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病死,蜀國陷入薄弱當中,爲何司馬懿終生不敢進攻蜀國?

黃泰然


諸葛亮病死後蜀漢並未陷入薄弱,司馬懿亦非不敢進犯蜀漢,皆是三國自鼎足以來,各國統治都進入穩定期,已形成僵局。諸葛亮、司馬懿、陸遜皆當世英傑,都難以打破這樣的格局,實是人力之所限。

先說蜀漢的問題,諸葛亮死後由蔣琬、費禕執政,兩人雖非頂尖人才,卻可保蜀漢政治不亂。鑑於諸葛亮長期北伐使國力有所消耗,蔣琬把漢中一部分主力部隊撤回了蜀地休養,蜀漢進行國力恢復時期。先前司馬懿、曹真、郭淮兵分三路伐蜀,因道路險阻,反損失慘重,郭淮一路部隊還被魏延自衛反擊大勝了一場,也確實有些陰影。但總體來講還是蔣琬、費禕的執政穩固了蜀漢統治,反是國力有一定的恢復。

曹魏在當時的戰略形勢是遭到四方牽制,北方有幾乎統一的鮮卑族,東北有公孫淵,東南有孫權,西南有蜀漢,單獨進攻一方都不足為懼,可一旦陷入多線作戰就會很被動。

依照四方勢力的實力排名是孫吳、蜀漢、燕國、鮮卑,正常情況下蜀漢遭到曹魏進攻,孫吳不可能不救,這是三國鼎足之勢,後來蜀漢被曹魏所滅,是滅得太快,吳軍沒來得及進入蜀中。

曹叡首先考慮的是對付鮮卑和燕國,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殺死鮮卑首領軻比能,使這種部落聯盟的政治體又陷入了分裂中,一時緩解了鮮卑的崛起。

繼而曹叡和司馬懿開始籌備大規模遠征燕國,最終在曹叡臨死前讓司馬懿滅了燕國,得到了遼東數十萬人口,曹魏國力又提升了一個層次。同時倭國也向曹魏派遣使者,成為大魏國的附臣。

問題卻出在曹叡病死,這位年齡的皇帝忽然病逝,留下的是年幼的儲君,那麼只能依靠託孤之臣輔佐。於是曹魏內政陷入了曹爽和司馬懿內鬥當中,隨後曹爽執政十餘年,一直在排擠司馬懿。這場政治鬥爭相當的激烈,參與其中的都是當代俊傑之士,若是那些人齊心協力對外擴張,也許滅掉蜀漢並不是什麼難事。

期間曹爽也曾為了增強國中威望,率十數萬大軍伐蜀,卻遭到王平阻擊於興勢。費禕率軍反擊,打破曹爽軍,這場戰爭讓曹魏元氣損傷,不得不讓許多士兵解甲歸田以恢復生產。

至後來正始之變,司馬懿肅清曹爽之黨,引發了王凌企圖擁立曹操之子楚王曹彪為帝事件,司馬懿在平定王凌之亂不久就病逝,當時還有傳聞是王凌向司馬懿索命,令司馬懿活活被嚇死的傳說。所以司馬懿證實掌控曹魏大權還沒坐穩就病死了,這時孫權都還沒死,還興高采烈的去祭天,於是自以為天下無敵的孫權就中風了.......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當時頂尖的智謀之士,但他們不可能超越時代的格局,只能受困於局中盡其所能而已。


蘇沉船


諸葛亮於公元234年病死之後,司馬懿確實都沒有進攻蜀國,難道是司馬懿被諸葛亮打怕了,連個薄弱的蜀國都不敢去滅?

當然不是啦!司馬懿可是個謀略家,他的智慧和諸葛亮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司馬懿到底為什麼沒去攻打蜀國呢?接下來簡單分析幾個原因吧。

司馬懿

根本原因是司馬懿並沒有大的權力,更沒有皇帝曹睿的命令。

曹睿可是個厲害的君主,他執政時很有主見,不像劉禪,基本把國事全交給諸葛亮處理,司馬懿可以向曹睿建言,但不能直接自作主張攻蜀,不然就是謀逆!另外,曹睿其實是防著司馬懿的,他和父親曹丕一樣,用司馬懿但不重用司馬懿,所以司馬懿的真正權力並不大。

曹睿

其二,魏國內部小動亂不斷,外界小騷擾也有。

公元239年,曹睿去世,魏國的執政大權在大將軍曹爽的手裡。而曹爽並不是一個優秀的執政者,他確實曾發動過一次伐蜀戰役,但是被王平和費禕帶兵打退了。

直到公元249年,曹爽死了,曹魏的執政大權才真正到了司馬懿的手中,但司馬氏篡權,難免會有人造反或者不滿,務必需要花時間穩定內部局面。

司馬懿死後,後來司馬師死了,均不長久穩定,直到司馬昭才漸漸穩固,所以有精力可以滅蜀了。要是司馬昭壽命也短,那估計不好說了。

其次,吳國的威脅不能忽視哦。

司馬昭

其三,諸葛亮死後,蜀國確實還有一大批比較優秀的文臣武將。

這些文臣武將大多是劉備和諸葛亮共同提拔上來的,比如執政者蔣琬和費禕,比如鎮守漢中的吳懿和王平,比如鎮守南中的李恢和馬忠,比如鎮守吳蜀邊界的鄧芝等等,只要這一批老將在,蜀漢一時確實難以消滅。

這一點司馬懿應該也是很清楚的,他沒有急於和曹爽爭權,只要曹魏內部基本穩定,時間拖長,肯定對蜀國國力不利的。

諸葛亮

大致就這幾點原因吧,碼字不易,求贊求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