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超越高通卻被國外排斥,三度闖關讓世界「巨頭」妥協,他讓中國通信成國際標準

當我們展望著5G時代的到來,享受著4G帶來的便利通信,難以想象那些曾全力開闢的中國移動通信之路的艱辛。本期推送,小編就帶你走進“3G之父”李世鶴的世界,看他經歷的跌宕起伏又具有重大意義的3G之路。

技術超越高通卻被國外排斥,三度闖關讓世界“巨頭”妥協,他讓中國通信成國際標準

夢起:立志改變中國通信事業落後面貌

李世鶴1963年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後他便開始了在通信領域的征程。

1978年,他到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大學留學。“我是‘文革’後出國的第一批留學生,那時候國內國外完全是兩個世界,差距大到無法想象。”就在李世鶴潛心苦讀時,他通過國際會議等活動,深感通信事業對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的重要性,而中國的通信事業比起國外落後三四十年。李世鶴暗下決心,回國後要改變中國通信事業落後面貌。

“21世紀是無線通信的世紀”,當這個觀點在1980年代提出時,業界幾乎無人相信。但李世鶴敏銳地意識到,移動通信是中國通信事業發展的“突破口”。如果說,有線通信的賽道上,歐美國家早已跑出萬米之遙,那麼,移動通信的征程中,中國還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1982年,獲得博士學位的李世鶴回到國內,雄心勃勃地要在通信領域做一番事業。

曙光:探討四天,TD-SCDMA橫空出世

“第三代面對的最大問題是無線電頻譜不夠用,需要提高效率。”面對這樣的核心需求,美國高通公司做出了關於新制式CDMA(碼分多址)。李世鶴看到了高通公司的“作品”,心裡湧動出超越它的激情和自信。

技術超越高通卻被國外排斥,三度闖關讓世界“巨頭”妥協,他讓中國通信成國際標準

“SCDMA是我和徐廣涵、陳衛討論了三天的產物。”李世鶴頗為風趣地說。相對高通的“作品”,SCDMA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他解釋說:“CDMA沒有多個碼道,是一個自干擾系統。怎麼把干擾降得更低、信號更好呢?我想到了天線。”李世鶴結合自己在南京大學物理系讀研時做天線研究的基礎,他利用智能天線,讓SCDMA更加完美。

1995年,時任郵電部科技司司長的周寰與李世鶴三人見面。他們在德克薩斯大學一間教室裡熱情洋溢地討論了四天,TD-SCDMA形成雛形。作為上級領導的周寰拍板了:“幹!”

挫折:TD三度闖關,最後成為我國通信標準

TD的研發在周寰拍板後不久進入快車道。郵電部電信科學研究院與Cwill公司成立合資企業,李世鶴任董事長,陳衛任總經理。很快,一個非技術性挫折的大浪打來,幾乎讓人猝不及防。陳衛和徐廣涵認為要實現TD的完全商業化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務,心生懷疑的左膀右臂最終離開公司。

接著是1998年的“郵電部香山會議”。郵電部、科技部聯合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會議,國內各大學、研究單位、企業及國外企業參加,討論我國對3G標準的態度。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TD並沒有受到青睞。會議持續了兩天,對於“要不要向ITU提出‘中國方案’”懸而未決。最後當時的郵電部科技委主任宋直元下了結論:總有第一次,總得試一試!中國人終於勇敢地踏入了世界移動通信的“遊戲圈”,參與最激烈的競爭。

第三道關是國際競爭。英國、巴西、韓國、芬蘭、土耳其、美國……一次次國際會議上的唇槍舌劍,TD和李世鶴都經歷了重重考驗。特別是1988年國際電聯在英國的會議中,TD險些出局。當時國際電聯內代表美國利益的CDMA2000和代表歐洲利益的WCDMA正鬥得激烈,對來自中國的TD也是排斥有加。中國信息產業部力挺TD。在巨大的中國市場誘惑下,各大“巨頭”妥協,TD驚險過關。

圓夢:希望更多人為國家通信事業做貢獻

“山重水複”中終於迎來了“柳暗花明”,2004年,中國總理出訪荷蘭,在當地接聽了來自中國TD網絡的國際長途電話——這對TD無疑是一次極佳的宣傳。2008年12月,國家發放許可,由中國移動運行TD-SCDMA網絡。

技術超越高通卻被國外排斥,三度闖關讓世界“巨頭”妥協,他讓中國通信成國際標準

“到2013年初,TD用戶超過1億。”李世鶴說,“我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在李世鶴看來: “這是我國第一次完成國際標準並實現規模應用,這說明我們並不比任何一個國家差。5G時代還需要技術突破,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夠在移動通信領域做出傑出貢獻!”

延伸閱讀:

李世鶴校友,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1963畢業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電子科技大學前身),1966年研究生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1982年獲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博士學位。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因在移動通信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被稱為“影響人類通信生活的十個人”之一、TD之父、中國3G之父。

關注“成電招生”頭條號,獲取關於985、211、“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電子科技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