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隔代育兒」矛盾多?

超級寶貝旺仔


老一輩相對育兒知識老化,思想比較僵化,看待事物比較死板,採取過於傳統的方式來教養寶寶,這種教養模式會影響寶寶健康成長,尤其會導致寶寶缺乏創造性思維與發散性思維的意識。因此,老一輩的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被兒童的父母所嫌棄。


要化解隔代教育中的矛盾,關鍵是做到揚長避短,各取所長,使隔代教育能與親子教育無縫對接,必須共同努力,讓二者互補而非對立,進而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需要祖輩和兒子媳婦雙方的共同努力,具體做法如下:

1. 首先,兒媳和兒子要和老人達成育兒共識,要有統一的教育方法和剛性原則。這是與老人一起教育孩子的前提和保障。兩代人往往對教育孩子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如年輕一代比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養和個性發展,而祖輩家長們則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艱苦奮鬥精神的教育(雖然祖輩家長對孫輩有溺愛嬌慣的毛病),這就需要兩代人相互溝通,統一認識,擇善施教。還應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維護孩子父母的威信。

2. 其次,兩代人一定要堅持及時有效溝通。兩代人協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規,同時也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獨立性。孩子的父母,要以開誠佈公的方式,平等、請教的語氣和老人溝通交流、探討育兒問題。這樣,老人既樂於接受,又有利於消除育兒分歧。

3. “新型隔代教育”需要父母和祖輩相互配合,也是老年人自身保持生命活力,努力學習和自我完善的一個過程。老年人要當好“隔代家長”,就必須不斷接觸和學習新知識,要多“充電”。並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要愛得適度。兒子和媳婦在育兒的過程中,不妨藉助於網絡、微信等便捷的通訊方式,多向老人傳授科學的教育方法、育兒理念和生活方式,鼓勵老人與時俱進,轉變舊觀念。

4. 對孩子的父母來講,養兒方知父母恩,年輕的父母要端正態度,不管多麼忙,都要抽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祖輩家長——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做法。年輕父母要理解老人的辛苦付出並懂得感恩,此外,無論工作有多忙,都不能迴避對孩子的撫養、教育責任,要用血濃於水的親情紐帶,實現隔代教育和親子教育的和諧。


兒科醫生鮑秀蘭



由於我們都是上班族,兩個女兒的成長離不開爺爺奶奶的照顧,隔代育兒成家裡主流,也成了家庭教育的矛盾源頭。

老話說得好 :隔代親。爸爸媽媽婆婆公公對倆女兒的寵溺成災,我和老公在家是說不得,罵不得。我倆討論最多的就是小時候他們對我們的教育也是嚴格嚴厲,才成就了現在的我們,像這樣寵下去,倆女兒真不知道怎麼辦。

大女兒登登現在六歲了,家庭教育已經提上了日程,我現在最大的事情就是隔代育兒的撥亂反正,任性,不聽話,不懂禮貌,不講衛生......隨之而來的壞習慣讓我很是頭疼。

同事老婆剛生了孩子,婆婆只怕孫子凍著,唔得嚴嚴實實的,按照自己養育兒子的方法,養育孫子,現在這社會,許多育兒方式都發生了改變,同事一打電話就是發愁育兒上的婆媳矛盾。

如果說隔代育兒矛盾多,主要原因就是隔代現實環境的變化,以及隔代接受教育的不同造成的。


登鼎爸媽


隔代育兒矛盾主要來源於兒媳和婆家的觀念不一樣導致的。

首先婆婆一家,包括老公,公公,婆婆都是在一樣的環境裡生活的,他們對有些生活習慣,生活方式都是比較相似的,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那些時候,作為外人的兒媳婦,還沒有辦法完全接受這種差異,又因為都是女人帶孩子比較多,就會出現隔代育兒,婆媳矛盾多。

其次呢,公婆帶孩子,巴不得把所有好的,當初沒有給孩子的,現在能給的都一股腦的給孫子,寵愛也好,物質也罷,毫不留情!

最後呢,當然就是現代育兒和以前的養娃經驗的衝突,老一輩總是抱著我這麼做,孩子不也健健康康的長大的囂張態度,而新媳婦是現代育兒的領軍人物,兩者相見,你說矛盾能不多嗎?


那抹橄欖綠


隔代育兒兒確實矛盾很多,原因也很多。

比如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人的習慣和個性,都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尤其是父輩和我們這一代人,生活的年代,都不是一個年代,無論是從思想上,觀念上,還是從行為習慣上,都有很大的差距。老一代人節儉慣了,總是會省著,大家都比較看重安穩,更看重之前的經驗,對於學習新知識沒有意識。


而年輕父母一般接受的教育與老人不同,生活的環境也不同,他們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教育孩子也是利用比較新的人的。更注重健康、衛生、安全、孩子的成長和育兒的一些細節問題。

不過有一些老人的思想還是比較前衛的,他們善於學習,善於聽他人的意見,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大人教育孩子的理念也是比較先進的,與這樣的老人溝通起來比較順暢,夜不會有太多的阻力。


所以面對這種問題的時候,要分析老人是什麼樣的性格的人。對待不同的老人有不同溝通和相處的方法,儘量耐心的與老人溝通,盡全力與他們和諧相處。

如果矛盾太多,實在無法溝通,還是自己要獨立起來,把教育孩子的重擔承擔起來,不要事事依靠老人。


陽陽媽媽育兒成長記


隔代育兒矛盾多,我覺得主要大家沒有調整好自己的角度定位。中國的老人是乎一定要給自己的孩子帶孩子,這個才算是正常。要是不帶了,或者帶的過程中不滿足媳婦的要求了,就會被各種的說。其實老人沒有給孩子帶娃的業務,如果給孩子帶娃了,要感恩,不要一味的指責老人帶娃的方式不對。他們的思想老舊了,觀念與我們不同了,不代表他們不愛孫輩,不代表他們就不會帶孩子。相互理解吧。對關心一下老人,他們也有情感需求,也需要被理解與尊重。你尊重她了,她一定不會反對你的觀點。


陸妍如


隔代育兒的矛盾主要聚焦在兩代人的育兒理念不同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老人比較嬌慣孩子,什麼都喜歡幫助孩子做;父母則注重鍛鍊孩子的能力,希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2.老人總是覺得孩子穿的少,覺得孩子沒吃飽,所以追著加衣服,追著餵飯;父母則接受新觀念,覺得孩子要比大人少穿一件,孩子餓一頓沒關係;

3.老人比較擔心孩子的安全或者衛生,總是這裡也不許孩子上那裡也不許孩子碰,父母覺得孩子束手束腳的,希望孩子能大膽一點;

4.還有一些衛生問題,有些老人喜歡自己嘴巴嚼過的東西再喂小孩;

5.還有一些老人或者媳婦喜歡抱怨,喜歡家醜外揚

這樣矛盾就會越來越多了


Jean倆寶媽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年輕的父母對教育子女能夠分出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隔代育兒這種育兒方式在家庭教育中所佔的比例也越來越大,選擇將孩子交由父母幫助教育者越來越多,“隔代育兒” 已經成為我國目前不可忽視的一種社會現象。

根據中國老齡中心的調查,目前我國幫助子女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比例達66.47%。2歲半以前的兒童,主要由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顧的佔總數的60%~70%,其中有30%的兒童甚至是被放在老人家裡撫養照顧。

伴隨著“隔代育兒”這一社會現象,“隔代育兒”的矛盾也越來越多。

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多的矛盾呢?

主要是因為三觀的差別。

現在的家長多是80後、90後。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物質生活已經極度的豐富,再加上很多都是獨生子女,所以他們的三觀是在一個物質富足,沒有匱乏感的時期形成的。

而現在的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大都是50後、60後,他們生長在一個物質最為匱乏的時期,同時也是我們國家文化斷層的時期,這個時期他們形成的三觀有著非常的特殊性。

三觀的差別註定了兩代人對於第三代的教育理念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些不同就成為隔代育兒產生矛盾的地方。

我國有句老話叫”隔輩疼“。老人們帶孩子會比較嬌慣孩子甚至於有些溺愛。他們不會考慮如何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只是擔心孩子別餓著、別凍著。孩子不吃飯會追著孩子喂;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等等。

現在的父母們不太贊同這種養育方式,會覺得這樣容易慣壞了孩子,讓孩子成為家裡的小霸王,讓孩子養成很多壞習慣。

如說:老人看孩子擔心孩子摔傷,於是就會限制孩子過多的自由活動,從而更多的去包辦、替代;而父母們可能更注重於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想讓孩子自己多鍛鍊。

比如說,給孩子買衣服。孩子的母親會覺得要給孩子買合適的,穿著才漂亮而不會考慮這件衣服能穿多久。而祖母們可能會覺得買稍微大一點,孩子長的快,可以讓孩子多穿些時間。不然好好的衣服沒穿幾次就小了,扔掉了,太可惜了。

總之三觀的不同步,讓兩代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產生了很多的矛盾和分歧,而這些矛盾和分歧是可以化解的,因為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教育好孩子,讓孩子的茁壯健康的成長。


鑫漫



現在的家庭裡,年輕的父母們都忙於工作,每天朝九晚五沒時間照顧到孩子,只能將孩子託付給家裡的老人幫忙帶帶孩子,因此大家常常能在大街小巷城市農村裡看到,老人和孩子在一起變成了一道風景。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隔代教育”的國家。年輕父母們在感受親情支持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對隔代育兒的種種問題,老人常常以多年以前的經驗來帶子女的小孩,而這就會與年輕父母按照現代科學育兒的理念產生了矛盾和衝突,其實,這些矛盾和衝突都是由於年輕的父母們和老人在以下幾個方面產生分歧導致的:



1.管教方式 年輕父母們在現代新教育的影響下都希望孩子能自由獨立成長成有個性的人格,而老人們傾向於孩子必須聽大人的,要按照大人們計劃好的路線去走,成為大人們希望的樣子。兩代人教育理念的不同造成了衝突,不同的時代對於教育的觀念也是不同的。年輕的父母們最好和老人們好好談談關於孩子未來要成為怎樣的人,讓老人們瞭解新一代教育的核心概念,請他們一起配合年輕的父母們,是教育孩子的關鍵。

2.飲食方式 老人的心都比較慈善,加上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可謂“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特別在吃飯問題上很遷就孩子,想吃什麼吃什麼,不想吃什麼就不吃什麼。長期嬌慣在一定程度上易導致孩子偏食,而孩子偏食是一種極為不良的飲食習慣,長久偏食會給孩子的健康發育帶來危害。年輕的爸爸媽媽們當然不希望出現這個情況,矛盾就這麼發生了。

3.外出安全方式 現在年輕的父母們早早出門晚晚回來,孩子的上學接送看管只能有老人幫忙,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但是隔代育兒卻把監護人的枷鎖轉嫁到了年紀很大的老人們的身上。在隔代育兒各種矛盾中,安全隱患是致命的。一旦出現安全事故,這責任由誰來承擔?老人的精力和體力都不如小孩,腦力跟不上,反應遲緩,常常連自己都需要照顧,更不說能照顧好孩子,在監護方面除了寄託於老人身上的同時,年輕的父母們也應該多費些心,或者請個保姆,讓老人從旁指揮和監督就比較妥當。


新教子良方


隔代教育矛盾多的原因:其一:因為不是一代人,想法不一樣,兩代人所經歷的年代不一樣。自然而然的想法也就不一樣了。有不同的思想就會有不同的教育方法。這是隔代教育矛盾多的主要原因。

若要緩解這樣的矛盾,老人們該放手的就放手,不要過多的管孩子們,管的多了好像是在奪人家小夫妻的所愛似的。

其二。婆媳關係不和,也會導致隔代教育矛盾的發生。自古以來婆媳關係就是個疑難問題。關係不好的婆媳,有時候老人好心好意為了孩子。可是媳婦不理解,這也會導致矛盾發生。我們村就有這樣一案例。婆婆帶著小孫子去看醫生,沒在第一時間給他的媽媽,導致了這對小夫妻走上了離婚的公堂。

緩解這種矛盾需要雙方共同的理解。其實都是為了自家的寶貝好。

其三: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爺爺奶奶更是把孫子當成了寶中寶。爸爸媽媽都不能說自己的孫子,說了就給他們生氣。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農村是大有人在。要想緩解這樣的矛盾真是太難了,爺爺奶奶總以為這樣是向著自己的孫子呢,其實不然是推你的孫子走向彎路。



隔代教育的矛盾實在太多了,希望雙方都理解。


貝樂媽成長記


公眾號:現代教育中心(ID:neoelite)

少兒英語的清華北大,專注少兒英語教育14年;指導家長幫助孩子更好學習英語;定期為孩子們免費指導英語口語發音;幫孩子養成每日學習英語的好習慣。


為什麼“隔代育兒”矛盾多?

為什麼“隔代育兒”矛盾多?

產生隔代育兒矛盾的現實基礎很多。

比如,不少家庭裡的老人可能是這樣的:

  • 父母忙於工作,將孩子託付給老人照顧,老人卻固守以往經驗,因此,與接受現代育兒理念的父母常產生矛盾和衝突;

  • 與父母習慣通過網絡、書籍學習科學系統的育兒知識不同,老人更傾向於相信身邊人的心得,哪怕這些心得並經不起推敲;

  •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來源增多,真假難辨,父母與老人的溝通成本很高,有的老人甚至拒絕溝通;

  • 很多老人經歷了物資短缺時代,出於補償心理,會過分溺愛孫輩,這與父母堅持正面管教的育兒理念格格不入……

如果說老人身上有種種難以擺脫的行為習慣,那麼,父母就無可指摘嗎?

有多少父母想讓孩子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自己卻常常捧著手機!

如果說老人的“經驗之談”已經不適用了,那麼,父母是否又陷入了另一種形式的“蜜汁自信”呢?

前段時間,我們推送了關於海淘藥品的一系列科普文章,如同深水炸彈一樣,很多父母驚覺:自己是否過分迷信所謂海外產品了?不假思索地跟風,以至於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斷能力。

由此可見,隔代育兒矛盾的根本原因並不在於老人固執、守舊,因為父母同樣會自以為是,會走彎路。

小編認為:隔代育兒矛盾必然會有,但處理得好不好,在於面對衝突局面時,大家的態度是否坦誠,心態是否積極,以及是否有足夠優秀的協調能力和溝通技巧!

心理諮詢師周曉青也認為:對於隔代問題的討論,所涉及的內容是紛繁的。它和代際傳遞、自我認同、父母認同等均有關聯。而問題的關鍵不是隔代教育本身,而是

作為共同撫養者之間能否形成一個有效的、良好的互助。核心都應著眼於孩子發展的最大利益化,而不應是隱藏在教育背後,家庭成員間未消化的情緒。

這樣的家庭矛盾真的不可調和嗎?

想要儘量減少老人帶娃引發的家庭矛盾,應該搭建一個系統工程。這位媽媽的留言很有借鑑意義:

小編補充一句,“另一個前提是把老人當成長輩尊重,當成家人愛戴。”

如果平時大家交流的機會就不多,意願也不強烈,等到生了孩子,自己照顧不過來,才想起來還有老人這麼一個勞動力可以“利用”,自然會矛盾重重。

那麼,這個系統工程應該怎麼搭建呢?

關於邊界的把握很重要!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張豐曾總結:過去,婆婆依靠父權、夫權,取得地位。如今,媳婦們依賴“科學”與“現代”,取得一種新的權力。

這也是為什麼在很多家庭裡總是充滿“明爭暗鬥”:

老人對新手父母說:“你們都是紙上談兵,我有經驗。”

新手父母對老人說:“你看,我告訴你老一套落伍了吧!”

這種排斥、輕視對方的行為,對家庭和諧絕無益處。

老人固然需要遵守自己的邊界,不過度干預小家庭的事務。一旦出現越界,必須要有一箇中間人進行調停。這一點,很多育兒指南都給出過詳盡的方法。

年輕的父母也不應把老人完全隔絕在“小家庭”和“育兒決策”之外,適當讓渡一些權力給老人,讓老人有機會表達對孫輩的關愛,有機會證明自己還是被尊重被需要的。比如,可以問老人“哪個手推車的顏色好看?”或者說“奶奶來決定寶寶明天吃南瓜還是紅薯吧!”

多想想表象背後的深層原因!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句話的精髓,相信很多職場人士早已瞭然。可是,在育兒生活中,人們卻常常忽略,舉例來說:

老人為什麼認為尿布要好於尿不溼?顯然不是他們經過了理性分析。

有的老人會一口咬定,“你們小時候就是這樣過來的”,“這些無紡布的東西肯定不透氣”,那麼,不妨讓事實說話吧!

小編也曾經歷過婆婆的這種堅持,處理辦法是:行,那就用尿布吧!

不過,尿布的使用感受顯然並不好:孩子一尿溼,尿布就硬邦邦冷冰冰糊在孩子屁股上,孩子因此頻繁大哭;小編和婆婆整天輪流洗尿布,差點兒虛脫……

兩天以後,婆婆自己也扛不住了,看到小編先生又給孩子換上紙尿褲,也不再固執了。(注意:是小編的先生主動給孩子換上紙尿褲,不是小編)

除了老人幾十年來的思維定勢,有沒有一種可能是:老人覺得紙尿褲太貴,每天消耗量還那麼大,因此在心疼錢呢?礙於面子,又不好意思直說。

如果老人有這重考慮,那麼,給他們看再多的紙尿褲透氣性測評都沒用!因為他們總能找出藉口來反駁,比如“還不是商家為了騙你們買紙尿褲?根本不能信!”解決之道?貌似只能拼命賺錢了!

當然,老人反對紙尿褲還可能是聽說了很多謠言,比如:影響男孩子的生殖系統健康、會加重尿布疹、會導致羅圈腿……

這時,你還需要:

用老人能接受的方式,灌輸科學育兒理念。

老人生活的時代和我們不同,因此很多觀念不容易轉變。

“**就是這麼帶大的!”這句話常常噎得人不知道怎麼回。

一般來說,老人的這句話可能是對父母溝通方式的不滿,背後的真實含義或許是“就你們好為人師!”也有可能是老人真的認為這麼做沒有問題,但是,很多育兒行為導致的後果並不是立刻顯現的:

輔食加鹽,短期會讓寶寶口味變重,長期會加重腎臟的負擔。

用嘴嚼東西喂寶寶,短期不衛生,長期會將齲齒傳染給寶寶。

喝果汁,短期寶寶會不愛喝白開水,長期會有肥胖和齲齒風險。

因此,父母要多些耐心,平時可以用老人樂於接受的方式,幫助老人瞭解科學的育兒知識。

很多父母習慣使用育學園APP,看微信號推送,於是希望家裡老人也能像晴格格奶奶似的,熟練使用手機。但你忘了嗎?平時不是你們告訴老人“網上的東西不要輕信?”如果老人對手機或網絡沒有建立起信任感,更不懂得信息篩選,那麼,父母就要摸索老人最能接受哪種學習方式。

哪怕老人不識字,也沒關係啊!一起聽聽語音類的育兒節目;帶老人去“崔玉濤育學園全國巡講”現場;實在不行,打開電腦,陪老人一起看《崔神駕到》!

也許一開始老人並不是特別買賬,甚至出於某些原因有些排斥,但是沒關係,來日方長,當老人看到父母因為學習了這些知識,並切實對孩子有幫助,相信老人也會有所改觀。

不過,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難熬,實踐起來也有一個很重要的點要注意:

請用平等的語態溝通!

有些父母與老人交流時,常用“專家”壓制老人,言外之意“你不懂,照著做就行了”,溝通效果往往非常差。如果父母能耐心地把自己的顧慮,背後的原因解釋清楚,給老人一個臺階下,老人的接受程度可能會更高。

這個婆婆真的很難相處嗎?首先得問清楚原因,是不會用推車呢?還是抱著孩子和鄰居聊天方便?別錯怪了婆婆。其次,“娃熱她也熱”,在婆婆聽起來,可能沒那麼順耳,“啥意思?就你會心疼娃?”

如果把對孩子的關心後置,把對婆婆的關愛前置,局面可能不同:

“媽,我給您貼個膏藥吧!再給您揉揉。您看啊,您這腰不好,每天抱著孩子下樓玩,一抱一個小時,咱家孩子被您帶得多結實啊!我真怕您吃不消。您看,明兒咱讓孩子坐推車,您推著能輕鬆一點!”

總之,首先要給老人足夠的尊重,感謝他們的付出,並理解他們愛孫輩心切的出發點,然後再心平氣和地與老人就有分歧的育兒方式進行討論,以求化解,切記不要簡單粗暴地對老人橫加指責,妄加評判,更不要爭吵不休,這樣對於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和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沒有好處。

說話和行為的藝術,歸根到底,是一種情商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