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聚焦阜阳颍上行蓄洪区脱贫攻坚|“淮罗样板”带动颍上庄台摆脱“孤岛式贫困”

安徽商报聚焦阜阳颍上行蓄洪区脱贫攻坚|“淮罗样板”带动颍上庄台摆脱“孤岛式贫困”

秋日的沿淮行蓄洪区,水鸟伴渔舟相乐,淮河故道水天一色。

行走在阜阳市颍上县78公里的淮河故道边,一种特殊的景观引人注目,它就是庄台。在壮美的淮河沿岸,作为防洪工程的庄台由当地居民依自然高地而建,或人工垒起,该县有这样的庄台22个,居住人口13.6万。

由于庄台是村民的临时住所,在过去数十年防洪保安中,本就面积狭小的庄台,公共设施落后,更无力发展生产,庄台所在地成了贫困发生地。行蓄洪区如何脱贫?近年来,颍上县通过解剖该县淮罗村这只"麻雀", 将“蓄洪低地”变为“产业发展宝地”,把“民生洼地”变为“生态宜居高地”,为该县十余个重点贫困村提供了"淮罗经验"。


安徽商报聚焦阜阳颍上行蓄洪区脱贫攻坚|“淮罗样板”带动颍上庄台摆脱“孤岛式贫困”


沿淮行蓄洪区多水害

22个庄台经历"孤岛式贫困"

“建国以来,仅颍上3处行蓄洪区累计大小行洪45次,造成经济损失约62亿元。”9月20日,阜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颍上县委书记熊德超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淮河流经颍上78公里,在颍上境内有南润段、邱家湖、唐垛湖3处行蓄洪区,22个庄台、居住人口13.6万人。过去65年的中,120多万群众为防洪保安做出了巨大牺牲。

在颍上县农委主任王寅的记忆中,该县22个大大小小的庄台是在1987年的国家二次治淮的时候修筑的。那个年代,庄台上的房子多是芦苇泥巴房、土坯麦草房,很多庄台村上几乎没有公共设施,人畜生活区未隔离,这一处处"孤岛"只是群众的暂时避难所,"水来就搬家,水退就修房"的场景不定期上演。


安徽商报聚焦阜阳颍上行蓄洪区脱贫攻坚|“淮罗样板”带动颍上庄台摆脱“孤岛式贫困”


昔日淮罗村景象

1997年,庄台上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主干道变得明晰,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6平米,"但庄台上很多路段还是泥巴路,下雨时深一脚,浅一脚,居民用水、用电、通讯、就学、丧葬成难题,连上个厕所都费事。"王寅说。

52岁的颍上县王岗镇淮罗村党支部书记罗运官从小就在淮河边长大,经历了多次大洪水。他说,2014年,淮罗村档立卡时,810户人中有贫困户102户,248人。常年的水害让这个有400多年历史的村落成为贫困村。

在该村东边不远处的赛涧回族乡李台村,也是个庄台村。15年前,这里曾遭遇特大洪水,为确保下游城市安全,被迫炸坝行洪,村民忍受着"孤岛式"的贫困。据介绍,淮河流经颍上县7个乡镇,就有17个村是重点贫困村。

破败凋敝庄台换新颜

“民生洼地”变“生态宜居高地”

2017年12月,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阜南县蹲点调研时指出,要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坚决啃下行蓄洪区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

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颍上县通过解剖淮罗村这只"麻雀",将该村的“民生洼地”变为“生态宜居高地"。


安徽商报聚焦阜阳颍上行蓄洪区脱贫攻坚|“淮罗样板”带动颍上庄台摆脱“孤岛式贫困”

正在改造中的淮罗

沿着淮河故道边的行洪堤行驶,记者看到淮罗村多个庄台上一座座新修葺的水塔成为风景线。每个高达近20米的水塔边,各增建加压泵房和除铁锰设备房。"有了这'两房',庄台百姓用水不再担心水压不足,水质得到进一步净化,可以满足安全用水。"该县水务局局长何毅说,一年多的时间,该县完成了14个水塔的升级改造。


安徽商报聚焦阜阳颍上行蓄洪区脱贫攻坚|“淮罗样板”带动颍上庄台摆脱“孤岛式贫困”

新修葺的水塔

去年3月起,除了在“水”上全面整治,淮罗村还统筹推进天上、地上、户上环境全面整治。同时,结合庄台四周拆违拆旧工作,在村旁、屋旁、路旁、全面实施绿化家园行动,让该村庄台率先成为淮河岸边的“翡翠项链”。 在推进贫困庄台的异地移民扶贫搬迁上,熊德超告诉记者,对有能力、有意愿在城镇购房的、鼓励群众进城、进镇生活;对于年龄较大、没有劳动能力的,讲采取政府托底,鼓励他们进养老院颐养天年。


2017年年底,淮罗村顺利实现脱贫,从无人管理的粗放式庄台村已经变成了精细化的生态型村庄。


安徽商报聚焦阜阳颍上行蓄洪区脱贫攻坚|“淮罗样板”带动颍上庄台摆脱“孤岛式贫困”

淮罗已变成精细化的生态型村庄

在对淮罗村庄台的生活、生态剖析后,熊德超说,颍上县以该村为样板,下大力气对行蓄洪区其他庄台进行综合整治。“我们县把美丽庄台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先后分两期共投入2.1亿元,对沿淮22个庄台进行全面整治,预计今年十月底彻底完成所有庄台的升级改造。”

从庄台“农家乐”到河边“鸭司令”

沿淮人家借“水”吃上富裕饭

壮美淮河穿过颍上县7个乡镇。受自然环境影响,行蓄洪区因地势低,多洼地,农民增收以往靠“老天赏脸”。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生态环境改善了,如何带动生产,让他们钱袋子鼓起来?颍上县选择发展特色产业来化解深度贫困这块“硬骨头”。

申丽丽从小在庄台上长大, 6年前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申丽丽响应家乡号召回乡创业。她看到了淮罗村正在发生的可喜变化,决定与朋友合资,投入200多万元在大罗台兴建了大牌农家乐,下一步,她还打算建20间民宿,留住游客,吃住在淮罗。

自己富裕后,申丽丽能还带动了贫困户早日脱贫,“我们这里需要30多位服务员和厨师,我优先雇佣了本地十多名贫困户,还有土菜、鸡鸭蛋、野菜、果蔬等都会从本地农家取料。“在农家乐务工的贫困户罗女士说,她在店里打工每个月有2000多的工资,自家还有土地流转。到年底赚的钱,肯定比去年多了去了。

除了发展庄台特色“农家乐“带动村民脱贫,淮罗村40多岁的罗应地,正通过他经营的稻鸭萍共育试验示范基地,带动着周边20多户人家摆脱贫困。


安徽商报聚焦阜阳颍上行蓄洪区脱贫攻坚|“淮罗样板”带动颍上庄台摆脱“孤岛式贫困”

淮罗村贫困户唐心超的老伴儿在基地喂养鸭子

罗应地告诉记者,基地选址水质优无污染的的唐垛湖中心向南侧,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600余亩水稻田内,共生着20亩绿萍桥梁田和7000多只适合在稻田生活的镇鸭。

“三合一”带来的效益远大于3。罗应地介绍,“稻、鸭、萍共育,水稻虫子主要靠鸭子捕食,杂草易被鸭子连根拔起吃掉或被踩入泥中死亡,大大降低农药化肥用量,减少投入成本。”

罗应地说,绿萍既是鸭的主要补充饲料,又能引来部分食萍昆虫。“稻、鸭品质提升,合计亩增收475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多方效益提升。”罗应地说,附近的村民都知道如何养鸭种稻,所以在聘请人手时,我们主要考虑贫困户。

贫困户73岁的唐心超和老伴成了直接受益人,“在基地入职后,我们老两口喂喂鸭,养养稻,每月总共拿到手能有4000多元。”唐心超说。

熊德超说,在解剖淮罗村这只“麻雀”时,该县坚持“输血变造血”,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带动贫困户脱贫。针对沿淮行蓄洪区的实际情况,颍上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水上、水中、水下“三水”产业。颍上县农委主任王寅表示,沿淮河、颍河堤坝边坡地、滩涂区等不适合种植的地方,还积极推广了农牧结合、粮草兼顾、生态循环等种养模式……

如今,颍上县的“淮罗经验”,正在全县22个庄台中加速推广。

记者获悉,日前,安徽省扶贫办主任会议和全省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先后在颍上县召开。颍上扶贫经验,特别是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受到省政府领导和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安徽省副省长张曙光对颍上县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颍上县在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情、用心、用力做好各项工作;坚持干部带头、发动群众,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全面解决庄台建设中“十大难”的问题;注重环境,打通连接,将行蓄洪区庄台改造和改善人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走出了全新的“颍上模式”。

熊德超表示,将继续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农村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沿淮美丽庄台建设提升等工作,将美丽庄台建设的目标定位成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色庄台、生态庄台、惠民庄台,保证美丽庄台建设沿着群众期盼的目标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