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炷香的時間」,「多久?」「就是一炷香!」

“他們在裡面有多長時間呢?”

“已經有一炷香的時間了?”

類似於這樣的對話,在影視劇裡可以說是多不勝數。同樣的,還有“半盞茶”。

因為在古時候,不像現在,有著手錶時鐘這些方便的計時工具,能夠隨時看時間,只能是使用日晷、銅壺滴漏等不方便移動的工具,來計算時間。

所以,當附近沒有這些計時工具的時候,就需要用別的方法來計算時間。

“給我一炷香的時間”,“多久?”“就是一炷香!”

“事情是死的,人是活的”,方法也總是有的,於是就有了用燃香計時的手段。因為香不受晝夜陰雨的影響,也方便於攜帶、容易獲得,所以流傳得很廣。

據說,“燃香計時”這個方法的起源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最早的記載見於唐朝,比如說在《狄仁傑斷案傳奇》中就記述了唐朝時宮廷中用來計時的香篆鍾——梅花形的黃銅盤,盤王者內梅花五瓣,各繚繞著一圈盤香,用以焚燻計時,稱為“五孕祥雲”。

唐朝以後,用來計時的燃香一般是以香料搗成末,調勻後灑在銅製印盤裡,一般成篆文心字形狀。

“給我一炷香的時間”,“多久?”“就是一炷香!”

白居易《酬夢得見戲長齋》詩寫到“香菸朝煙細,紗燈夕焰明”便有所描寫。

那麼,“一炷香”聽得多了,但到底是多長時間?這個不瞭解瞭解一下,就很難說得清了。

要清楚的是,為了達到目的,古人在製作這些香的時候,無論是香的大小、原料、長短等,都是有著固定的標準。

因此,每一炷香燒完的時間大致是一樣的。這個時間就是半個時辰,也就是現在的一個小時左右。

不過,香的燃燒畢竟還是會受到天氣乾燥程度、風的大小、香的乾燥程度等影響,所以時間計算上也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

“給我一炷香的時間”,“多久?”“就是一炷香!”

宋朝的時候,就出現了更為科學的“午夜香刻”,《宣州石刻記》記載:“穴壺為漏,浮木為箭,自有熊氏以來尚矣……熙寧癸丑,大旱夏秋無雨,井泉枯竭,民用艱飲。時待次梅溪始作百刻香印以準昏曉,又增置午夜香刻……”

以後總算可以知道,影視劇裡面的“一炷香”的時間,到底大概是多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