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權威部門爲「消費降級」正名有何深意?

紅網:權威部門為“消費降級”正名有何深意?

近段時間,“消費降級”成為熱詞。當擁有3.4億用戶的低價競賣平臺一年撈進2000多億元銷售額;當釀造二鍋頭和製作榨菜的上市公司上半年的淨利潤同比大增70%以上時,有人驚呼:消費降級了!

可就在“消費降級”論調熱傳之時,商務部、新華社紛紛出來為拼多多、共享單車、二鍋頭、榨菜等“正名”,認為這些看似價格低廉的消費方式,並非網絡上所說的消費降級,“實質是消費理念提升”。

消費降級說之所以頗有市場,與當今社會年輕人壓力大、焦慮心態普遍存在有著密切關係,所以一些價格相對低廉的消費品熱銷時,容易觸發大眾的認同心理。而這也導致他們在看待問題時,容易被情緒裹挾,無法透過表象看清楚問題的實質。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8萬億元。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果真存在“消費降級”,那僅僅依靠二鍋頭、榨菜等,是無法產生如此體量數據的。這就說明,民眾在消費一些價格相對低廉的產品時,其他高消費產品一樣沒有落下。

而這種“兩翼齊飛”的消費方式,恰恰說明國人的消費觀念越發理性。我們已經逐步擺脫了要依靠高消費,甚至鋪張浪費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階段了。一味地追求所謂的高消費,那是打腫臉充胖子,是改革開放初期一些先富起來的暴發戶們的做派。不僅顯示了他們的不自信,更是與我們一向倡導的勤儉節約背道而馳。

消費升級是“向上趨優,向下好省”,花最合理的價錢,買最合適的商品,理性地消費,過更聰明的生活,越來越成為富起來的中國人的消費觀念。正如在媒體工作的蘇小姐而言,“我手機上既有拼多多,也有海淘、名品的App,碰上物美價廉的商品,為什麼不去選擇?”

曾經在外就餐,點上滿滿一桌子菜才能顯現出請客之人的“實力”,但隨著光盤行動的深入人心,大多數人選擇了主動“消費降級”,打包剩菜也成為了一種時尚。如今民眾青睞眾多價格相對低廉的產品,與光盤行動的深入人心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鋪張浪費,不盲目追求所謂的高消費,消費時更多地考慮性價比,花十元錢能解決的問題,難道非得花上一百元才有面子?

所謂的消費降級其實與商務部、新華社等權威部門其實並無多大關聯,但它們之所以出來為其正名,我認為有其深意。正如國家的大力倡導,使得光盤行動從民眾最初的扭扭捏捏變成現在的理直氣壯一樣,現在為以拼多多、共享單車、二鍋頭、榨菜等為代表的低價消費正名,一樣能起到相同的效果。讓民眾在進行此類消費時,不會覺得低人一等,甚至要成為一種光榮與時尚,同時也能在全社會形成合理、節儉消費的良好風尚,而這對於進一步提升民眾的消費品質也是大有裨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