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雷锋│深深的雷锋情结(下)

深深的雷锋情结(下)

作者 周成璞

两次促成捐赠“雷锋”珍品

追忆雷锋│深深的雷锋情结(下)

2016年2月28日,我们和雷锋生前战友王泽昌、张国安、刘新福在鲅鱼圈参加《雷锋在营口》快闪视频活动。这时,营口雷锋文化展览馆段速敏馆长看到我的收藏册中有雷锋生前工友易秀珍后对我说:“您帮忙联系一下易秀珍,请她为营口雷锋馆捐赠点东西吧!”我们说:“先联系看看吧”。半个月间,我们无数次给易秀珍阿姨打电话,再三劝说,通话中易阿姨和我们夫妻都感动得落泪了,她终于答应将自己珍藏了50多年,替雷锋寄存、想留个念想儿的两本书捐出来。3月18日,我们夫妻引领营口市委宣传部和市史志办的领导,到鞍山市易秀珍家中接受了捐赠。营口电视台新闻、滨城报道等均作了报道。

追忆雷锋│深深的雷锋情结(下)

周成璞(右二)、赵坤范(右一)夫妇到营口市养老服务中心看望曲秀媛老师(左二)。

2016年12月9日,我们夫妻到抚顺拜访了第六代煤雕传人杨擎宇。杨擎宇特意开车到车站接我们。路上,杨擎宇高兴地告诉我们:“就冲你们二老这么钟爱雷锋,我捐赠一尊雷锋雕像给你们!”在谈话中,当他得知营口筹建雷锋文化展览馆时又说:“为祝贺营口雷锋文化展览馆开馆,我再捐赠一尊雕像!”临别,我们被杨擎宇深深的雷锋精神所感动。

2017年2月28日,在我们的协调下,我们与杨擎宇等共同参加了在营口军分区召开的各届捐赠大会。我的二女儿周莉因驾车护送雷锋雕像到现场,有幸见证了杨擎宇先生捐赠雷锋雕像的全过程。营口市电视台新闻、滨城报道的记者对捐赠会实况作了报道。

寻找营口学雷锋活动见证人

追忆雷锋│深深的雷锋情结(下)

一天,我翻看《雷锋在营口的故事》中的“营口雷锋烈士生前事迹展览室”全体工作人员(共30人)于1963年4月16日拍摄的照片时,对妻子说:“找照片中的人,我们收藏他们的签名好吗?”妻子说:“我看行!”

第二天起,我就开着电动三轮车带着妻子,穿行在营口的各公园和大街小巷,专找老年人聚堆的地方拿着放大的照片打听。当有人说照片中的一个人像原九中校长姜崇富时,我们找到他家,但结果是否定的。又有人说照片中的一位女同志像造纸厂学校的宋老师,结果又不是。还有人说照片中的一个人像市委讲师团的万宝生,结果很遗憾,人已离世。后来我们又到市史志办、市艺术馆,市、区档案馆,站前、西市文化馆各处查找,都是无功而返。

一天,我在家用放大镜仔细察看,突然感觉照片中的一个人好像是我中学同学的父亲。经同学确认真是他的父亲——第一工人文化宫原主任刘潮。

追忆雷锋│深深的雷锋情结(下)

周成璞、赵坤范夫妇到湖南望城采访雷锋生前工友时,在雷锋故居前合影留念。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一片苦心没辜负”。当我们在康复医养中心见到当年“雷锋烈士生前事迹展览室”的组织者刘潮老先生时激动不已。我们的执着精神真是感动了上苍。在刘潮的帮助下,我们又找到了孙洪有、古广有……

后来,我们又拿着集体照请现第一工人文化宫办公室主任尹东海,帮助查退休人员中有无叫宋桂兰的,尹主任查到有这个名字,但座机电话拨不通,退休20多年没有联系,不知住处。我们只好去市社保查,社保退管科宋科长听说我们是为挖掘营口雷锋文化资源,查找宋桂兰信息的,特别支持,破例查到宋桂兰的住址给我们。我们按照住址一路找到宋桂兰家,这是继刘潮、孙洪有、古广有后我们找到的第四位当年在“雷锋烈士生前事迹展览室”工作的人员。

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终于让照片上的人和真人对上了号,并倾听他们叙述当年组织雷锋烈士事迹展览的经过。其间,我们介绍并引领20集文献纪录片《雷锋在营口》的编导魏振民和市雷锋文化展览馆段速敏馆长先后采访了刘潮、孙洪有、古广有。采访结束时,魏振民送给我们一个信封,上面写道:“感谢您们夫妻对我们《雷锋在营口》纪录片拍摄的大力支持!”当天,他在微信群、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消息:“在营口著名雷锋专题收藏者周成璞、赵坤范的引领下,采访了90高龄的刘老……”

在我们找到刘潮的100多天后,他病故了。刘潮老先生好像冥冥之中就在等待我们去寻找、采访,并且为营口完成这一重要使命后,才放心离去。

后来,在我们夫妻的介绍、引领下,魏振民编导、段速敏馆长先后采访了雷锋生前战友孙玉坤、林永才、史天法、罗士茂、徐世绳和刘新福以及1960年见证雷锋到营口火车站做好事的铁路工人栾守勤。

2017年春节刚过,段速敏馆长请我们帮助曲秀媛老师查找1960年教过的营口市建设小学原三年三班学生。第二天,我的妻子去市养老中心找到曲秀媛老师借来两张当年的照片。我接过来一看,恰巧是我的班主任曲老师。第三天,我们去看望曲老师,遇到史志办韩晓东主任带领记者采访曲老师,记者也采访了我,并拍了照片。之后,曲老师一再嘱咐我一定要帮她找到原三年三班学生。

2017年2月26日,我经过多方寻找和联系,失联56年的原三年三班12名同学和曲秀媛、崔成庄老师,在养老中心餐厅欢聚一堂。叙旧中,师生们的话题自然是回忆当年雷锋作校外辅导员时与我们发生的感人故事。中队长陆玉文说:“大家还记得不?当年是我给校外辅导员雷锋戴的红领巾。”同学王家义说:“是我和曲老师把雷锋请来班级的。后来又和大队辅导员王淑清老师去部队请雷锋给全校师生作报告的。”崔成庄老师说:“全校听雷锋报告那天,王树理校长让我检查各班的小喇叭有没有毛病,以保证全校师生正常听报告。”中队长陆玉文说:“我还记得报告会后,曲老师给我们留了作文题:《我和雷锋比童年》。之后,老师让我在课堂上读我的作文,我大声朗读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王家义接着说:“我记得我们班在人民公园烈士碑前开中队会,来了三名解放军,其中一个就是雷锋。那天,咱班有五名同学入队。”任桂兰同学说:“我和张素娟同学就是那次宣誓入队的,雷锋叔叔还亲眼看到我戴上红领巾的幸福时刻了。”陆玉文说:“我记得入队仪式是我主持的,祭扫仪式是门恩德主持的”。我说:“中队会那天,我从学校一路打着队旗到烈士碑前,记得曲老师还教我打旗的姿势。”然后,我和曲老师在现场分别学了一遍当年的打旗动作,引得师生一片欢笑……

曲秀媛老师说:“我让雷锋领誓,还讲了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最后,由我起头大家合唱了《中国少先队队歌》。”陆玉文说:“我提议,今天让曲老师起头,我们再唱一次《队歌》好吗?”话声刚落,曲老师就大声领唱,与同学们齐唱《队歌》……。”80岁的两名老师,70岁左右的12名学生,放声歌唱,仿佛时空又回到了56年前那个幸福的时刻……

2017年3月14日,在我们的帮助引领下,魏振民编导、段速敏馆长在曲秀媛老师的住处完成了采访雷锋辅导过的学生的任务。

寻找扮演“雷锋”的人

1963年,我和妻子在营口看过话剧《雷锋》后,突发奇想,决定寻找剧中导演和演员。一天,在中天养老院疗养的80岁高龄的三弦艺人陈国权告诉我们:“你们找古广有问问,他可能知道。”我们找到古广有,他说:“交通队肖世忠有个弟弟演过雷锋。几经周折,我们联系到肖世忠在沈阳的弟弟肖世庆,他说:“我扮演过小歌剧《雷锋》中的童年雷锋,营口歌舞团的马步秋演过话剧《雷锋》。”不久,我们在采访宋桂兰时提到想找马步秋,她的丈夫张德举说:“我知道马步秋,我们当年在一起演过剧。”当我们马不停蹄地找到马步秋时,他被我们的执着所感动:“你们一路找来,很不容易,我找机会组织剧组演员一起聚聚,这样采访快捷。”2017年6月6日,我们见到了当年演话剧《雷锋》的13名演员。之后,我们为段速敏、魏振民介绍、引见,帮助他们完成了采访任务。魏振民在楞严寺拍摄外景时说:“你们夫妻跟雷锋有缘,‘雷锋’总围着你们转,你们提供了很多上世纪60年代的信息,我太感谢你们啦!”说罢,以拥抱的方式表达了谢意。段速敏馆长也说:“感谢你们对市雷锋文化馆和纪录片《雷锋在营口》所作的贡献,等雷锋文化馆开馆时,给你们夫妻颁发‘特殊贡献奖’。”

继续走挖掘和收藏“雷锋”的路

营口是雷锋的第二故乡,有着丰富的雷锋文化资源。这些年我们仅挖掘找到20世纪60年代“营口雷锋烈士生前事迹展览室”的组织者、工作者;雷锋在营口火车站做好事的见证人;雷锋任校外辅导员所在学校的原校长、老师和学生;在歌剧和话剧中扮演过雷锋的导演和演员等。还有很多与雷锋有关的人和事等待我们营口人去挖掘、去寻找。《寻找雷锋足迹》邮集,记录了我和妻子十余载挖掘与收藏“雷锋”的心路历程,浓缩了全国的“雷锋种子”和“学雷锋精英”,承载了我们的辛苦与甘甜,倾注了我们对雷锋的热爱与崇敬。一个雷锋在营口辅导过的学生,一对老党员、两个雷锋迷,不图名、不图利,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朴素情怀,为佐证“营口是雷锋第二故乡”,为营口增加一个雷锋元素符号,为让一个流动的雷锋精神的“展览室”能够永远发挥“弘扬雷锋精神,传承雷锋文化”的作用,我们会永远无怨无悔地前行……

本文选自《营口春秋》2018年第2期

追忆雷锋│深深的雷锋情结(下)

如果您对营口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或是手中有相关资料,欢迎您投稿到营口市史志办编辑的《营口春秋》期刊,与我们共同讲述营口的历史故事! 

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