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劇經典劇目《莫愁湖》傾訴一折,聽著真舒服

相傳是六朝齊梁時期出生在洛陽的一個名叫莫愁的貧家女兒,她勤勞、善良、聰明、美麗,她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候。她不貪盧家的榮華富貴,常常思念鄉鄰和青梅竹馬的意中人。她婚後一年剛生下兒子,丈夫就被徵赴遼陽邊塞,一去十載無音信。然而她化愁為不愁,把精神寄託在鄰里,扶貧濟難的行善中。她死後,人們在痛惜、同情懷念之中,將橫塘更名為莫愁湖。並在莫愁女故居鬱金堂側堂荷廳的蓮花池內,樹起一尊二米多高的漢白玉莫愁女塑像,婷婷玉立在紅花綠葉環抱之中,供遊人攝影留念。鬱金堂內陳列有莫愁女蠟像和郭沫若親筆的書法:“古有女兒莫愁,莫愁那得不愁,如今天下解放,誰向困難低頭。”的詩文一併供遊人現瞻。

較早的可見梁武帝蕭衍的《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前四句那種歡快輕愉,叫人想見莫愁女的健康活潑,接著又有“十五初展眉”和“謝公最小偏憐女”那份初通人世的羞赧和愛憐。

呂劇經典劇目《莫愁湖》傾訴一折,聽著真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