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院子,不同的作用

近几年,每当我看到“买个带院的房子……”之类的话,就会令我立即联想到小时候的农村生活!

同样的院子,不同的作用

小时候,在农村,家家都有小院,而且小院都很大。我的家,在胡同的尽头,就自然把胡同也圈在院子里,所以,我家的小院就尤其显得更大一些。

我家的院子里,栽了十几棵大白杨,有两棵梧桐树、几棵槐树、几棵榆树等树木。

炎热的夏天,高大白杨树的茂密的枝叶会带来一院子荫凉。那时候,没有电视、手机,幼小无聊的我,时常在院子里看蚂蚁搬家、蚂蚁上树;农闲时节的大人们在树荫里乘凉时,则时常无聊地重复地谈论:这些大白杨长势真好啊,多年后给孩子盖房子时,不用花钱买梁、买棆了!

同样的院子,不同的作用

每逢夏天的瓢泼大雨,因为没有电视、手机,我都会坐在屋门口入神地观看大雨砸在地上溅起的连绵水泡;大人们呢,则总是在重复地闲侃:这下可好了,不用浇地去了,只要别涝了就好!

每逢春末,两棵梧桐树总是开满了雅致的紫红色的花儿,尽管凋零后才落到地上,却仍很艳丽,我时常会捡起一把,一个人,静静地摆弄着玩;大人们呢,则总是天天关注着地里庄稼的长势与灶房里柴火的多少,对梧桐树的花开花落,总是视而不见!

每年,大人们,惟有对槐树开花及榆树的榆钱感兴趣,因为,那些,有太现实的实用价值,可以充饥——槐花可以生着吃,可以做小饼;榆钱可以生着吃,可以做菜糊糊!

那时农村的大人们,都有自己家的小院,为何不能在自己的院子里闲逸雅致地欣赏蓝天白云、四季更替、花开花落呢?

同样的院子,不同的作用

古语云:饱暖思淫欲!

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深入思考人性后,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

一,生理的需要。

二,安全的需要。

三,爱与归属的需要。

四,尊重的需要。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故,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只有满足了“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才会有钱、有闲地去追求奔放的爱,去欣赏周围的美!

故,同样的有个小院——

那些天天为了温饱而奔波的人,小院的作用只是为了种树、放物、防小偷;

那些有钱、有闲、有情调的人,小院的作用才可以是赏花、赏月、赏秋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