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後3月,「嶺頭節」盛行,不認識的也來吃,人越多越有面子

中秋前後3月,“嶺頭節”盛行,不認識的也來吃,人越多越有面子

每年中秋前後兩三個月,也就是八九月份,是廣西欽州市“跳嶺頭”(嶺頭節)的盛行期。這時,每家每戶都會做上豐盛菜餚,備足酒水飲料,迎接八方食客,有親朋好友,有相互認識或不認識的,哪家來吃的人越多,哪家就更有福氣,更有面子。

中秋前後3月,“嶺頭節”盛行,不認識的也來吃,人越多越有面子

跳嶺頭又叫嶺頭節、看嶺頭、儺舞、頌鼓,約形成於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的商周時期,在古籍記載中,它是一種以戴面具驅鬼逐疫的形式出現的傳統祭祀活動,是最古老的一種祭祀帶面具舞蹈。寄託了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中秋前後3月,“嶺頭節”盛行,不認識的也來吃,人越多越有面子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在廣西南部地區的欽州、靈山、浦北一帶,每年的農曆八、九、十月份,大部分村莊以氏族為單位,陸續過“嶺頭節”。“嶺頭節”,部分地區又稱“吃廟”,其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嶺頭節”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跳嶺頭”,是一種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莊稼豐收、人畜平安、保護村屯清吉所進行的一種宗教活動,因其多在村邊緩坡嶺頭上舉行,故稱為“跳嶺頭”。

中秋前後3月,“嶺頭節”盛行,不認識的也來吃,人越多越有面子

跳嶺頭也叫儺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表演內容大致有“設壇”、“開壇”、“跳日午”、“跳三師”、“扯大紅”、“跳四師”、“跳忠相”、“滅妖精”等戲段組成,通常取材於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戲曲故事。以頌鼓、銅鑼為主要打擊樂器,節奏明快有力,起伏跳躍,富於藝術性。欽州各鄉鎮現都保留有多個儺班和風格各異、豐富多彩的近百個傳統節目。

中秋前後3月,“嶺頭節”盛行,不認識的也來吃,人越多越有面子

表演儺戲時由村民們扮演的儺神要戴上各具象徵意義的面具,面具是木雕的,既有宗教人物,如開山、鍾馗等,也有世俗人物,如儺公、儺婆等。在儺戲中,面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儺戲造型藝術的重要手段,也是儺戲最為重要、最為典型的道具。演員佩戴面具是儺戲區別於其他戲劇的重要特徵。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異,其表現手法主要以五官的變化和裝飾來完成人物的剽悍、兇猛、猙獰、威武、嚴厲、穩重、深沉、冷靜、英氣、狂傲、奸詐、滑稽、忠誠、正直、剛烈、反常、和藹、溫柔、妍麗、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中秋前後3月,“嶺頭節”盛行,不認識的也來吃,人越多越有面子

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大家都來說說,你們家鄉有這樣的風俗習慣嗎?

中秋前後3月,“嶺頭節”盛行,不認識的也來吃,人越多越有面子

熱切關注三農,介紹特色種養,搜索鄉村見聞!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