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爲什麼放棄了元朝的大片土地?

小右PAI


先確定一下方針,明朝不是在元朝滅亡後才建立起來的,恰恰明朝將元朝滅亡,從大元打成了北元。從實際情況來看,明朝並沒有放棄元朝的大片土地,能佔的基本佔了,剩下的要麼是佔不了的,要麼是明朝不感興趣的。

元朝脫胎自蒙古帝國,但自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奪位成功後,蒙古帝國已經徹底分裂了,四大汗國雖然名義上承認忽必烈為宗主,實際上是自治獨立的,甚至各大汗國之間以及跟元朝之間,是會爆發戰爭的,與兩個國家無異。

並且元朝入主中原,其都城在大都(今北京),雖然蒙古人跟漢人相處地並不融洽,但無疑,元朝的政權中心在今天的中國和蒙古,歐洲太遠,很難說元朝有什麼有效的關係,而西伯利亞的大片寒原,蒙古人也瞧不上。

元朝的主要疆域,換算到朱元璋時期,就是明朝加北元,明朝何嘗不想繼承元朝的全部疆域,但北元還在那堵著,即便經過朱元璋和朱棣的苦心經營,將北元廢成了韃靼、瓦剌等部,明朝也沒能佔住蒙古高原。

一方面是自然環境的限制,草原並不適合農耕,明朝對吞併草原沒有迫切慾望;二是草原民族不可能就地爆炸,由於不能將他們轉化為農耕民族,佔住草原也要忍受他們的騷擾,所以明朝中後期乾脆不往草原進了,還往後退。

明朝的確比元朝要小得多,但其對內部的掌控能力要強得多,元朝內部的管理非常簡單粗暴,能收稅就行,而且中央很不穩定,權臣迭出,反觀明朝,有手握重兵的權臣嗎?君主專制層次遠勝元朝。

就對地區的掌控而言,西藏、東北這些區域元明的掌控力差不多,而在西南雲貴地區,元朝的經營要比明朝弱得多,貴州成為省級行政規劃就是明朝所為,並且明朝已經逐漸開始改土歸流,以圖削弱土司的影響力,清朝繼承了這一措施。


平沙趣說歷史



明朝不是放棄了元朝的大片土地,而是沒有恢復了元朝的巔峰疆域。

任何王朝更迭都是一次疆域的交替,乾的好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像元朝那樣打下歷代王朝疆域之最。乾的一般了,也是恢復了舊漢故地。乾的差了,就像唐朝的下一個朝代宋朝一般大幅度縮水了。

毫無疑問明朝只能說一般了,並沒有恢復元朝疆域,只是恢復了舊漢故土,所以只能說一般般了。當然明朝恢復舊漢故土的基礎上也做的很不錯了,但沒辦法誰叫明朝之前是疆域最大的元朝呢。

這其中的原因其實是比較複雜矛盾的。

下面宋安之來大概說說。

首先最簡單的原因在於明朝雖然打破了北伐不可能統一中國的魔咒,實現了第一次北伐成功。但元朝並沒有被消滅,元順帝逃到漠北老家繼續抵抗明朝,是為北元政權。

北元政權強盛之時可是擁兵幾十萬之多的,對於中原虎視眈眈,一直想南下恢復統治。為此明太祖朱元璋進行了八次北伐才使北元政權土崩瓦解,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部落狀態,巨大的威脅減小很多。

而有明一代與北元及其之後的蒙古部族延綿不絕的戰爭,是明朝沒有恢復元朝疆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只是沒有恢復,不代表是放棄了。畢竟明朝繼承的是元朝正統性,而不是疆域,明朝的疆域是明朝自己一步步打下的。

其實深層次原因就複雜了,明朝疆域沒有恢復到元朝疆域那麼大,其實也有農耕文明的侷限性,畢竟古代封建王朝的主要經濟在於農業,而肥沃的土地對於統治者的誘惑無疑是巨大的,相反,沒有耕種價值的土地,統治者並沒有興趣的。

所以明朝經過開國初期的銳氣以後,疆域是再也沒恢復到元朝時代了。

當然這一點明朝一樣,元朝也不例外。只不過元朝脫胎於瘋狂擴張的蒙元帝國,有很大的優勢和可以吃老本,所以疆域很大。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漢唐兩個強大帝國苦心經營西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陸上絲綢之路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

而到了明朝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西域的誘惑也就沒有那麼大了,所以也就是勉強收復了西域東部。

所以北邊的擴張受限於北元以後,明朝在西北也選擇了放棄擴張和恢復,也就是東北方向恢復元朝的疆域幹得還不錯。

當然細說起來,原因也是複雜化五花八門的。所以就先大概以這兩個主要原因來說說。


宋安之


這句話問的,如果朱元璋聽到真的要氣死。首先,領土主權觀念是近代從西方傳過來的,那時正遇到了清朝晚期,所以從清朝至民國再到今天才有領土繼承這一說。中國古代二十餘個朝代,哪個朝代的領土是繼承前朝的呢?都是靠自己雙手打下來的。

而且針對元明兩朝,朱元璋反覆強調他的江山不是從元朝手中搶來的,而是從群雄混戰中打下來的:“取天下於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所以在朱元璋的敘事結構中,明朝取得了元朝曾經的天命,但在領土上卻與元朝無關。

再者說,作為一個開國君主來說,朱元璋是最不喜歡開疆拓土的皇帝了。他將周邊十五個小國立為“不徵之國”寫到了《皇明祖訓》中,不讓後輩去打,但是這些不徵之國裡卻不包括西北的元朝殘餘勢力。朱元璋自己領導過八次北伐,永樂年間,朱棣也領導過北伐,最後一路打到擒狐山,並巨石上刻下“翰海為鐔,天山為鍔”八個大字。你要說明朝對西北沒有佔有慾,那也是說不過去的。只是有明一朝,蒙古勢力一直很強大,明朝皇帝都曾經被擄過,所以這也談不上放棄,肥肉不好吃啊!

別問我郭德綱在幹什麼!


隱語


元朝和蒙古帝國是兩回事。雖然元朝名義上仍然是蒙古帝國的宗主,是各個汗國的宗主,但從成吉思汗死後,蒙古帝國實際上就已經分裂了,各個汗國都是自行其是,並不完全服從元朝中央的命令。

而且,因為蒙古繼承製度的不確定性,所以經常發生繼承人之間的戰爭。忽必烈繼位後,就和阿里不哥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而在當時從蒙古的傳統習慣來看,阿里不哥的合法性要比忽必烈更強,所以大多數蒙古王公選擇了支持阿里不哥。經過這個戰爭之後,元朝和西部、北部的大多數蒙古汗王就處於對立狀態了。

從這個角度說,雖然蒙古確實征服過很大的區域,大半個歐亞大陸都曾經被蒙古帝國征服,但這並不都是元朝能夠有效管理的疆域。

即便是從元朝能夠實際控制的區域來說,如果只是從地圖上看,明朝確實也比元朝小。但反過來說,明朝對自己領土的實際控制能力,要遠遠超過元朝。

元朝對地方上實際上談不上什麼治理,更談不上什麼有效治理,整個國家管理都很簡單粗暴,只要不耽誤財政收入,治理上怎麼簡便就怎麼來,主要是靠武力去壓。所以現在還有些人說,元朝的時候國家法律環境比較寬鬆,其實完全不是寬鬆,而是偷懶,弄得太複雜了,他們自己也玩不轉,又不願意過多的依賴漢人,只能儘量簡單。

所以元朝對地方的實際控制能力並不強,整個國家統治的穩定性特別差。才短短一百年,整個國家就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之下分崩離析了,地方上完全沒有能力進行有效的控制和鎮壓,只能坐視農民起義席捲全國,最後被推翻。

明朝與元朝完全不同。明朝初期也進行了對外擴張,但主要目的是打擊作為對立政權的元朝殘部,也就是北元的殘餘勢力。明朝本質上還是一個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國家,所以更注重實際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而不是一味的跑馬圈地,勞民傷財。

比如對當時已經伊斯蘭化了的新疆地區,明朝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征服行動,而是到嘉峪關之後就停下來了。雖然明朝向西和向北的擴張並不積極,反而是態度比較消極的,只是畫地自守,逐步形成了以長城為界的實際控制疆域範圍。

但與此同時,明朝通過不斷在西南剿滅各種依山阻險的少數民族勢力,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控制。雖然西南地區早在漢朝就已經被納入歷朝歷代的統治版圖,但是實際控制能力並不強,所以才會在唐朝出現南詔,宋朝出現大理這種地方政權,和朝廷分庭抗禮的局面。而在明朝,通過不斷的軍事行動,把這些地區逐步納入了朝廷的實際有效控制。

《大路朝天:中國道路與中國革命》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蕭武


作為皇帝,哪個不想擴張版圖、顯示強盛,在史書上大書特書一筆雄才大略青史留名。明朝也不例外,也是盼望能夠全盤接收元朝龐大的疆域,只是實力有所不足,不能擴張到元朝鼎盛時期的勢力範圍罷了。


明朝始終未能直接掌控的元朝領土,首先就是北方長城之外的蒙古草原、西北的戈壁大漠。當朱元璋派出的徐達大軍逼近元大都時,元順帝眼看低擋不住,於是提前帶著皇族后妃、文武官員和剩餘騎兵跑回蒙古草原,過起了和祖先鐵木真一樣套馬、放羊的遊牧生活。

此時,元朝在政權形式上並未真正滅亡,至於忽必烈“黃金家族”的徹底斷絕,那更是皇太極的滿洲八旗才幹成了的事。大量蒙古騎兵隨同元順帝迴歸漠北草原,還是以“元”為國號保持著“北元”朝廷的完整,繼續與長城以南的明帝國對抗。此後,北元雖然經歷劇烈的分裂動盪,但終明一朝始終無法對漠北、西北蒙古人的勢力範圍實施直接的控制。


蒙古人在明初時曾經被藍玉、朱棣一再打壓,遊動的部落政權落魄得如同喪家之犬。到了明英宗前期,瓦剌部落又日漸崛起興盛,其勢力不僅涵蓋蒙古草原,而且西向擴張到了新疆、青海的中亞一帶,東面直達東北威逼朝鮮邊境。不堪忍受瓦剌日益座大的明英宗,在親信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親率幾十萬大軍御駕親征,不想土木堡一戰下來全軍覆沒不說,連皇帝本人也被俘虜北去。此戰過後,明朝再也沒有制定過攻滅蒙古諸部落、將其領地納入版圖的軍事計劃,只是在長城沿線構築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並且用生鐵、茶葉等貿易手段為輔助制衡蒙古。

在明帝國的南部邊疆,成祖朱棣倒是發兵攻佔過今天的越南一帶,這也是百多年前蒙古騎兵唯一兩處折戟沉沙的地方(另一處是日本)。只是在這塊新納入的版圖上,原住民的激烈抵抗從未中斷,明帝國受不了在這塊“蠻荒之地”的鉅額軍事消耗,於是沒過多少年就主動放棄了。

倒是後來的滿清政權,基本完整地接收了蒙古的勢力範圍和明帝國的整個版圖。對於崛起於西北、中亞一帶的準格爾汗國,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歷經百餘年,也終於將其徹底攻滅


竹山清溪澗


“驚堂木一響,開講!”


今天給大家講講明朝在取締元朝之後為什麼放棄了元朝的大片土地。


其實說放棄有點兒不恰當,哪位皇帝不想要佔領統治整個世界?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隨即發兵25萬大舉北伐,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收復河南、山東、關中等地,對大都形成合圍。



元順帝見勢不妙趕緊腳底抹油——開溜,明朝順勢收復了大都,長城以南的漢人區域再次完整地回到漢族政權手中。


元朝退到北方滅亡以後,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三個遊牧民族政權---韃靼、瓦剌和亦力把裡。


朱元障和朱棣也曾經想“斬草除根”將他們一舉殲滅,但是這些政權越打越強、越打越多,明朝最好戰的兩個皇帝駕崩以後,就再也沒有人北伐了。


中原地區的漢人們始終認為那裡是蠻夷番邦,打下來也沒有用。

明朝沒有從元朝收回哪些土地?有書君翻閱了一下史料和地圖,發現主要有三個部分,即漠北和西伯利亞、朝鮮半島北部和寶群島。


1、漠北和西伯利亞



漠北是元朝的誕生地,也是元順帝最後敗逃的主要地域。


元朝的軍隊在撤退到蒙古高原後,加固軍事防禦,準備向南反攻明朝軍隊,明朝的形勢非常嚴峻。


明朝在長城的南邊大量漢人的支持下,軍隊取得了迅速的進步,很快把元朝趕回了草原。


但過了長城,就進入了蒙古人的勢力範圍。明朝當時沒有大規模的軍事基地,而遊牧民族飄忽不定,擅長遊擊,所以明朝很難完全消滅元朝勢力。


儘管朱元璋繼續穿越長城,前往北伐元朝,建立了大寧魏、開平魏等邊疆地區,但在沙漠深處,明朝的軍隊總是遙不可及。


從北元到韃靼再到瓦拉爾,明朝和蒙古人激戰了200多年,從未徹底消滅過蒙古軍隊。


2、朝鮮半島北部



蒙古汗國建立後,迅速擴展到周邊區域,周邊的政權基本消失殆盡。


從1231年到1273年,蒙古曾九次入侵朝鮮,最終逼迫朝鮮投降,成為了元朝的東行省。


1392年,李成桂嚮明朝投降,並積極參加明朝北伐,佔領了鴨綠江和圖們江以東的所有地區,基本上與今天的中朝邊界線相同。


李成桂主動向朱元璋示好,請求他批准自己到鴨綠江東段,朱元障念在他軍功高的份兒上給予批准。


從此,明朝軍隊就徹底退出鴨綠江以東的所有區域,李成桂此時建立朝鮮,成為了朝鮮的國王。


3、寶島


1281年,忽必烈在澎湖地區設立了澎湖巡邏師,明朝建立時繼承了這一政策。


但在1384年,朱元璋突然廢除了澎湖巡邏師,明軍因禁海政策而撤出澎湖。1563年,考慮到沿海安全和其他因素,澎湖巡邏師復職。


但此時,明軍已開始衰落。當西方殖民者到來時,明朝無法維持沿海地區。1622年,荷蘭人佔領澎湖,1624年,鄭志龍又奪回澎湖。


在元朝時期,中央政府雖然並沒有真正控制寶島地區,但它的威懾力已經覆蓋了寶島。而在明朝時期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央政府根本沒有影響到這個區域。


綜上所述,明朝並不是主動放棄元朝的大片土地,而是因為主要的領地打不下,偏僻的領地不需要,特殊的領地又保不住,所以這三點原因導致明朝損失了大片本該屬於他們的疆域。


不過明朝的陸地疆域雖然比元朝少,但是海域面積和海外附屬國卻是空前繁榮,鄭和下西洋更是給中國帶來了很多南洋的附屬國。


所以說元朝和明朝實行的是兩種套路,一個是土地為主;一個是海域為主。也正是由於歷史先輩們不斷開疆拓土,才有了我們今天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最終確立。


有書博物館


現如今國內的史學界把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成中國曆朝歷代的一部分,而國外很多歷史學者不這麼認為,他們反駁國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元朝的統治疆域超越了中國傳統意義上領土的範疇,認為元帝國是大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對漢民族的中原地區實行的是殖民統治。


而朱元璋推翻元的統治只是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一種復國行為。所以講當時他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趕回了大漠,謀求民族獨立。因而沒有完全消滅和佔領蒙古人的政權和領土。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元朝被打成了北元,後來他兒子朱棣又派遣兀良哈三衛深入草原大漠對北元殘餘勢力窮追猛打。而這一系列的軍事行為並不是為了開疆擴土,而是為了邊疆穩定。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就是為了“天子守國門”,而事實上整個的明一朝都在招受蒙古部落的騷擾和劫掠。甚至好幾次北京城都差點被攻破,“土木堡之變”連皇帝都被做了俘虜,幸虧于謙力挽狂瀾,開展“北京保衛戰”,明朝才得以國祚延續。而這些殘餘勢力佔領的大部分中原以外的北方地區分割了大部分的疆域勢力,所以導致只單單控制中原地區的明朝顯得有些“小巧玲瓏”。而且那個時候也沒有現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概念,所以明朝也沒有打出統一的旗號,把大漠和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亞、中亞地區看成自己的固有領土。



再加上明朝由於是漢人政權,是農耕文明。受傳統小農經濟的制約,更注重的是土地的耕耘。因而蒙古帝國統治疆域中的內外蒙古、西伯利亞部分地區對漢人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這些土地要麼適合遊牧,要麼土地荒蕪貧瘠。所以明朝統治者也不願意勞民傷財、窮兵黷武去佔領和實際統治這些“雞肋”地區。只要這些地區名義上的附屬,不惹是生非,明朝也不會去派遣軍隊和官員對其實際控制。


我們現在看歷史書上的元朝疆域圖大的不得了,這都是當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太過生猛,所向披靡。把中亞和西伯利亞的大片區域收入囊下,後來除元繼承的蒙古汗國之外還建立了四大汗國。這些土地同氣連枝,就組成了一個龐大的蒙古帝國,而現在一般講到元的疆域的時候總會把它們混為一談,這顯然也是有失偏頗的。元朝的土地面積並不是很大,《元史》載:“北越大漠,西及流沙,南到大海。”元朝皇帝自身所轄面積與今天差不多,新疆、中亞、俄羅斯由幾大汗國所屬,各方互不轄屬。


明朝的陸地疆域雖然較之元朝少了,但海域面積和海外附屬國卻是空前繁榮,鄭和下西洋更是給中國帶來了很多南洋的附屬國。所以說元朝和明朝之前走的是兩條不同的道路,一個陸上,一個海上。正是由於先人的不斷開疆拓土,才有了我們今天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最終確立。我們現如今的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組成部分,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堅持民族平等和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堅決反對分裂祖國,開歷史倒車的惡劣行徑!


好史不死


清朝為何冒認大明領土(列強版犬清版圖和大明版圖)




靜草壁影


元朝遼闊的疆域,通訊靠吼交通靠走的年代,接收這麼遼闊的疆域對於明朝來說不堪重負,朱元璋幫元順帝搬了好幾次家,從北京到草原,朱元璋時期他們都認為天下是自己的;後來元順帝和朱元璋死了,對於北方朱棣施行一國兩制的策略收服了瓦剌和韃靼。

我們先先思考三個問題:

一、明朝和北元、韃靼/瓦剌(的關係)

二、中國為何內部統一總是從北向南,驅逐外敵總是要守山西陝西。

三、南方人為何比北方人矮比北方人漂亮

如果我們把歷史事件放在今天的環境來討論是有失偏頗的,這就好比今天的你問8歲的你為什麼沒有趁房價便宜買套房。

時局

當時全球的經濟中心在中國,具體點就是北京、中原、沿海。當時全球化並沒有這個概念,戰爭都是地域性的;成吉思汗西征只是一個意外事件。

切回正題,在元末明初,元朝人始終沒有把宋朝人--主要是漢人,看作自己正常的百姓。元朝以征服者自居,把社會分為四等人,漢人等級最低。

征服中原的蒙古貴族並沒有在立國後有什麼改變,蒙古貴族甚至一度想把中原漢人的農田改為草原;在脫脫的阻止下才作罷。蒙古人殺一個漢人也就賠償一頭驢。所以對於數量眾多的宋人來說,元朝是入侵的外來者。宋人普遍認為長城以外到北極這塊地方是不毛之地。這是文化上的不認同。

氣候地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氣候決定了生物生存環境,每年的生物大遷徙。人類沒有鳥類的翅膀,沒有動物的四隻腳,所以人類的遷徙一定不是經常性的。長城以北廣袤的草原,氣候條件惡劣;尤其是冬季的時候,草木枯黃。對於逐草兒居的少數民族來說自然是生存的威脅。這個地方只能是草原,不適合農耕文明的生存。即使是長城以南的中原人到了這個地方,遊牧生活也是最好的生存方式;農耕會使得土地迅速沙漠化--和過度放牧一樣

地理和氣候不但決定了物產的單一性,還帶來了交通的不便利。長城的最大作用不是抵禦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而是阻止了中原商人對北方少數民族輸送核心產品——鹽、鐵、糧食。

很明顯,朱元璋的根不在長城以北;對於那塊不毛之地,又沒什麼感情(除了早年元朝腐敗餓死了他一家);北方蒙古也覺得和朱元璋不是一家;很顯然,這就不會出現一家親的政策。在朱元璋和朱棣的操盤下,北元變成了蒙古,分為了韃靼和瓦剌。成了明朝的附屬國。

交通

明朝沒有高鐵,在那個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四條腿的交通工具已經是很奢侈了——相當於今天的豪車。

鹽,這個不起眼的生活必須品,如果一個人一天不吃鹽就會渾身乏力;動物不吃鹽也會渾身無力。鍊鐵,中原王朝家裡有礦,有冶煉技術。而北方少礦(至少明朝時沒發現),那個年代採礦最划算的是金礦,在惡劣氣候條件下挖鐵礦不划算,也搞不起來。所以在實際戰爭中,中原王朝的士兵,戰鬥力遠遠高於蒙古士兵。即使到了明朝,鐵器和鹽在草原依然匱乏。在長城以北奇貨可居,明末大批山西商人靠著販鹽和鐵給後金賺取了大量的利潤。


嘟嘟讀讀


這個問題,有瑕疵啊!

明朝是繼承元朝的土地啊,不過那是一寸一寸打下來的,不是全部繼承後放棄的。即使造成了明朝沒有擁有元朝的領土部分,那也是明朝沒有能力收復或者不想收復,絕對不是明朝想要放棄。歷朝歷代帝王哪個不想擁有全天下?所以這個問題提法不恰當。

而明朝沒有收復元朝的哪些土地呢?

主要有三個部分,分別是漠北及西伯利亞、半島北部、寶島群島。


1、漠北及西伯利亞

漠北是元朝的發源地,也是元順帝退守的主要地區。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隨即發兵25萬大舉北伐,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收復河南、山東、關中等地,對大都形成合圍。

識趣的元順帝很快開溜,明朝順勢收復了大都,長城以南的漢人區域再次完整地回到漢族政權手中。

因為元順帝主動撤出,並未遭遇到明朝大軍的毀滅性打擊,因此退守蒙古高原後的元朝勢力收縮防線,隨時準備南下反擊明軍,明朝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

而明朝一直是在自南向北掃北,在長城南部,因為有大量漢人的支持,因此明軍進展神速,很快將元朝趕回草原。但是越過長城後,就是完完全全的蒙古人的勢力範圍,明朝沒有群眾基礎,再加上游牧民族飄忽不定的特點,因此在這裡徹底消滅蒙元勢力難度很大。

雖然朱元璋不斷越過長城對蒙元進行北伐,設置了大寧衛、開平衛等衛所鞏固邊疆,但是在大漠深處,明軍始終鞭長莫及。從北元到韃靼再到瓦剌,明朝和蒙古打了200多年,始終沒有消滅蒙古勢力。

說到底,包括明朝在內的漢人政權,缺乏對北方遊牧民族區域有效的統治形式,唐朝雖然設置了都護府但是本質還是羈縻形式,這一問題直到清朝才獲得了徹底的解決。

2、半島北部

蒙古汗國成立後,迅速向周邊擴張,周邊政權基本都灰飛煙滅。

1231年至1273年,蒙古先後九次征伐高麗,最終高麗投降,成為元朝的徵東行省,一直到1301年撤銷,再此期間,半島全境被元朝統治。

而在撤銷徵東行省後,高麗成為元朝的藩屬,但元朝仍然控制者半島圖們江以東的蓋馬高原地區。

1392年,李成桂建國,隨即臣服於明朝,李成桂積極北伐,佔領了鴨綠江、圖們江以東全部地區,和今天的國境線基本一致。李成桂主動討好朱元璋,請求朱元璋將鴨綠江以東地區賜予李成桂,獲得允許,從此中原王朝徹底退出鴨綠江以東區域。

3、寶島群島

1281年,忽必烈在澎湖地區設置澎湖巡檢司,隸屬於元朝福建行省泉州府,主官為澎湖巡檢。明朝繼承這一政策。

但是1384年,因為實施海禁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廢除澎湖巡檢司,明軍退出澎湖。1563年,考量到沿海治安等因素,恢復澎湖巡檢司。但是此時的明軍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在西方殖民者紛至沓來時,明朝沒有能力維護海疆。1622年,荷蘭人佔領澎湖,1624年,鄭芝龍收復澎湖。

元朝時期,中央政府並未實際控制寶島,但是影響力已經覆蓋。而明朝時期,多數時間中央政府並未影響到該地區。

至於新疆地區,元朝時期就隸屬於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不屬於元朝的區域。不屬於明朝沒有收復的區域,而實際上明朝也沒有能夠收復。

四大汗國和元朝沒有隸屬關係,當然和明朝也沒有關係。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一起探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