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时代的“黑科技” 这座桥不用一钉一胶

不费一钉一胶,《清明上河图》里的这座木虹桥,可称之为——超越时代的“黑科技”!

《清明上河图》画中有一座中横跨汴河上的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超越时代的“黑科技” 这座桥不用一钉一胶

这座虹桥,不仅浓缩了当时汴京城的繁华,也代表着中国古桥梁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顶点。

超越时代的“黑科技” 这座桥不用一钉一胶

在画中的一幕:桥上的行人都跑过来观看,有些性急的找来绳子抛向大船,有的更是跃过桥的栏杆,想跳到大船上去帮忙。顷刻间,桥上和船上的人乱作一团。

这一幕发生在汴水河上的虹桥,是整个画作的视觉中心和情节的高潮部分。

虹桥

“虹桥”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明朝李东阳的跋诗“虹桥影落浪花里”一句。

这座桥梁全部是木结构,单拱横跨汴河,桥身并没有柱子支撑,使通过的船只免去撞柱的危险。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技术革新,挽救了无数通过汴河的商船。

虹桥的结构在技术上称为叠梁拱。由五排粗大的巨木组成骨架,两端固定在横木上,五排拱骨相互搭叠,组成叠梁拱。

超越时代的“黑科技” 这座桥不用一钉一胶

五排拱骨与横拱间用榫卯、铆钉、捆扎的方法固定,行人和桥身的重量通过层叠的拱骨向桥两侧分散传递,使虹桥既坚固又美丽。

在桥下的河岸边沿,仅有四根木柱支撑桥梁,可是这四根柱子是绝不会使船只撞上的。

超越时代的“黑科技” 这座桥不用一钉一胶

《东京梦华录·河道》中有这样的记载:“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三十。从东水门外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雘,宛如飞虹……”经过唐寰澄等著名桥梁专家的研究推敲,《东京梦华录》 中所言的“虹桥”,就是《清明上河图》中拱桥的原型。

若仔细看画,你会发现桥的两侧排列着鳞次栉比的曹鹏凉亭,这和历史上汴京城里“虹桥”的真实情形也是一致的。

“虹桥”是谁发明的呢?

宿州这个地方,东周为宿国地,隋朝年间,隋炀帝开挖隋唐大运河,其中通济渠(古汴河)段流经今宿州,在当时的符离县汴河段当地人筑了一个桥。因河堤较高,名为埇上,桥则命名为埇桥,石桥,这里渐渐形成埇桥镇,舟车汇聚,九州通衢。

唐朝时期,唐王朝在这里设置宿州,北宋时期,宿州为上州,四川青神县人陈希亮曾在宿州做知州。

超越时代的“黑科技” 这座桥不用一钉一胶

在宿州做知州期间,有一年夏天,逢天降暴雨,汴河上的埇桥被冲垮,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让当地人极为苦恼,陈希亮当即冒雨来到河边,察看灾情。

汴河水势太猛,再坚固的桥礅都要被冲垮,要在此地架桥架桥真比登天还难。如今桥又被冲垮,来往行人过河只有靠渡船,极不方便。再加上水势太猛,渡船也不时翻沉。

陈希亮想,这河上还是应该架桥,要怎么架才不被冲垮呢?

经过没日没夜地筹划,他终于创造出一种新的造桥方案。这就是不在河水湍急的流水中建桥礅,而是修建一种木制结构的直接飞跨两岸的桥梁。这样不仅来往船只不受阻隔,而且不论夏天发多大的洪水,桥身也丝毫无损,安然无恙。

超越时代的“黑科技” 这座桥不用一钉一胶

没有多久,宿州城的汴河上,架起了一座崭新的木桥,桥身如虹,飞跨两岸。桥上行人来往,桥下般楫畅通。

人们都赞扬陈希亮不仅是一位清官良吏,而且还是一位能工巧匠。这宿州的汴河桥确是一大发明,连朝廷都下诏嘉奖,并且推广这种造桥的造桥的方法。

从河南的汴京、宋州到灵璧、虹县(安徽泗县)、泗州(盱眙附近)都模仿陈希亮的造桥方法,建起了一座如虹的飞桥(“自畿邑至于泗流,皆为飞桥”《宋史·陈希亮传》)。

超越时代的“黑科技” 这座桥不用一钉一胶

这种虹桥横跨度长,能承载一定的重量,其技艺之高超让后人望其项背,曾经一度,人们都以为这种木结构桥梁只存在清明上河图中,消失在真实的历史上了。

超越时代的“黑科技” 这座桥不用一钉一胶

没想到在浙江南部的泰顺县找到了。在浙南,这种结构的桥名字不叫虹桥,已经被改进被称为“蜈蚣桥”,具有很好的承压效果,在两端固定的廊对这座桥来说不仅不是负担,还大大增强了整个桥的稳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