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報聚焦阜陽潁上行蓄洪區脫貧攻堅|「淮羅樣板」帶動潁上莊台擺脫「孤島式貧困」

安徽商報聚焦阜陽潁上行蓄洪區脫貧攻堅|“淮羅樣板”帶動潁上莊臺擺脫“孤島式貧困”

秋日的沿淮行蓄洪區,水鳥伴漁舟相樂,淮河故道水天一色。

行走在阜陽市潁上縣78公里的淮河故道邊,一種特殊的景觀引人注目,它就是莊臺。在壯美的淮河沿岸,作為防洪工程的莊臺由當地居民依自然高地而建,或人工壘起,該縣有這樣的莊臺22個,居住人口13.6萬。

由於莊臺是村民的臨時住所,在過去數十年防洪保安中,本就面積狹小的莊臺,公共設施落後,更無力發展生產,莊臺所在地成了貧困發生地。行蓄洪區如何脫貧?近年來,潁上縣通過解剖該縣淮羅村這隻"麻雀", 將“蓄洪低地”變為“產業發展寶地”,把“民生窪地”變為“生態宜居高地”,為該縣十餘個重點貧困村提供了"淮羅經驗"。


安徽商報聚焦阜陽潁上行蓄洪區脫貧攻堅|“淮羅樣板”帶動潁上莊臺擺脫“孤島式貧困”


沿淮行蓄洪區多水害

22個莊臺經歷"孤島式貧困"

“建國以來,僅潁上3處行蓄洪區累計大小行洪45次,造成經濟損失約62億元。”9月20日,阜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潁上縣委書記熊德超告訴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淮河流經潁上78公里,在潁上境內有南潤段、邱家湖、唐垛湖3處行蓄洪區,22個莊臺、居住人口13.6萬人。過去65年的中,120多萬群眾為防洪保安做出了巨大犧牲。

在潁上縣農委主任王寅的記憶中,該縣22個大大小小的莊臺是在1987年的國家二次治淮的時候修築的。那個年代,莊臺上的房子多是蘆葦泥巴房、土坯麥草房,很多莊臺村上幾乎沒有公共設施,人畜生活區未隔離,這一處處"孤島"只是群眾的暫時避難所,"水來就搬家,水退就修房"的場景不定期上演。


安徽商報聚焦阜陽潁上行蓄洪區脫貧攻堅|“淮羅樣板”帶動潁上莊臺擺脫“孤島式貧困”


昔日淮羅村景象

1997年,莊臺上的生活環境有所改善,主幹道變得明晰,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6平米,"但莊臺上很多路段還是泥巴路,下雨時深一腳,淺一腳,居民用水、用電、通訊、就學、喪葬成難題,連上個廁所都費事。"王寅說。

52歲的潁上縣王崗鎮淮羅村黨支部書記羅運官從小就在淮河邊長大,經歷了多次大洪水。他說,2014年,淮羅村檔立卡時,810戶人中有貧困戶102戶,248人。常年的水害讓這個有400多年曆史的村落成為貧困村。

在該村東邊不遠處的賽澗回族鄉李臺村,也是個莊臺村。15年前,這裡曾遭遇特大洪水,為確保下游城市安全,被迫炸壩行洪,村民忍受著"孤島式"的貧困。據介紹,淮河流經潁上縣7個鄉鎮,就有17個村是重點貧困村。

破敗凋敝莊臺換新顏

“民生窪地”變“生態宜居高地”

2017年12月,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在阜南縣蹲點調研時指出,要採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有力的工作,堅決啃下行蓄洪區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

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打贏脫貧攻堅戰?潁上縣通過解剖淮羅村這隻"麻雀",將該村的“民生窪地”變為“生態宜居高地"。


安徽商報聚焦阜陽潁上行蓄洪區脫貧攻堅|“淮羅樣板”帶動潁上莊臺擺脫“孤島式貧困”

正在改造中的淮羅

沿著淮河故道邊的行洪堤行駛,記者看到淮羅村多個莊臺上一座座新修葺的水塔成為風景線。每個高達近20米的水塔邊,各增建加壓泵房和除鐵錳設備房。"有了這'兩房',莊臺百姓用水不再擔心水壓不足,水質得到進一步淨化,可以滿足安全用水。"該縣水務局局長何毅說,一年多的時間,該縣完成了14個水塔的升級改造。


安徽商報聚焦阜陽潁上行蓄洪區脫貧攻堅|“淮羅樣板”帶動潁上莊臺擺脫“孤島式貧困”

新修葺的水塔

去年3月起,除了在“水”上全面整治,淮羅村還統籌推進天上、地上、戶上環境全面整治。同時,結合莊臺四周拆違拆舊工作,在村旁、屋旁、路旁、全面實施綠化家園行動,讓該村莊臺率先成為淮河岸邊的“翡翠項鍊”。 在推進貧困莊臺的異地移民扶貧搬遷上,熊德超告訴記者,對有能力、有意願在城鎮購房的、鼓勵群眾進城、進鎮生活;對於年齡較大、沒有勞動能力的,講採取政府託底,鼓勵他們進養老院頤養天年。


2017年年底,淮羅村順利實現脫貧,從無人管理的粗放式莊臺村已經變成了精細化的生態型村莊。


安徽商報聚焦阜陽潁上行蓄洪區脫貧攻堅|“淮羅樣板”帶動潁上莊臺擺脫“孤島式貧困”

淮羅已變成精細化的生態型村莊

在對淮羅村莊臺的生活、生態剖析後,熊德超說,潁上縣以該村為樣板,下大力氣對行蓄洪區其他莊臺進行綜合整治。“我們縣把美麗莊臺建設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規劃,先後分兩期共投入2.1億元,對沿淮22個莊臺進行全面整治,預計今年十月底徹底完成所有莊臺的升級改造。”

從莊臺“農家樂”到河邊“鴨司令”

沿淮人家借“水”吃上富裕飯

壯美淮河穿過潁上縣7個鄉鎮。受自然環境影響,行蓄洪區因地勢低,多窪地,農民增收以往靠“老天賞臉”。與群眾息息相關的生活、生態環境改善了,如何帶動生產,讓他們錢袋子鼓起來?潁上縣選擇發展特色產業來化解深度貧困這塊“硬骨頭”。

申麗麗從小在莊臺上長大, 6年前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了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2013年,申麗麗響應家鄉號召回鄉創業。她看到了淮羅村正在發生的可喜變化,決定與朋友合資,投入200多萬元在大羅臺興建了大牌農家樂,下一步,她還打算建20間民宿,留住遊客,吃住在淮羅。

自己富裕後,申麗麗能還帶動了貧困戶早日脫貧,“我們這裡需要30多位服務員和廚師,我優先僱傭了本地十多名貧困戶,還有土菜、雞鴨蛋、野菜、果蔬等都會從本地農家取料。“在農家樂務工的貧困戶羅女士說,她在店裡打工每個月有2000多的工資,自家還有土地流轉。到年底賺的錢,肯定比去年多了去了。

除了發展莊臺特色“農家樂“帶動村民脫貧,淮羅村40多歲的羅應地,正通過他經營的稻鴨萍共育試驗示範基地,帶動著周邊20多戶人家擺脫貧困。


安徽商報聚焦阜陽潁上行蓄洪區脫貧攻堅|“淮羅樣板”帶動潁上莊臺擺脫“孤島式貧困”

淮羅村貧困戶唐心超的老伴兒在基地餵養鴨子

羅應地告訴記者,基地選址水質優無汙染的的唐垛湖中心向南側,這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600餘畝水稻田內,共生著20畝綠萍橋樑田和7000多隻適合在稻田生活的鎮鴨。

“三合一”帶來的效益遠大於3。羅應地介紹,“稻、鴨、萍共育,水稻蟲子主要靠鴨子捕食,雜草易被鴨子連根拔起吃掉或被踩入泥中死亡,大大降低農藥化肥用量,減少投入成本。”

羅應地說,綠萍既是鴨的主要補充飼料,又能引來部分食萍昆蟲。“稻、鴨品質提升,合計畝增收475元,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多方效益提升。”羅應地說,附近的村民都知道如何養鴨種稻,所以在聘請人手時,我們主要考慮貧困戶。

貧困戶73歲的唐心超和老伴成了直接受益人,“在基地入職後,我們老兩口喂喂鴨,養養稻,每月總共拿到手能有4000多元。”唐心超說。

熊德超說,在解剖淮羅村這隻“麻雀”時,該縣堅持“輸血變造血”,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採取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措施帶動貧困戶脫貧。針對沿淮行蓄洪區的實際情況,潁上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水上、水中、水下“三水”產業。潁上縣農委主任王寅表示,沿淮河、潁河堤壩邊坡地、灘塗區等不適合種植的地方,還積極推廣了農牧結合、糧草兼顧、生態循環等種養模式……

如今,潁上縣的“淮羅經驗”,正在全縣22個莊臺中加速推廣。

記者獲悉,日前,安徽省扶貧辦主任會議和全省行蓄洪區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先後在潁上縣召開。潁上扶貧經驗,特別是行蓄洪區脫貧攻堅工作受到省政府領導和與會者的高度評價。

安徽省副省長張曙光對潁上縣行蓄洪區脫貧攻堅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潁上縣在行蓄洪區脫貧攻堅工作中堅持不等不靠、主動作為,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用情、用心、用力做好各項工作;堅持幹部帶頭、發動群眾,推動各項工作穩步實施;堅持因地制宜,全面解決莊臺建設中“十大難”的問題;注重環境,打通連接,將行蓄洪區莊臺改造和改善人居環境、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走出了全新的“潁上模式”。

熊德超表示,將繼續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農村環境整治、產業發展、沿淮美麗莊臺建設提升等工作,將美麗莊臺建設的目標定位成打造“宜居、宜遊、宜業”的特色莊臺、生態莊臺、惠民莊臺,保證美麗莊臺建設沿著群眾期盼的目標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