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債務變成了資產,我們如何應對債務危機呢?

從21世紀開始,債務從性質上來說已經不再是必須剛性兌付的了,誰欠債多誰反而佔據著更為有利的地位,今天的債務已經變成了一種財產。

我們從世界債務大國來看,21世紀以來,世界的債務大國主要是西方,以美國、日本為首,這些債務大國實際上都是靠擴張貨幣。同時,用擴張的貨幣來購買擴張的債務,然後把這個債務推進債務市場,債務市場上有各個有貿易贏餘的國家來購買債務,因此債務就是一個資產,所以很多人都說中國人買了一萬多億的美債,說美國人要賴賬怎麼辦?很多搞金融的朋友就會告訴你你根本不用擔心,因為那是資產,你可以在市場上隨時買入、隨時賣出,而且是一份比較穩妥的資產,它是能夠防範風險的。因此,中國人一共賺了大概不到四萬億美元的外匯,現在又降到三萬億,其中三分之一用來貢獻美國債市,被大家看作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場,因為債是資產。

新世紀重要的改變是從西方開始的,債務不必一定非要兌付,它是可以在市場上買進賣出,就是一種資產。因為它是資產,所以當然就有債市的利息率,因此,債市的利息率跟匯市各個方面就聯動起來了,所以這就形成了一種新的遊戲規則。

而對我們來說,我們過去社會上總的負債是非常少的,我們現在已經變成了債務率最高的國家,當講到這兒的時候,不能只講負面的,我們先得說中國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變成了世界第一產業資本大國,中國的工業製成品的總量按大類算都已經紛紛達到了世界第一,中國也成為世界產業門類最完整的國家,工業品總量世界第一,因此就派生出第二個貿易量中國第一,全世界貿易最大的國家是中國。因為你大規模的進出口,當然就得產生大量的貿易贏餘,這個貿易贏餘當然就是外匯,必須是硬通貨、必須是美元,中國對美國做的最大的貢獻就是中國在幫助美國撐住美元,因為美元只有靠成為世界結算貨幣和世界貿易主要使用的硬通貨,它才能變成世界各國的儲備貨幣。所以儘管今天都知道美元是濫發的,但是世界各國都得儲備美元,是因為買東西的時候得用美元,用別的貨幣是不行的。

因為中國大量的貿易贏餘進入國內,因此當然就會導致國內大家都說央媽,其實就是央行大規模增發貨幣三分之二以上是因為對沖進來的硬通貨,進來的美元和其他的海外的貨幣。當然導致中國的貨幣迅速擴張,所以我們在第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就變成了世界金融資產總量最大的國家,如果以M2來衡量的話,中國現在大大超過西方國家。於是乎在21世紀的頭兩個十年,我們先變成了產業資本第一大國,接著變成貿易第一大國,接著變成金融第一大國,現在排名前五位的銀行中農工建都在裡邊。前期我們看國家銀行的資產也都知道,很大程度上都被沉澱佔在那兒了,要求央行每年必須增加流動性,否則業務就會很困難,這是一個客觀的演變過程。

除了這個演變過程之外,我們知道三個最大,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金融資本,我們現在又變成最大,問題在哪兒?問題當然會出現過剩,我們現在也是產業過剩,因此中央開始強調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強調的“三去一降一補”我們現在還沒有講金融過剩,不過剩的主要原因是相當部分資金被佔壓了,如果按總量算是過剩的。

客觀地看中國金融現在面臨最為嚴重的問題是過剩的問題,工業方式改造農業,接著也造成了農業的過剩,所以現在開始強調農業供給側改革,內容是一樣的,工業過剩、農業過剩,這就是我們現在的主要問題。更進一步看,這些現象也就是工業過剩、農業過剩這兩大現象背後,還有三大資本過剩,這背後是什麼呢?是嚴重的泡沫,大家都知道本屆政府第一個任期之內一開始就強調我們得防止脫實向虛,事實上只要你在過剩階段,實體經濟領域中的投資人一定會把資金從實體經濟析出,進入投資領域,這是規律,很難逆轉。因此,我們無論怎麼強調防止脫實向虛,實際上我們是先大量資金進入股市,把股市炒起來之後,結果股市出現股災,資金被蒸發,剩餘資金逃出來進入房市,現在房市下滑了,大家都在賭2019年中國是不是出現經濟危機,事實上危機一直在延續者,只不過是不是不是會爆。

好了,我接著講一講我們現在實際上應該怎樣看待我們的問題,在第一輪生產過剩與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之後,那個是第一輪生產過剩的時候,是因為林毅夫教授直接給中央提建議,面對生產過剩大危機的情況下,中國唯一能採取的措施不是自由市場,只能採取羅斯福新政。當時認為老對外貿易救不了中國經濟,只能靠啟動內需和擴大內需,最終是朱老闆擔任總理的第一年,直接採取國債的形式拉動增長,我們改出了第一輪生產過剩。儘管出現通貨緊縮,但事實上從1998年以來中國維持住了增長率,當年叫做七上八下。

這個經驗當2008年華爾街金融爆發,我們繼續沿用朱老闆留下的經驗,第二輪危機爆發以後,採取四萬億救市,只有一個短暫的回升,接著從2010年、2011年開始,新政府即將接手之際經濟進入下行期,這個下行期一直延續到現在,大家可以看第二輪生產過剩始於2008年華爾街金融海嘯,都認為中國是一個外向度極大的,進出口佔GDP的比重高達70%,世界最高,美國只有27%,當這種情況下當然會出現生產過剩。投資拉動誰來投資?當然是國企。到現在第二輪生產過剩的時候負債往上走,但是GDP不往上走了,因為大量的投資已經形成佔壓了。

經濟增長中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國企大規模投資形成的資產高於它的負債。我們怎麼解釋現在社會上比較多的分析國企效率上不去,交稅也不行、帶動就業也不行,為什麼資源還向國企傾斜?是因為我們仍然處在第二輪生產過剩這個危機局面之中,第二輪生產過剩仍然被我們理解為叫做輸入型的,因為外需下降。我們就是在這樣一種局面之中。

我們再往下看看這個過程中間,大家也都知道連帶會發生金融擴張,同時也會發生財政的擴張,金融擴張和財政擴張的同時當然會出現債務的增加,這是最近剛剛出來的中國只有七個省財政是贏餘的,其他大部分省份是財政形勢比較差的,這恐怕也是中央政府每年連續增發國債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金融債務經濟好像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客觀的過程,西方先進入債務經濟,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也進入債務經濟,債務就是一個21世紀的重要的經濟現象,誰都饒不開。

針對這種現象,中國因為地方政府負債過高,並且地方政府很大程度上是從銀行借貸來用於開支的,相當部分的地方政府,縣級地方政府70%、80%的是靠縣級轉移支付,靠自己本級財政的極低。隱性債務已經高達60萬億了。這個情況其實客觀上來說是很難短期內改觀的,中央政府又已經明確表態,中央政府不替地方追債,誰的孩子誰抱走,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很可能債務危機是爆發的,所以我們得看怎麼能夠理解,我們現在說出路何在?

出路在哪兒呢?出路在現在的三大戰略,第一大戰略就是對外的“一帶一路”戰略,第二戰略是亞區域整合,現在幾個大的經濟帶通過亞區域整合,重新評估要素價格,刺激經濟增長。第三個戰略就是鄉村振興戰略。

去年年底29號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作了一個重大的戰略方向調整,就是把我們以往加快城市化的這樣一種發展方式轉型為叫做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認為鄉村振興戰略是21世紀中國發展的一個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這個大多數在金融界工作的人很難理解,怎麼能鄉村是中國21世紀發展的重要的歷史機遇?大家很難理解。

我們都知道在進入金融資本階段之後,它的經濟危機爆發,特別是金融危機的爆發是規律性的,每一次高起都會帶來一次泡沫的崩潰。已經進入金融資本主導的美國來說,它的泡沫崩潰應該是客觀規律,所以打賭的朋友們,我是比較認同經濟危機即將爆發的這方面的,我覺得泡沫到了一定程度崩掉是必然的。我們中國在做逆週期調解,逆週期調解的主要手段是國企,國企大規模負債,它的負債甚至大大超過了GDP增長的速度,這個是國家用國企來做逆週期調節,這恐怕是個客觀結果,怪不得誰,並不是因為它的效率低。大量的投資由國企來做,特別是無效益投資也只能是國企做。

當我們講到新農村投資戰略,國家一半以上用於三農開支,這些開支基本上是不可回收的,所以我們這把部分叫做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沉澱在那兒,很大程度上就創造了一個機會,什麼機會呢?由於進入鄉土社會創業創新的機會。因為一旦有一個龐大的沉沒成本,就意味著有一塊龐大的機會收益空間,這個時候進入鄉土社會的投資人,他將得到在這個空間中獲取收益的機會。所以我們說沉沒成本越大,機會收益也越大,從這個角度來說,當我們看世界範圍內的金融危機爆發是個必然現象的時候,那麼中國也許可以通過逆週期調節,認為地製造出一塊龐大的成本,而把鄉土社會中的發展變成一個新的歷史機遇。

我剛才說到的三個機會,對外是“一帶一路”、對內的是區域整合,再就是城鄉之間因有明顯的城鄉差別使得中央大規模向農村投資,農村投資形成沉沒成本,沉沒成本帶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當中投資人的機會收益。我們現在汙染越來越嚴重,這個過程當中產生了中央的戰略態度,開始大規模向農村投資,大家注意投資非常陡的向上走的起點是2005年中央的新農村戰略。現在資本都下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村中存在著一個獲取機會收益的空間,什麼叫做機會收益呢?其實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農村還沒有完成貨幣化。

舉個例子,我們有大大超過耕地面積,比如說我們的耕地面積只有18億畝,但我們的林地面積有25億畝,耕地面積現在還不是一個可以作為市場交易的資源,林地面積也不是一個市場交易的資源。因此,一旦它市場化,那就會大量吸納貨幣,也就是說在這些資源型資產沒有被資產化之前,貨幣是進不來的,一旦我們推進了農地、林地的全面市場化,很可能就會變成一個吸納超量貨幣的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