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鄱陽:「神奇」的巷子之九條巷,活著的過去,站立的歷史

每一個城市都有一種味道,宏觀的味道折射的是一種文化,微觀的味道體現的是一種食尚。徜徉九條巷中,你會發現,這是個極具韌性的地方,九曲迴環,巷巷相連、弄弄相通,保有千年難得的樸素之美。半塊殘磚,或一片斷瓦,都能讓你駐足,引你回望,勾你遐想。

文化鄱陽:“神奇”的巷子之九條巷,活著的過去,站立的歷史

神秘的巷子

九條巷,舊時分別有叫法:一條巷叫崇儒巷,二條巷叫望湖巷,三條巷叫通德巷,四條巷叫迎輝巷,五條巷叫大通巷,六條巷叫全節巷,七條巷叫艮合巷,八條巷叫承流巷,九條巷叫艮止巷。

每條巷的口端,還立有一塊“泰山石敢當”石碑。巷與巷之間有橫弄連接,仿若迷宮,迴環曲折,四通八達,從一條巷進去,能從九條巷穿出來。中華傳統思想文化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的三倍為九。奇陽偶陰,數字9是奇數中最大的數,代表極陽。東湖為水,水為陰。九條巷與東湖陰陽相和,加之九條巷子之間街道縱橫交錯、氣脈相通,可謂攬盡瑞氣,生機勃勃,長治久安。

民間傳說,范仲淹守饒時,為了整飭治安、改善民風,用“九箭射東湖”,一條巷為一支箭,九條巷為九支箭,故得此名。傳說給巷子抹上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後人對範公的崇敬心理。也有人說,用1—9數字稱巷名,簡單易記罷了。新中國成立後,五一路幾經延伸,現長2248米,水泥路面。商業中心也逐漸向此轉移,該路段已成繁華鬧市區。

90歲的劉水嬌是土生土長的三條巷人,據她回憶,一條巷舊時曾是緝私所所在地,巷內還開過馬行;三條巷附近開過車行,老闆是萬年人。但最令她難忘的,還是“1954年縣新華書店在三條巷口建了2層樓的門市部。”那時的兩層樓房可是稀罕物,門店一開業,就“人如潮水湧來,熱鬧非常。”後來又擴建了小人書門市部,沿途都是租書攤位,一分錢兩本。一堆一堆的學生蹲在路邊看小人書,左腿蹲麻了換右腿,硬要把書看完,才一瘸一拐地回家去,邊走還要邊比劃書上的“招式”。大多數人的文學啟蒙,就是從這些巷中、路邊的小人書攤開始的。這九條巷中最著名的巷子,恐怕要數“四條巷”。如今巷子裡的兒童仍傳唱著一首兒歌:“城隍菩薩靈又靈,一槍打死丁國屏。”歌中唱的,是民國時期的縣長丁國屏在四條巷口被槍殺一事。丁是撫州人,來鄱履職時帶來個廚師。丁死後,這位廚師沒有回撫州,而是在四條巷口開了家“文明樓”。

這“文明樓”,後來改為“人民餐廳”。1959年,彭濤回鄱省親時,特意請老師王因明到“人民餐廳”吃早餐。當年正值三年自然災害,王老師只點了一碗豆腐湯。1995年10月,“人民餐廳”失火,1996年重建後複稱“文明樓”,現已開發成商品房。四條巷上首,現仍有一座百年老宅,屋主人姓李,今年55歲,屋是他“太爺爺手上置辦的”。屋已破敗將頹,但院中一口古井格外引人注意。井水清澈甘甜,井欄是少見的“八面菱形”,由整塊紅石掏空製成,口沿被打磨成蓮花瓣形。

文化鄱陽:“神奇”的巷子之九條巷,活著的過去,站立的歷史

李師傅說,做成這樣是取“八面玲瓏”之意,祖上做菸絲生意的,也算是對自己職業的一種要求和提醒吧。據縣誌記載,民國34年(1935年)5月,民眾教育館改為縣立圖書館,館址設四條巷橫弄。新中國建立後,稱鄱陽縣文化館。縣文化館配合縣中心工作,開展大量文化宣傳活動,通過展覽、講座、黑板報、牆報等多種形式,對廣大群眾進行思想教育,倡導社會主義新文化活動。

九條巷中最不容忘記的,是1941年秋天,9架日機轟炸鄱陽城,六至七條巷一段橫街被夷為平地,傷亡百餘人,房屋被毀150多棟。“轟炸過後,我跟大夥一起跑去救人,看到一片廢墟中許多人被炸得殘破不全,有的被燒得焦黑,樹枝上掛著斷臂殘肢,哀哭聲撕心裂肺,真是人間地獄。我幾天都不敢閉眼睏覺,一閉眼就看到那些可怕的場景……”回憶那段血淚史,張躍嶺老人聲音顫抖、眼含熱淚。

文化鄱陽:“神奇”的巷子之九條巷,活著的過去,站立的歷史

後記:九條巷是活著的過去,是站立的歷史,是鄱陽城內一個非常獨特的文化品牌。雖然巷中的古風貌已經逐步被蠶食,但其格局到現在仍在發揮作用。新時期下,鄱陽城市建設框架的拉大和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為九條巷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隨著沿河路、環東湖棚改工程的順利推進,“饒河風情帶”、“東湖景觀帶”這一戰略構想呼之欲出。一座城,永葆了鮮明的風韻、個性和風骨,便遺存了文化和思想。冀望我們能通過挖掘城市記憶,整合鄱陽文化旅遊資源,打通與歷史對話的通道,引導後人以及後人的後人,追尋並繼承已往歲月裡的文明和足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