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破「馬太效應」,台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兩百年臺灣茶史,儼然一部茶業大片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聖經有個小故事,人們稱「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指的是上帝會把更多的資源給更強的人,更少的資源給更弱的人,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馬太效應

資源決定了發展的能力,於是強者越來越強,弱者難以逆襲。

這是真的嗎?

其實不然,因為在不同的領域裡,每個人的強項並不一樣,只要找到自己的優勢所在,就能成為「強者」。

這便是差異化發展的道理,每個人天生就有自己的優勢所在。人如此,茶亦然。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 逆襲的臺灣茶

臺灣茶,源自福建,茶種、技術、做茶的人,大多都來自福建。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閩粵移民渡臺路線圖

清代是臺灣人口大量增加、社會快速發展的一個時期,茶種與製茶技術在十九世紀陸續從武夷、安溪等地傳入,以福建傳統的烏龍工藝為主。

由於水土的差異,臺灣烏龍的滋味,總不能與福建烏龍比美。著名史學家連橫在《臺灣通史》中便寫到:「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

福建烏龍茶以發酵足、焙火重為特色,臺灣茶仿之,品質比拚不過福建茶,天生環境的差距,讓臺灣茶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出路。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福建茶葉特殊的山水環境不可複製

包種茶與凍頂烏龍,是歷史上的兩個突破。

包種茶運用獨特輕發酵工藝,製出清新迷人的花香,起初是為了打進花茶市場而研製,一時暢銷,臺北的碼頭因為運銷茶葉,日漸興盛。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包種茶的特徵是條索狀、輕發酵,有清新花香

鹿谷位於臺灣中部,產有凍頂烏龍茶,發酵適中,工藝獨特,是具有臺灣特色的烏龍茶,不僅運銷各地,本地亦廣受好評。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凍頂烏龍特徵是中發酵、中焙火,有焦糖香

社會上一時有「北文山(包種),南凍頂」之說。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早期臺北茶園生產景象

隨著臺灣茶逐漸發展,本具優勢的福建烏龍茶,因為隔海相望,在臺灣本地市場已不具競爭優勢,只能落得個「頂級茶」的名分。

| 高山茶的新時代

1895年至1945年,臺灣受日本統治。

這時期臺灣茶業受日本農業技術與經貿影響,大力發展出口型茶業,以機制紅茶為主,如日月潭紅茶;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日月潭老茶廠

烏龍茶此時內銷、出口並重,以包種茶、鐵觀音、凍頂茶為主,並在舊工藝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東方美人等重發酵烏龍茶,一時產業蔚為大觀。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臺北大稻埕碼頭的茶行 復原景象

臺灣茶在二十世紀上半就走上了科研生產的路線,機器製茶的推行、茶園管理的改革,優良品種的培育等,一改舊時傳統農家生產茶葉的方式,有了現代經營的影子。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1930年代臺灣烏龍茶的出口廣告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大批軍民及技術人才進入臺灣,進一步推動了臺灣茶業的多元化,如適應江浙口味而生產的綠茶、為了出口競爭而生產的白茶等。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臺北三峽曾仿製碧螺春、龍井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臺灣仿製的白茶

1980年代,臺灣創新發展高山茶。高山茶特指海拔1000米以上的茶葉,海拔最高達到2800米。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梨山茶區 平均海拔2000米

過往,臺灣茶產區海拔侷限於800米,高山茶,無疑翻開了新的篇章。

臺灣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四面環海,山勢高峻,2000-3000米高山起伏連綿,最高海拔玉山主峰將近4000米,是同緯度帶少見的海島型高山氣候。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島內山勢高峻

高山茶園日照短、雲霧多、晝夜溫差大,無疑是茶樹生長的優良環境。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高山雲霧籠罩的茶園

高山茶,內質豐厚、回甘爽潤,品飲間有獨特「山頭氣」,加上青心烏龍獨特的清涼韻,是歷來烏龍茶所不具有的滋味。

臺灣烏龍迎來了命運的轉折。

此後,高山茶園大量誕生,梨山、阿里山、杉林溪、玉山等,目不暇給,不同產區皆有不同韻味。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梨山茶「清甜」、阿里山茶有「石韻」、杉林溪有「冷杉香」等,取代了過往以凍頂茶、包種茶、鐵觀音為主的產業面貌。

高山茶順應產地特色,一改傳統工藝,以輕發酵、輕焙火為主,以彰顯高冷韻與山頭氣。

顛破「馬太效應」,臺灣茶演藝的一部百年傳奇茶史


△高山烏龍帶梗呈球型,色澤黃綠相間,聞之有冷香

|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十九世紀初至今兩百年的臺灣茶史,從移民初始的移植引種、包種茶與凍頂茶的獨特創新,到高山茶的發揚光大,演繹了一個差異化發展的曲折歷程,儼然一部茶業大片。

如果當初臺灣茶不能求新求變,死磕傳統領域,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馬太效應」給人的啟示,不在於弱者就該絕望,而在提示人們,找到自己的優勢,發揚光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