辈,跟辈分大的在一起他就辈大,跟辈分小的在一起他就辈小;还有几家是拐弯抹角的套了亲戚,导致了两家辈分发生了变化。如果几家世代居住在一起,其间没有任何变革,又来往不断,这个辈分就不可能混乱。

永清人作品:乡亲辈,瞎胡论?

那么,辈分的大小是怎样形成的?其实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族旺导致辈分小,否则辈分就大。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村居,村民们又都是老住户,其乡亲辈有的相差得离奇。一家祖孙三代,小孩出门也比人家长一辈,经常看见有大人逗孩子:你这小家伙,萝卜不大长在辈(背)上了。

辈分就辈分吧,辈大辈小无所谓,关键是还有个称谓,辈分小的要给辈分大的叫点嘛。比自己大一辈的要称对方叔、姑;大两辈的称爷、奶,没出嫁的姑娘称姑奶;再往上就都是祖了,小老祖、大老祖、老老祖;年幼的给年长的叫个爷、奶、祖这是应该的,可年长的给年幼的叫点什么,就看似荒唐。过去人们很看重这个称谓,年龄不重要,称谓才是第一,有教养的人,哪怕自己六七十岁,见了辈分大的小孩也要尊一声小老叔小老姑。

永清人作品:乡亲辈,瞎胡论?

乡下人见怪不怪,可城里人就觉得可笑了,还甭说年长的跟年幼的叫点什么,就是年幼的跟年长的同辈,人家看着都新鲜。对方已到了爷爷辈的年纪,你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给人家叫哥,这太不礼貌了吧?被问的孩子张口结舌,含糊地回答,我也不知道,我妈让我这么叫的。被为“哥”的“爷”说话充满着风趣:我给他爷也叫爷,他给我叫哥这不正对吗?我小的时候我妈也是让我这么叫的。越说越有意思。初到乡下的城里人,对农村的辈分还真就不理解,他们哪里知道,农村和城市不一样,农村人和城里人相对来说,我们在一起居住的历史要悠久些,甚至跨越过几个朝代,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这个辈分就是这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

不过这都是过去的传统了,随着传统观念的转变,农村辈分的称谓渐渐趋于淡化。现在同村的年轻人,很少听见有人称某人辈分称谓了。这也没什么不好,既然是个称谓,那么人的名字也是个称谓,何况现在的孩子名字都起的非常动听,直呼其名再好不过。

永清人作品:乡亲辈,瞎胡论?

虽然称谓没有了,可乡亲辈分大家彼此心里都清楚(这里指的是经常来往的同村乡亲)。几个从童年开始一起长大的同伴,小的时候不知道辈分是怎么回事,长大了才知道辈分不同。其中一个便开玩笑地说:咱俩同岁,甚至你生日比我还小,我却叫你叔?干脆咱改一改论哥们得了!对方则痛快地答应:没问题!

一言为定?一言为定!话是这么说,可一旦到了正事上,比如说一方结了婚,大家见了面,第一件事先把彼此的辈分及称谓给对象介绍清楚。你不介绍,老人也会按乡亲辈的称谓给支称。因此不管两个小伙伴多么要好,在没有特殊变动下,对象们大都按乡亲辈的称谓称呼对方。大人都这样,以后有了孩子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之间可以互相不称谓,但要求自己孩子必须要按照乡亲的辈分称呼对方。

看来,乡亲辈的排论是一个不用强调、没有条文约束,而人人自觉遵守的传统规矩。

当然需要改的时候那也必须要改。两家乡亲改了辈分,通常是因为两家联姻导致的。姐妹两个嫁到同一个村,两个姓氏,不管婆家两家什么辈分,孩子之间的称谓毫无疑问的要按血缘关系走;这种联姻情况很多,姑姑把自己的侄女介绍到本村(镇),姨把自己的外甥女介绍给乡邻,最直接的,同村男女结姻缘,这种情况是两家关系大变革,两家所有的老人、孩子统统都改了称谓;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两家间接地建立了亲属关系,原来的称谓改不改都行,这样孩子改了大人没改,男主人改了女主人没改,或是女主人改了男主人没改,导致称谓乱了套。有时孩子和父母一个辈,有时孩子比父母还要大一辈,针对这个现象大家坐在一起一笑了之,称谓就是称谓,叫什么不是叫?但不管当时称谓怎么乱,也不管辈分是长还是降,反正下一辈的孩子辈分又重新排定,又将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乡亲辈由来已久,从某种意义上讲,乡亲辈也是一种文明。其实,辈分大小不重要,称谓也不重要,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才是最重要的。人的生存方式是一夫一妻制、以家庭为单位、以村居为群体,生活在一起的,离开这个群体,一个人跑到深山老林里难以生存。

试想,如果当初我们的祖先不是居住在一起,不是互相依靠互相往来,连见面打声招呼的交情都没有,其后代怎会有个辈分排论?

延续几千年的农村辈分改变不了,尤其是紧邻的几家异姓乡亲乃至一两趟街,一直延续着乡亲辈的传统,归根结底就是大家彼此天天见面,来往不断。这就要求我们,无论你辈分大辈分小都要有尊严,这样,辈分大的才会被人尊重,辈分小的遇事才会被人谦让。人有语言,人会排辈,只要乡邻们世代居住在一起,就有个辈分之分,只要乡邻和睦相处,来往密切,乡亲辈,就不是瞎胡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