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明明知道进攻苏联,会陷入两线作战但是为什么还要打苏联?

第一军情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希特勒之所以要攻打苏联,主要有以下几个考虑:

一是觊觎苏联的国土空间和资源;

二是防备苏联可能的偷袭,先下手为强;

三是希特勒过于自信。

1938年8月23日,苏德两国订立《苏德互不侵犯协定》,标志着两国成为正式的盟国。此条约不仅避免了德国两线作战,同时也对双方在东欧地区划定了势力范围。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东部,夺取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波兰亡国。

随后,希特勒将目标瞄准了西欧的英法,和苏联保持了睦邻友好关系。

但是,苏德两国都清楚,《苏德互不侵犯协定》不过是一张纸,遵不遵守完全看双方的实力和意志,所以苏德必有一战。

而相对而言,静夜史认为希特勒更有攻打苏联的理由:

1、德国觊觎苏联国土和资源

德国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国家。德国崛起的过程中,希特勒提出,日耳曼人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民族,德国要用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放眼德国周边,只有苏联国土面积足够大,而斯拉夫人是希特勒眼中的劣等民族,应该予以消灭。所以在希特勒还未实施扩张行动时,德国就已经盯上了苏联。

1936年,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签订《反共产主义协定》,公然将共产主义作为法西斯的主要目标。希特勒之所以这么做,一是本来就有消灭苏联的目的,二来将矛头对准苏联可以麻痹英法等国家,这是后来英法绥靖政策愈演愈烈的根源。

而在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之后,苏德之间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蜜月期”。在此期间,苏德不仅默契地瓜分了波兰,而且苏联还为德国提供了海量的物资供应,特别是德国在进攻英法,横扫西欧的过程中,苏联成为支持德国扩张的“奶牛”。

直到1941年6月21日德国进攻苏联的前夜,苏联还在用火车向德国运送粮食!

另外,德国的闪电战用到的飞机坦克装甲车,都需要喝汽油,所以德国需要夺取大油田,来保证自己的军需供应。而在二战前,世界主要油田不是分布在今天的中东波斯湾,而是里海周边的苏联和伊朗高原。

伊朗很远,而苏联很近。

另外,苏联黑海沿岸的乌克兰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也是欧洲的著名粮仓,这对于德国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德国进攻苏联,夺取其广阔的国土以及丰富的资源,是必须要经过的步骤。

2、苏联咄咄逼人的姿态令希特勒不安

我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应到国家身上也同样适用。

苏联和德国能够走到一起,签下《苏德互不侵犯协定》,说明德国和苏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丘之貉。

希特勒在疯狂扩张,斯大林就在坐着看戏吗?

并不是。

1939年9月17日,在德国几乎要消灭波兰的时刻,苏联出兵抢占波兰东部,夺回了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波兰彻底亡国。

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是一战时期苏俄和德国媾和时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割让出去的,虽然一战后苏俄积极收复领土,但大部分地区还是被划出版图,成为波兰的领土。

而在一战之后,苏俄损失的土地远远不止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地区。

对于斯大林而言,收复西乌克兰和西白罗斯地区可以有效增加苏联纵深。但是,只夺取这里是不够的,斯大林想要的,是从北极到黑海沿岸的完整的防御线。

所以:

1939年11月,苏联进攻芬兰,发动苏芬战争,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夺取了芬兰卡累利阿地峡地区;

1940年3月,苏联红军开进波罗的海三国,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强行并入苏联;

1940年6月,苏联夺取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

苏联的扩张不仅直接让芬兰和罗马尼亚倒向德国,更让希特勒异常愤怒,因为当时的芬兰和罗马尼亚等东欧地区,是德国的势力范围,此举让希特勒愤怒而无可奈何。

希特勒感觉到,如果德国不尽快对苏联进攻,那么苏联迟早也会主动进攻德国。所以,先下手为强,主动进攻还能占据主动,而被动应战只能挨打!

事实上,苏联也制定了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只不过,因为大清洗导致的苏联军官断层,苏联全军作战思想落后,协调能力低下,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备战,这才给了希特勒先发制人的机会!

3、希特勒自信不会陷于两线作战

一战中德国的失败,很大程度在于德国的两线作战。但是,即使两线作战,德国也顽强坚持了4年。

希特勒作为德国的元首,很注意吸取一战的教训,所以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稳住苏联,然后主力进攻西欧。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标志着西欧大陆的战事基本结束。此时的西欧,只有英国还在苦苦支撑,希特勒希望和英国媾和,好抽出精力对付苏联。但是丘吉尔拒不接受,双方随即爆发了大规模空战。

从1940年7月10日开始,德国和英国空军在英吉利海峡上空进行了激烈的空战。但是由于英国空军实力强于德国,特别是英国雷达技术比德国先进,再加上很多西欧国家的飞行员加入对德作战中,使得德国始终不能彻底击败英国。

德国是传统的大陆强国,但是在海军和空军方面不如海洋强国英国,这使得德国在面对英吉利海峡时力不从心。

不过,虽然没有彻底击败英国,迫使丘吉尔投降,但是德国仍然征服了西欧大陆,英国在短期内无力发动对德国的进攻。况且隆美尔在西欧大陆修建了大西洋堡垒的工事,所以在西欧地区,英国潜在的威胁对德国而言微乎其微。

因此,德国闪击苏联时,和进攻西欧一样,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两线作战。可以说,希特勒为了避免德国重蹈一战覆辙已经做了很多。

另外,对苏联作战,希特勒也是信心满满的。根据希特勒的情报,苏联正规军只有180多个师,而征服西欧之后的德国也有如此庞大的军队规模,且德国的装备要比苏联强太多,这些让希特勒认为,德国有能力迅速消灭苏联主力迫使苏联投降。

所以,希特勒提出,三个月灭亡苏联!

不过,等到开战,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被激发出来,一下子多出了几乎一倍的军队数量,最终守住了莫斯科。随后美国加大对苏援助,使得德国不仅没有消灭苏联,反而最后被苏联反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这个问题根本就是伪命题,德国进攻苏联之前未必会料到自己会陷入两线作战,假如希特勒不率先向苏联,那么希特勒可能会苦等盟军诺曼底登陆后,苏联会从东线再次对德国发动进攻,依然是两线作战。

从根本上来说,早在希特勒写《我的奋斗》的时候就提出过向东扩张的构想,攻打苏联是迟早的事情,苏德必有一战也是两国心知肚明的事情。

希特勒攻打苏联并不愚蠢,只不过苏联比德国想象的要顽强

希特勒对战争的理解,是很透彻的,并不是现在一些历史马后炮所能理解的,在二战的时候,德国能够纵横捭阖,战略整个西欧大陆,靠的并不是全是武器装备的碾压,更多的是战略战术上的应用,可以说在整个西进中,希特勒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敦克尔顿放跑了三十万英法联军,其他地方还真就没有什么毛病。

尤其是在闪击波兰之前,德国还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免除了东面的后顾之忧后才开始行动,在一直向西的过程,德军是无人可挡。

在这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希特勒会突然进攻苏联,当英美把情报送达斯大林后,斯大林反而认为是英美等国想要将祸水东引,根本不相信,伟大的战略就是做别人所想不到,方能出奇制胜。

实际上直到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才算是开辟了欧洲的西线战场,而德国进入战略防御或者说德国在苏德战场的转折是在1942年6月到1943年2月,也就是说,德国是先在东线战场受挫,盟军才开始发动西线的作战。

也就是说在德国受挫之前,德国并没有陷入严格意义上的两线作战,如果德国要是挫败苏联,也就谈不上两线作战了。

希特勒更没有想到美国会这么快投入战斗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苏德战争爆发时,英国根本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的西线作战,所以,并不存在诺曼底登陆那样的场面,关键是希特勒也不会想到日本紧接着就发生发动偷袭珍珠港事件,迫使美国加入战争,英美苏中形成了反法西斯同盟战线。

即使这样如果日本能够牵制住美国,或许德国的战局也不会如此险恶,关键是日本就像一个捅马蜂窝的主,捅完之后就跑了,美国认为想要彻底结束战争,确立美国在战后的地位,必须先完成欧洲战场的战事,希特勒对日本人心里可能只有三个字。

美国投入战斗导致德国的战事急剧恶化,其实即使德国不对苏联发动战争,德国也未必能够打过美国,战争说到底打的还是钱,从工业实力和战略资源上来说,美国也要甩德国几条街。

只不过如果美国过早参与战争,苏联死的人数会少一点,美国死的会多一点,所以,苏联还是要打。

德国战略资源短缺,巅峰的时候不去赌一把,落寞的时候就更没有机会了

如果德国能够控制东欧和苏联在平原地区的战略资源,也许当德美开战后,德国有更多的精力去和美国拼。

在当时德国是巅峰状态,而苏联内部进行大清洗,装备差,指挥能力不足,战斗力很虚,这一点在苏德战争初期就可以看出来,德军势不可挡,苏军则节节败退,要不是苏联寒冷的天气遏制了德军的装甲兵团,那么苏军可能会付出更大的损失。

这个时候如果希特勒豪赌一把,如果赢了,那么德国必然是欧洲上的超级巨无霸,英美可能敢不敢再登陆诺曼底都是一回事了。

话有说回来了,即使德国不去打苏联,苏联很可能也会西进,要知道在苏联西线上正在排兵布阵,布置了大量的军队,可能是为了防止德国东进,也可能准备攻打德国,这种二选一的事情绝对要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说到底希特勒的失败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自己走了拿破仑的老路,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西伯利亚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并不是那么好征服的。


史论纵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德军并没有陷入两线作战。

当时,德军在西线已经打垮了法国,将英国赶到了岛上。

敦刻尔克,英军被打得屁滚尿流,扔下了英国盟友,这才撤退了几十万人。

此时南欧大陆,剩下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士这些国家基本都是亲德甚至就是帮助德国的。

至于希腊、南斯拉夫的战事,也用不了德军多少兵力,再向东的土耳其也是亲德的力量。

总体,西线已经没有敌人,希特勒这才敢于进攻苏联。

当时希特勒的目的是将苏军主力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线歼灭,占领苏联的欧洲部分,将红军赶到西伯利亚和远东,通过空军炸毁西伯利亚的苏联工业区,迫使苏联割地停战。

当时俄罗斯超过五分之四的人口和绝大部分经济区在欧洲部分。

真的退到西伯利亚和远东,红军也就死翘翘了,只能期望美军来打垮德军。

如果按照这个计划,德军确实可以速战速决,其实他们只用了4个月就打到了莫斯科,吃掉了400万苏军。

这其实要感谢芬兰人。苏军在芬兰拙劣的表现,让希特勒过于轻视他们,认为苏军不堪一击,实力不强。

希特勒没有想到苏联可怕的战争潜力。

战争爆发后,苏联共动员了3450万人。二战结束时,苏联红军总兵力达1280万人。

换句话说,希特勒杀掉1个苏军的时候,后方已经新编组出2个苏军。


萨沙


也许我们可以反向思考: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是否就不会陷入两线作战了呢?事实上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客观存在的历史现实是纳粹德国入侵了苏联,然而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随着纳粹德国的日益扩张实际上已然对苏联的国防安全在客观上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事实上苏联对纳粹德国可能的入侵行为并不是完全没任何防备的——苏联也曾制订过旨在对德国采取先发制人打击的大雷雨计划。换句话说即使德国不主动入侵苏联,苏联也不会坐视德国拿下整个西欧,因为在此之后德国将极有可能将侵略矛头指向苏联。

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其实只有英国一个敌人——这时美国尚未参战,而法国及西欧各国早已被纳粹德国占领。显然如果德国将英国拿下,那么将腾出手来毫无后顾之忧地入侵苏联。问题是这点不仅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看到了,苏联决策层同样看到了,那么苏联决策层会坐视这种现象的出现吗?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德国决策层同样看到了这点,于是企图通过一场迅速的闪电战打消英国最后的希望,因为在德国看来苏联将极有可能被英国拉拢成为自己的又一个战略对手。

事实上不只是苏联,在德国眼中美国同样是潜在的战略对手。而英国尽管正在走下坡路,可毕竟大英帝国的彻底解体得等到二战之后,相比资源匮乏的德国而言:英国所能动用的战争资源丰富得多。在这样的局面下德国也会认为:自己有必要拿下拥有充足资源储备的苏联否则一旦苏、美、英等国联起手来自己在战争潜力上的劣势将进一步拉大。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携带意大利及其匈牙利等四个仆从国实施“巴巴罗萨”的计划。德国出动190个师550万人、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190艘战舰,分别从北、中、南三个方向对苏联发起雷霆般的打击。起初苏联被打的晕头转向,但很快通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扭转了被动局面,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于是,至今有很多人会问,如果德国不对苏联发起进攻,世界格局就会改变,西欧就会被统一。事实上,德国发动对苏联的进攻有着充足的理由。首先,德国和苏联的政治意识形态不一样,苏联的体制在德国眼里就是异类,不符合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法则。其次,苏联在当时已经初步完成了工农业的近代化进程,具备了和西欧美国一争高下的资本。如果现在不拿下苏联,日后就更没有机会了。

最终的是,当时的苏联由于大清洗运动,很多优秀指战员死于这场运动,苏联内部的混乱让德国看到了进攻的时机。而且,苏联准备不足,苏联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军事进攻让德国发现苏军的孱弱。更何况,苏德当时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让斯大林相信德国不会贸然进攻。值得一提的是,苏联也有进攻德国的计划,只是时机还不成熟。苏德争霸其实在所难免,所以希特勒抢先下手。(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1941年6月22日,德国不宣而战,突然向苏联发起全面进攻,由此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苏德战争。

德国明知会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为什么还要进攻苏联呢?其实对于德国而言,尽管处于节节胜利当中,但是德国能够选择的余地并不多,夸张一点说,德国进攻苏联也是被逼无奈。


德国在西欧战场取得全胜,除了中立的瑞士,友好的西班牙,维希法国等,几乎全部领土被纳入德国版图。

此时德国面临两方面问题。

英国

持续数个月的海狮行动已经表明,武力进攻英国本土不可取,德国将会付出巨大代价,即使能够取得胜利,实力上的损失也让德国不可能进行下一步计划。


通过英国的强硬姿态可以看出,英国是不会投降的,会坚持到底,所以德国如果不能占领英国,那就趁着英国被打残,无力干预欧洲之际,迅速开始下一计划,然后再解决英国。

苏联

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会遵守吗,德国一直心存疑虑,德国在西欧攻城掠地,苏联也没闲着,德国进攻波兰时苏联从波兰背后捅了一刀,德国进攻法国等国,苏联在吞并波罗的海国家,总之,苏联的扩张行动一直在进行,而德国的物资,尤其是矿产资源严重不足,需要从苏联进口。


如果苏联首先向德国开战,德国只能束手待毙,德国只能孤注一掷。

德国进攻苏联所选择的时机没问题,此时英国无力干涉欧洲,苏联也没有做好全面的战争准备,巴尔干半岛落入德军之手,时间上处于六月,温暖的夏季避免了寒冬对德军的影响。

德国唯一的错误就是选错了敌人。


视野新观


德国明知道进入苏联会陷入两线作战,但是为什么还要打苏联?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还是要问德国为什么要发动战争,知道了德国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为什么德国要两线作战了。


希特勒要什么?

二战以后希特勒早已被塑造成了一个战争疯子,似乎他天生就想打仗,就想杀人。其实希特勒虽然很多做法确实是反人类的,但他发动战争却也并非完全心血来潮,没有任何从理性出发的目的的。

一战之前的德意志帝国,和英法比规模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而且一战之后被完全瓦解

其实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发动所有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要给本国争取发展空间,这里不单是指现在大家早已非常熟悉的“日耳曼民族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指对各种资源,特别是各种能源的支配权。因为在一战中,德国的失败其实就源于资源的枯竭。德国因为实现统一非常晚,所以并没有像英法两国那样在海外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地,所以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之后,德国的能源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而这种劣势在一战末期体现的一览无余,在自己的能源进口被协约国切断之后,德国失败的命运就无法避免了。

希特勒虽然疯狂,但却不是没有理智的

而在二战时期,德国仍然面临这种困境。所以德国在二战初期曾希望通过闪击战迅速击败英法,打开从欧洲出海面临的障碍,从海路掌握能源获取的主动权。但通过不列巅战役,英国空军阻止了德国迅速征服英国的企图,也使得德国通过击败英国,完全掌控欧洲制海权的目标落空。这使得德国在二战开始后不久就再次面临了和一战末期一样的困境,即能源从哪里来?

德国的破釜沉舟

而德国在能源上的困境在石油方面体现的就更为明显了。在二战爆发之前的1939年,德国全年石油进口量高达517万吨。但在二战爆发,英国切断德国的海上石油供应线路之后,德国就只能从欧洲的罗马尼亚等国进口石油。在1941年,德国石油进口量已经降到237万吨,其中的209万吨都是从罗马尼亚进口的。但这个数量却远远无法满足德国在战时的石油需要。同时在德国占领了欧洲大片领土之后,光维持这些土地民用目的的石油消耗都已经捉襟见肘了。

德国二战时看似占了不少地方,但其实始终没摆脱被困在欧洲大陆的局面

此时的欧洲,苏联却是第一产油大国,但苏联虽然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却只是同意向德国少量提供石油,其实等于也在对德国实行石油禁运。所以德国如果不向东进攻苏联,早晚也会和一战时期一样,最终因为能源的枯竭而被困死,或者说消耗死。

世界石油储备图,用这张图去看20世纪的世界历史会看明白很多东西

希特勒看到了德国这个无法逃避的命运,所以索性鱼死网破,倾全力去进攻苏联,试图从苏联手中抢到高加索地区的油田,从而彻底改变德国能源完全依赖国外的困境。所以这时其实对德国来说,进攻苏联也基本上是唯一的求生之道了。而虽然希特勒知道进攻苏联会导致两面作战,但本着两害相权取其轻态度,不进攻就完全是等死,进攻了可能还有一线生机,所以干脆豁出去拼一把。


虽然最后希特勒是拼输了,但站在德国当时的角度,他冒着两面作战的风险去进攻苏联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选择了。而几乎在同一时期,日本也在太平洋去进攻美国,其实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石油困境,相关内容可以查阅桃花石杂谈其它回答。


桃花石杂谈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喜欢的可以关注哦!

今天就德国进攻苏联的问题上,简单发表自己的见解,欢迎批评指正。

首先,希特勒放眼世界,苏联是唯一可以下手的目标。当时的欧洲大陆已经被希特勒踩在脚下,大英国帝国萎缩在大不列颠岛上瑟瑟发抖,庞大的英国海军保卫本土尚且不足,根本无力进攻欧洲大陆;遥远美洲大陆上的美利坚自顾自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根本无意干涉欧洲大陆上的战事;此时的苏联刚刚经过大清洗,无论是军事指挥系统还是内政系统都无比的混乱,大量有实战经验的军官和士兵被处决,入侵芬兰这样的小国都折戟百万。相对弱小的德国海军无法取得海面上的优势,只能放几艘潜艇打打英国的后勤补给线,强大的德国陆空军只能放到东欧大平原试图吃掉美味多汁的苏联。

其次,日耳曼民族对斯拉夫民族长久的恩怨,促使德国攻打苏联。以日耳曼人为主体建立起来的西欧各国对斯拉夫民族固有的成见和仇恨,使希特勒能够拉起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甚至很多被德国入侵和吞并的国家,都有大量的国民参加到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中。可以说德国对苏联的入侵是顺应西欧大多数国家民心的,如果最终希特勒取得了对苏战争的胜利,那么其获得声望足够把整个欧洲合并成一个国家。

第三,如果对苏联放任不管,将使德国腹背受敌。在德国巴巴罗萨行动发动之际,苏联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对德军事准备。放着一个朝气蓬勃的,无论在人口、领土面积、矿产资源和工业规模都远超自己的国家在身边不管,是任何一个有脑子的国家领导人所不能作岀的决定。如果费尽全力去捉一只钻进洞里的胆战心惊的小狐狸,而忘却了身后膘肥体壮的北极熊,付出的代价将是惨重的。

第五,资本主义国家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深刻恐惧,促使德国下定决心入侵苏联。德国与英法的战争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世界主导权的争夺,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使欧洲各国对苏联怀有深刻的恐惧,尤其是苏联在沙俄留下的烂摊子上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了对欧洲列强国力的超越,更加深了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的恐惧。自认为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领导者的希特勒,责无旁贷的将苏联列为最紧要的敌人,积极动员手中所有的力量,力图一战而胜。

第六,石油资源的匮乏,迫使希特勒铤而走险。

德国是一个贫油国家,而由于英国海上的封锁和层层阻击,使德国有限的石油捉襟见肘。眼看中东丰富石油资源而不可得,只好把目光放到苏联的外高加索产油区,只要获得足够的石油,破解困扰德国海空军力量最后一道枷锁,依靠德国的工业能力就能迫使英国投降并与美溝和,从而成为世界霸主。

最后,入侵苏联的根源是欧洲的宿命。欧洲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罗马之后。西罗马的继承者查理大帝建立了法兰克王国,但他的三个儿子(有说是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签订的《凡尔登条约》分别建立三个国家,也就是德法意三国的前身(英国是法国贵族自行开拓的领土,只不过后来独立了)。东罗马也就是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消灭后,一位公主远嫁莫斯科公国,也就是说后来苏联的前身沙俄帝国继承了东罗马的衣钵。历代的欧洲豪强只要实力达到冠绝欧洲,都会走上武力统一欧洲的路线,在希特勒之前拿破仑是最接近实现这个目标的人,可惜兵败莫斯科城下。因为欧洲人心中的欧洲是罗马帝国时的欧洲,只有将分裂岀去的东罗马传承重新收回来,才算是完整的欧洲。


汪淳浩瀚


你要是希特勒,你也会选择进攻苏联的,希特勒失误就在于低估了苏联的韧性和道路条件差,导致闪电战打成了消耗战。

德国当时在欧洲大陆,没有威胁,唯一威胁就是英国。但德国海军能力决定了德国无法灭亡英国,所以西边突破不了。而英国也不敢登录欧洲攻击德国,英国能自保就不错了,如果英国敢登录欧洲大陆,希特勒肯定不会再给英国第二次敦刻尔克大撤退。

所以,唯一能突破的就是苏联,而且苏联有德国急需的钢铁、石油和乌克兰大粮仓啊。德国为偷袭苏联做了大量准备,比如一直把公路修到苏联边境,苏联非常知道德国会进攻自己,但就是不知道进攻时间,当时苏联收集到的情报非常混乱。

而且苏联刚经过大清洗,大量军官被清洗,所以德国判断是可以短期消灭苏联的,也就不会陷入两线作战,当然也就没有去想苏联的严寒。

苏联抵抗太顽强,而且苏联道路比较差,而闪电战需要大量机械化武器运输,于是德国进入苏联后陷入人扛马驮的困境,闪电战失效,变成了消耗战,这样一直消耗到冬天,于是德国失败了。

德国在苏联失败后,英美为了让苏联多死人,就是不登陆进攻德国,当时斯大林都急了,后来英美登陆诺曼底开辟第二战场,德国才又陷入两线作战。


解忧时间


先说答案

在当时的德国统治者看来,英法不堪一击,而苏芬战争中苏军拙劣的表现,让德国统治者认为,苏联同样不堪一击,这就是德国决定开辟东线战场进攻苏联的原因。

(苏芬战争中芬兰缴获的战利品——苏军坦克和汽车)

时代背景

一战战败,德国欠下了巨额的战争赔款债,魏玛共和国政府偿还战争债务的方法是:印钞票来还钱。

这种毫无道理的行为导致了马克的信用崩溃,国民经济全面陷入瘫痪,恶性通胀毁灭了一切正常经济活动。

掌握了德国货币发行权的犹太人,在这次经济灾难中,发了大财。

发了财的犹太人,用很低廉的价格,恶意收购了大量的德国企业,把投机生意,从金融资产延伸到实业界。

而另一边,因为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共产主义运动在德国开展的如火如荼,在一个群体性绝望的社会中,它很受欢迎。

对德国的大资本家们来说,犹太人和共产主义分子,都是会要他们命的敌人,前者的手段是恶意收购和投机,后者是得势后没收他们的资产。

他们选择了声势渐起的小胡子作为自己的代言人,小胡子的三大目的:战胜一战对手英法俄,抵御犹太人的经济进攻,防止共产主义在德国的蔓延。

小胡子上台后,首先任用了一大批经济和金融领域里的高手,其中最卓越的就是经济部长沙赫特。

他们先是废除了信用已经破产的旧马克,又以土地作为储备,发行了新马克,重建了德国的信用体系,成功狙击了犹太人的投机活动。

为了让犹太人永不停息的投机活动彻底终结,小胡子选择了一劳永逸的消灭犹太人的行动。

挫败了犹太人的投机活动,小胡子开始着手对付他的第二个敌人,共产主义分子。

利用国会纵火案,德共的力量被击溃,一蹶不振。

而面对对德共存有好感的民众,小胡子竞选的时候,承诺他们五年内每家人餐桌上都会有牛奶和面包,还承诺要洗刷德国在一战中的屈辱。

小胡子新政策的经济效率,十分的惊人,只用了三年,就兑现了对选民的承诺,牛奶和面包都有了,五年之后,德国经济就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

小胡子看到崩溃的英法经济,认为英法显然都是废物,所以他断定,即便他公然傲慢的撕毁凡尔赛条约,英法也不敢吭声。

果然,他判断的没错,英法的确没敢吱声,二战爆发,战争打响后,英法联军,不到6个星期就被德军击败,小胡子觉得西线的英法被收拾妥了,他的视线转向了东线。

小胡子在判断,苏联是不是一个和英法一样的废物。

而恰巧这节骨眼上,苏联和芬兰打了一仗,苏联红军在芬兰的表现,让小胡子判断苏联也不过和英法一样。

作出这个战略判断之后,闪电侠小胡子便在东线发动闪电战,打响了战争。

如果不是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的废物级表现,小胡子不会那么早就进攻苏联。

可惜,钢铁侠斯大林(斯大林是钢铁的意思,而且他的人生确实很钢铁)虽然在战争开始被闪电侠揍的鼻青脸肿,但俄罗斯的严寒升级了他的钢铁装甲,于是,他反杀了闪电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