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的一些走向和推演

7月6日,中美340億美元的商品互相加徵關稅,中美貿易戰就這樣開始了。

實際上,美歐、美加、美墨貿易戰早在6月份就已經開始。美國從6月1日開始正式對歐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鋼鋁產品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6月5日,墨西哥正式宣佈對來自美國的某些種類鋼材、豬肉、農產品和威士忌徵收15%-25%的關稅,清單涉及接近30億美元商品。歐盟對美國鋼鋁產品出口總價值為64億歐元,從6月22日起,歐盟對自美國進口的價值28億歐元的產品加徵關稅,對剩餘36億歐元加徵關稅將在日後實施。

加拿大於7月1日對約126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這是加拿大自二戰以來最猛烈的貿易報復行動。

這樣,墨西哥30億美元+歐盟28億歐元+加拿大126億美元,總共約189億美元,這個規模和中美貿易戰是沒法比的。所以中美貿易戰還是貿易戰主戰場。

此時此刻,美國打的貿易戰是340億+189億=529億美元,中國是340億美元。其他如土耳其,印度,俄羅斯也在徵收美國商品關稅,只不過金額不高。當然,特朗普威脅要對所有歐盟出口的汽車徵收20%的關稅,歐洲目前最關心的也是這件事。2017年,歐盟向美國出口了374億歐元(436億美元)的汽車,另外還有價值62億歐元的汽車是通過其他渠道進入美國,也就是500億美元的規模。不過按照種種跡象,歐洲可能會妥協。

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最壞影響是什麼

早在2017年1月,美國就恐嚇說要打貿易戰,當時國內的興業證券和美國投行摩根士丹利都對貿易戰的損失做了測算。

摩根士丹利的測算:假設美國對中國商品全部徵收15%、30%、45%三種稅率,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將分別下降21%、46%、72%;中國的總出口將下降4%、8%、13%。

興業證券的測算也類似:假設美國對中國全部商品徵收15%、30%、45%三種稅率,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將會分別下降21%,46.5%,72%;對出口整體的拖累效應分別為3.9%,8.6%,13.3%。

興業證券進一步推算,如果美國對中國全部出口商品徵收30%的稅率,考慮間接影響,貿易戰對中國GDP的影響是-0.64%;對中國工業增加值的影響是-1.39%;對中國就業人數的影響是-0.55%。

同一時期,中金公司進行了推算:假如美國對中國所有商品全面徵收5%的關稅,將直接影響中國GDP增速至少0.07個百分點。

這是一年多以前的推算。最新的推算是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牽頭進行的研究,在充分考慮對相關行業的第二輪、第三輪影響的情況下,500億美元貿易戰會讓中國經濟增速放緩0.2個百分點。[1]

綜合不同時期不同機構對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影響做的三種不同的測算:

中美全面徵收關稅,30%的稅率,GDP下滑0.64%;

中美全面徵收關稅,5%的稅率,GDP下滑至少0.07%;

中美對5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25%的稅率,GDP增速下滑0.2%。

另外,招商證券,華創證券,摩根大通的推算與上述結果差不多。

關於貿易戰對世界經濟的影響,2018年6月摩根大通推算了三種場景:

第一種是美國將所有進口商品關稅提高10個百分點,其他國家不實施報復,全球GDP增速未來1-2年間將下滑約0.2個百分點。

第二種情景是,美國對所有進口商品關稅提高10個百分點,美國關稅打擊的國家也將美國商品關稅提高10個百分點,全球GDP增長將下降約0.4個百分點

第三種最壞的情景是,全球整體將關稅提高10個百分點,也就是全球貿易戰的情況,這將導致未來兩年全球GDP增長至少下降1.4個百分點。當然這不太可能發生。

中美貿易戰對美國經濟影響會有多大?

2018年5月,標準普爾的測算結果是:美國向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稅25%,中國進行對等反擊,那麼美國經濟增速將下滑0.1%;如果中美相互對1500億美元商品徵稅25%,那麼美國經濟增速將下滑0.6%。

總之,中美所有的專業機構基本上都認為,即使在中國出口美國商品被全部徵收關稅的情況下,再考慮間接影響,對兩國的經濟增速的影響最壞也在1%以內。

知道了中美貿易戰的極限傷害值,我們心裡大體就有底了。2017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62萬億元,出口為15.33萬億元。同年我國居民還花了13.37萬億元買了16.94億平米的商品房,當然這13.37萬億大部分來自住房貸款。也就是說,消費已經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拉動因素。

中美貿易戰的最壞後果會出現嗎

所謂的最壞結果,是各個機構估計的,美國對中國所有出口美國的全部商品徵收高額關稅。但是目前的情況表明,這種事情不會發生。

第一是關稅豁免。

美國人在7月6日開徵340億美元商品的時候,同時通過USTR(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佈了一條消息,暴露了他們的動機,那就是讓美國企業可以提出申請,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進行關稅豁免,豁免期為一年。[2]

USTR判定的方法有三個:(1)“該產品是否在中國之外有可替代的貨源”;(2)“關稅是否會嚴重損害提出申請的美國企業或美國的利益”;(3)“該產品是否對中國的相關工業計劃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比如‘中國製造2025’”。

也就是說,即使是對這340億美元,也並不是全部徵收25%的關稅,會有很多企業提出進口關稅豁免,這個申請是以產品為維度的,如果某種產品有企業提出要豁免進口關稅,那麼這家企業申請成功之後,其他企業無需申請,進口這項中國產品也可以豁免進口關稅。

第二是稅率下降。

美國人在7月6日徵收340億美元商品關稅,在這之後大概兩個星期,也會開始對剩下的160億美元商品徵收25%的關稅。另外由於中國已經宣佈對這500億美元商品進行對等報復,因此美國人7月10日宣佈了對中國2000億美元出口美國的商品的加徵關稅清單。而美國這一波宣佈徵收的關稅稅率,不像第一波一樣是25%,而是10%。從第一個500億美元的25%+豁免補丁,下降到第二波2000億美元的10%,可見美國人也是有意識控制的。這也顯示中國體量的巨大對美國造成的反威脅。

按照上面興業證券和摩根士丹利的推算,在中國出口美國商品被全部徵收30%關稅的情況下,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為0.64個百分點。而目前實際的走向,大大低於各個機構的最壞情況估計。

為什麼美國人要控制貿易戰規模

從美國人的角度來講,跟中國博弈其實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中國的體量太大,而且和美國經濟交織很深,如果下手很輕,中國沒啥感覺,如果下手很重,自己又會被大大波及。

中美貿易戰的一些走向和推演

美國認為,它的市場經濟體制無法與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競爭

2017年我國出口金額最多的企業,是鄭州富士康,金額高達281億美元。因為鄭州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蘋果手機生產基地,2017年鄭州生產了1.04億臺手機,幾乎佔了蘋果公司全球銷量的將近一半。鄭州的崛起得益於當年深圳的“騰籠換鳥”,取代深圳成為富士康最大的生產基地。

鄭州市富士康讓手機成為河南省最大的出口產品,和蘋果手機緊密捆綁。蘋果公司是美國市值最高的企業,其2017年11月10日的市值高達8980億美元,遙遙領先美國的各種互聯網企業、金融機構和能源公司。蘋果的各種電子設備,可以說基本是在中國生產的。那麼美國是否要對中國出口美國的蘋果產品徵稅呢? 如果徵稅25%,那麼成本必然會轉嫁到蘋果身上,蘋果會面臨抉擇,如果通過漲價來抵消成本上升,那麼必然會導致喪失部分現有的市場份額、讓給三星和華為,如果不漲價,必然導致利潤下降,等於徵中國稅卻打到蘋果身上。

蘋果能不能搬廠

蘋果能不能搬廠?當然可以搬,但是這是耗費很大時間和成本的艱鉅任務。中國製造是經過長期的積累而成的,你要搬的不是年產1000萬手機的工廠,而是數億臺電子設備的產能。

中美貿易戰的一些走向和推演

蘋果搬廠是耗費很大時間和成本的艱鉅任務

(1)、搬遷是需要鉅額投資的。分析兩個簡單的數字:2016年3月鴻海發佈一個公告稱:將實施對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有限公司15億美元的投資計劃,用於手機領域的投資。據公告顯示,到2016年3月,富士康累計對大陸的實際投資金額超過67億美元。由此可瞭解,要建設新手機工廠,尤其是具備中國這樣的天量產能,投資是數十億美元的規模,試問,富士康會立即投入這麼大去搬遷工廠,只為了蘋果分擔關稅成本,並且讓自己在中國的天量資產就此被閒置浪費嗎?

(2)、跨國投資建廠的時間單位是年,不是月。且不考慮富士康為蘋果承擔投資成本的意願問題。即使富士康對投資建新工廠有100%的配合度,投資建立新工廠是需要時間週期的。首先要選址,選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需要了解當地的土地、水電、基礎設施、稅收、法律法規等必要的投資環境,同時還要和當地政府協調報批招工、外資投資程序等問題,這個時間通常要一兩年。

以富士康美國工廠為例子。2017年7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富士康集團總裁郭臺銘在白宮宣佈,富士康計劃在威斯康星州建設一家新工廠。2018年6月28日,特朗普和郭臺銘正式在威斯康星州開工奠基,特朗普吹捧富士康美國工廠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僅僅從正式宣佈到建廠奠基要費一年的時間,而在2017年7月,正式宣佈之前的接觸、考察和各種商談至少也要一年以上,要有兩年的時間,工廠才能進入建設期。以鄭州富士康為例。富士康2010年在鄭州投資建廠,一年後才建好並開始生產,投產後還要花費時間進行量產爬坡。當年富士康為了在鄭州建廠,從深圳富士康調集了大批生產線管理、品質和工藝管控的熟練工人、班組長和工程師到鄭州支援,這還導致不少不願調動的深圳富士康的員工離職。經過了幾年的時間,蘋果才逐漸將手機產能大部分移置到鄭州,成為全球iPhone主要生產基地。如果要跨國搬遷建廠,那麼很難把大量中國工廠的員工和工程師調集到新工廠支援和指導,因此建廠生產會更缺乏合格的管理、品質和工藝人才,導致量產優良率和產能爬坡期時間更長。

在持續數年的搬遷時間中,蘋果如果被徵收關稅,無疑會持續加大各方面損失和成本;通過漲價對沖損失,那麼其份額將被華為、三星等高端手機蠶食。這幾年蘋果手機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經受到中國國產手機的競爭不斷下滑。

3、蘋果跨國搬遷是否值得。蘋果之所以選擇中國作為主要生產基地,是因為中國在各方面是最佳投資選擇,就好比NBA的全明星球員,你把工廠搬遷了,相當於全明星球員被普通球員(越南?印度?)替代,而普通球員的能力顯然是不如全明星的。

顯然搬遷之後,無疑會在生產效率,政府支持,基礎設施,員工素質(受教育水平、罷工、管理服從度),供應鏈響應,社會治安和穩定等各個環節損失利潤。印度的各種罷工和生產效率先不談,越南2012年的騷亂就是例子,當時大量臺資和大陸投資工廠被砸。富士康在越南生產一部分可以,全部搬到越南就要考慮投資環境的風險。

另外是供應鏈問題。蘋果2018年的全球200大供應商的778家工廠,有356家在中國大陸。即使富士康耗費巨資搬廠,那麼供應鏈的幾百家工廠呢?它們不可能全部跟隨蘋果搬遷,因為這些廠家的客戶不只有蘋果,還有三星、華為、小米、OPPO、 VIVO等全球主要手機廠家作為客戶。即使代工廠搬遷了,他們直接出口到搬遷目的國就好了。若蘋果獨自遠離全球主要供應鏈,將增加自己的成本、降低生產效率,是對競爭力的極大傷害。為什麼這麼說?消費電子產品的競爭激烈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像華為、小米,OV等中國廠家,一款旗艦手機的熱度基本上就是半年左右,像蘋果這樣的手機,一款手機的熱度也就是一年,因此在供應鏈和生產效率上的時間損失,導致的最終損失會是非常驚人的。

三星搬遷的案例

全球大型電子品牌大多都是以中國作為主要生產基地,而有一個例外是三星。三星的全球最大手機生產基地,逐漸從中國遷到了越南。2008年三星開始在越南北寧省建廠,2009年第一座手機工廠建成投產。2013年三星下定決心從中國搬遷手機代工廠,開始在太原省興建第二座手機工廠,2014年建成投產。到2015年,越南超過中國成為三星全球最大的手機制造基地。韓國曆年對越南的投資金額,其實主要是來自三星,尤其是2013年開始投資額突然放大,顯示三星已經下定決心以越南為全球主要手機生產基地。

到2016年,三星電子在東南亞,日本和印度的員工數量已經達到了13.4萬人,而中國員工只有3.7萬人了。當然三星在中國的工廠除了繼續生產手機例如惠州三星外,還有比較高端的半導體存儲器工廠,如西安三星等。

三星在印度佈局,2018年投資7.17億美元,把印度工廠由年產量6800萬部提高到1.2億部,印度成為三星手機全球第二大生產基地。印度三星大約70%的產量是供應印度市場。

三星完成從中國到越南的大搬遷,2009年三星第一家工廠建成,到2015年兩家工廠達到大規模生產,前後共計7年時間,仍沒有全部搬遷完。

而且,三星手機主要產能從中國遷越南後,表現並不好,不僅中國市場完全喪失份額(降到了1%以下),而且三星電子從2013年的手機佔利潤來源70%的手機公司,到2017年變成一家半導體佔利潤來源70%的半導體公司,手機業務對三星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反而半導體成了核心業務。2016年是三星手機營收額的歷史頂峰,之後三星手機營收一路下坡,到2017年也沒有能恢復到2013年的巔峰水平。

因此,蘋果這樣的公司,即使被徵收關稅,是否從中國轉移生產基地,會是很猶豫的。美國人公佈的500億美元和2000億美元名單裡都沒有蘋果手機在列,這也是美國人的難題。

全面貿易戰對中美雙方都是傷害

美國如果全方位平推貿易戰,的確會對中國造成一定損失。假設在中美全面貿易戰的情況下,中國損失了1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速,就是損失8000多億人民幣,但也影響不了中國經濟總體快速增長的大局。

目前美國人對貿易戰規模明顯是控制的。他們已經公佈了2000億美元的關稅稅率降到了10%,美國人很清楚,中國體量太大,下手越重自己也傷的越重,而且也動搖不了雙方的國本。

中國的反制手段也很多。先僅說防守的手段。例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2018年5月以來,從6.3左右貶值到6.6678(7月12日匯率),已經是5%的幅度,這可以大大對沖美國威脅2000億美元商品徵收10%關稅的影響。

當然,人民幣不應該短時間內大幅度貶值,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合理波動,否則對企業經營預期和風險管理會有很大影響,例如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中,匯兌損失已經是一個大項。

美國如果將全面進攻轉為精確打擊怎麼應對

從中興事件和貿易戰兩起事件來看,很明顯,中興事件對中國人的心理影響和震撼更大。中興受到的損失也遠遠大於美方芯片供應商的損失。根據路透社報道,2017年,中興從211家美國公司購買了約23億美元的零部件,佔其營收的大約15%。2017年中興的營收是1088.2億元人民幣,其中稅收至少100億,員工薪酬大約170億,研發支出130億,這三項共計約400億元人民幣,這個損失比美國公司23億美元營收的損失大很多。

目前看,美國繼續打擊中興的可能性在降低。但是,我國的華為、海康威視、中國電科等電子信息產業公司,如果被美國繼續精確打擊怎麼辦?

即使美國從全面貿易戰變更為全面技術戰,搞全面平推也是不可能的。2017年中國進口了2601億美元的集成電路,而同年全球集成電路銷售額大約3401億美元(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2017年11月28日報告),也就是說,中國進口了全球集成電路的76.5%。因此美國人不可能全面對華禁售集成電路,否則蘋果、戴爾、惠普等公司將會全面癱瘓,自己最大的優勢產業也搞沒了。但是,像對中興一樣搞定點清除是可能的,比如對華為下手這種情況下我國也是有反制手段的。

在美方佔技術優勢的領域,利用市場優勢定點打擊美方優勢企業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面對這個最大客戶,非壟斷性的美國半導體企業會處於弱勢地位。2017年全球十強的營收中,美光世界第四,高通世界第六。

中國市場佔了高通營收的65%。在2015年已經懲罰過高通一次,罰款10億美元,美國隨之在2016年罰款中興8.9億美元。高通在今年4月發佈公告,已經和恩智浦簽署協議,將收購截止日期從4月25日延期到7月25日,如果高通不能按期完成收購,將要賠償20億美元,這不是一筆小數目。當然高通還有機會進一步延長收購截止日期,但需要恩智浦同意。

另外一個是美光公司。2017年存儲器已經佔到全球集成電路市場的30%,在這個廣闊的市場裡,美光是美國的獨苗,也是全球營收第四的集成電路企業。中國目前在對美光進行反壟斷調查。美光在存儲器領域,技術上和規模上不如三星和海力士,後面還有日本東芝,在這樣一個市場格局裡,美光如果被中國市場打擊,受到的影響將是致命的。

全球消費電子品牌就是中美韓,韓國人用自己的存儲器,美國人用東芝和美光,中國人則都用。如果美光被中國市場排除在外,那麼美光只能獲取一部分蘋果的份額。由於存儲器是研發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如果營收大幅下滑,那麼將無力投入研發和新一代生產線建設,美光的生存就是一個問題。

實際上,只要中國願意,是可以反覆折騰高通和美光這類半導體公司。除了前面的不批准高通收購恩智浦,還可以進行反壟斷調查,比如說高通收的專利費太高,可要求其降到0.5%,65%的客戶在中國的高通,其實沒有太多辦法。再比如宣佈1-2年後將對使用高通處理器的手機徵稅5%,並且逐年升高,逼迫國產手機自研或者選用紫光展銳等的芯片。美光更不用講了,該公司本來就在同行業處於弱勢地位,要處理美光,反壟斷調查就是一個利器。另外我國長江存儲兩年後將開始大量生產,剛好可以填補市場份額。由於存儲器佔全球集成電路產業30%,如果美光破產的話,美國將喪失在集成電路產業30%的市場,這對美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打擊是巨大的。

除了美光和高通以外,中國還可以從歐系、日系、韓系、臺系和國產同類集成電路廠家的領域,挑出幾個領域來,單獨對這幾個領域的美系公司進行進口限制,優先採購非美系產品。由於中國市場在集成電路領域的體量,這些領域的美系公司將會喪失最高70%以上的銷售額,相當一部分會破產,而其競爭對手則相當於受到扶持。

半導體產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必須不斷保持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和資本投入。如果一家公司損失了主要市場,那麼就會逐漸落伍喪失競爭力。

選擇美國無技術壟斷優勢的戰場錯位打擊

美國人在集成電路領域是超強,但是中國可以利用自己的市場優勢進行反擊,但是這個反擊力度還是不夠。你打擊了美光、高通或其他中小型美國芯片公司,但如果美國人把你的高科技旗幟華為、A股市值最高的電子公司海康威視之類搞掉,這個損失是不能承受之重。

我們如何對美國的產業升級主力企業進行打擊呢?

現在全世界有兩大產業:汽車和電子領域。美國人在電子半導體領域很強,但在汽車部分無法構成壟斷,中國在汽車領域對美系汽車進行排擠也是一個選擇。

中美貿易戰的一些走向和推演

新沙港碼頭是華南最大的汽車進口口岸

電動汽車是未來。作為美國電動汽車代表的特斯拉現在鉅額虧損,不斷傳出各種負面消息。而中國市場是特斯拉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也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特斯拉2016年總營收為70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營收42億美元,中國市場營收10.6億美元;2017年總營收為117.6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營收62.2億美元,中國市場營收20.3億美元。一年的時間,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銷售額翻倍。在之前,特斯拉2014、2015年在中國營收分別是4.8億和3.2億美元。

由於7月6日中國進行的關稅報復裡面包含美國進口汽車,特斯拉沒有中國工廠,因此特斯拉全線漲價,最低配車型漲價14萬人民幣,最高配漲價25萬元。這無疑對特斯拉是個打擊。

我們可以引入特斯拉的勁敵寶馬入華。

在中高端電動車領域,寶馬可以說是特斯拉最大的競爭對手。

我國上汽榮威新能源車增速極快,單看5月的銷量,已經逼近比亞迪新能源車的70%。看中國電動汽車產業能不能做強,一定要看上汽和吉利兩個汽車行業主力部隊的表現。遺憾的是這兩家企業在電動汽車領域目前和特斯拉不在一個競爭層面上。

根據2018年7月10日官方信息,長城和寶馬以50:50的股比成立了一家全新的合資公司“光束汽車有限公司”,雙方各持股50%,投資總額為51億元。合資公司落戶江蘇,標準年產能計劃為16萬輛。這家公司前期生產電動汽車,第一款產品將於2021年推出,使用合資公司的全新品牌。

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不只是中國在搞,美國也在搞,如果美國人精確打擊中國產業升級的核心企業,那麼中國也可以反向對美國的核心企業進行打擊。汽車產業又是規模巨大的核心產業,因此通過各種手段打擊美國汽車產業升級的主力部隊,也是一個選擇。

為什麼說特斯拉是美國汽車產業升級的主力軍?

2017年全球汽車公司市值前五名:豐田,戴姆勒,大眾,寶馬,特斯拉。特斯拉是美國市值最高的汽車公司,雖然在財務上有各種負面消息,但是無可否認它在電動汽車技術和品牌上領先地位。打擊特斯拉還有更多辦法,比方說,宣佈某款特斯拉的車型沒有國產補貼。在中國市場銷售的電動汽車,基本全部是中國的國產鋰電池,其背後的原因是2016年7月,中國通過調整補貼名錄的方式,限定使用國產電池才能拿到政府補貼,日韓動力電池企業在華業務受到毀滅性打擊,當然他們還是可以堅持,因為我國對電動車的補貼到2020年就會取消了。

再比如電池供應。特斯拉的電池綁定松下作為唯一供應商和技術合作夥伴,電池是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佔成本30%-40%,這個部分不降價,整車降成本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松下電池,還是和松下合作的超級電池工廠,都不看好其降成本能力。

就像美國電子領域的領軍企業蘋果最終選擇中國公司供應電池一樣,美國電動汽車領域的領軍企業特斯拉,如果長期不和中國公司合作,那麼就無法藉助全球成本和品質控制力最為平衡的中國的力量。

以上舉例特斯拉只是一個例子,美國也是要搞產業升級的,搞產業升級也是需要資金的,美國搞產業升級也同樣是幾十個龍頭科技企業。美國可以利用自己在半導體領域的壟斷優勢打擊中興,也可以打擊其他中國企業,中國有沒有打擊這些企業的能力?當然有。比方說,那些中國市場佔了營收比例超過50%的企業,典型的如高通;把那些美系企業在行業處於弱勢地位,處於份額下滑狀態的領域挑出來,典型的如美光;把企業處於長期虧損,財務處於緊張狀態的企業挑出來,例如特斯拉;把某些關鍵設備和原材料依賴中國進口的行業挑出來,最為典型的是中國的稀土資源,中國幾乎是全球17種主要稀土資源生產的壟斷者。

如何反擊美國的定點清除

第一,對方制裁我國優秀企業,自己也會受損失,例如中興每年會購買23億美元的美國芯片。當然單看這方面,中國的損失遠比美國大。

第二,中國對美國非壟斷和弱勢龍頭科技企業進行反報復,例如反壟斷調查、取消補貼、關稅、扶持其主要競爭對手等等。

第三,中國是全產業鏈國家,打擊了中國的某個企業,必然有另外的中國企業受益。例如打擊中興,但中國的各個芯片廠家卻是受益者,因此可以進一步扶持這些受益者。

中興等中國公司明年採購美系芯片的比例一定會下降,最近從英飛凌等芯片公司已經傳出,中國各個主要電子公司都在尋求提高對非美系芯片的採購比例。

總之,不管是貿易戰的現狀,還是對美國精確打擊行為的推演,中國手裡都是有很多牌可打,不僅是經濟上的反擊措施。

中興事件暴露了中國的弱點,那就是集成電路領域。雖然所有類型芯片都有佈局,但是很多達不到有足夠商業競爭力的地步,甚至還只是在研發中。但是美國企業也是有弱點的。美國政府可以對中興進行不對稱打擊,中國政府同樣可以對美系企業進行打擊。不能把美國想象成一個沒有弱點的超級強手,這個是不符合事實的。

我們更應該關心的,還是我國的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情況。從歷史上看,每當中國遭到打擊和封鎖,都會帶來某個領域的大發展,1996年的臺海美國人就這麼搞過,現在中國軍工就遠不是20年前能比的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會在此次打擊下有多大程度的發展,我們會持續加以關注。

此文是作者最近微博發表的文章,本刊徵得作者同意,在我刊發表。發表時做了少量刪節。

[1] 馬駿:500億美元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影響有限, https://xueqiu.com/2697966256/110062671

[2]https://ustr.gov/about-us/policy-offices/press-office/press-releases/2018/july/ustr-releases-product-exclus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