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宜祭祀避伏,忌做頭髮

今天是夏至日,今天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是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日子。

因為今天接收的太陽輻射最多,一年中的陽氣在夏至達到鼎盛。

​從古至今,中國人在夏至這個獨特的日子,有著各種宜忌習俗,在今天仍然被廣泛沿用。

夏至宜祭祀​

​夏至時值農忙時節,北方忙麥收,南方忙種稻收稻,作為古老的農耕民族,我國自古就有在夏至節氣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

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

夏至日,宜祭祀避伏,忌做頭髮

如今,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後還會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燚燚之前的文章裡也多次提到,夏季也是我們現代人一年中進行上半年總結、下半年計劃的時候,夏至這個承上啟下節氣裡,多多參拜掌管我們工作的文昌帝君,從事武職的朋友參拜關帝聖君,都是有益的助旺運勢的方法。​

消夏避伏

​夏至之後,第一個天干為“庚”的日子,就開始進入“三伏”。

"伏"是"長夏"的別稱,三伏天,指的就是夏至後,這段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

(關於三伏天,從古至今誕生了非常多有益的養生習俗,下週三伏來臨時,燚燚會給大家撰文詳細來說說)

而從夏至日開始,在古時,女子的閨中活動開始互相贈送摺扇、脂粉來消夏避伏,因為那可是古人度過炎夏的重要工具。

夏至日,宜祭祀避伏,忌做頭髮

​“扇”,藉以生風;

“粉脂”,並非單指化妝的胭脂,而是像我們在端午節文章裡介紹的驅邪草藥香囊一樣,用以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的,就是古代版的“爽身粉”。

古代人也愛在夏至吃冰冰喔~~雖然他們沒有冰淇淋、綿綿冰,但古時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會從冰窖裡,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加在燉品和放在室內降溫,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

夏至日,宜祭祀避伏,忌做頭髮

​夏至食,吃伏面​

夏至雖然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時候,卻不是最熱的時候,而是炎熱的開端。

所以,夏至我們各地流行吃“入伏面”。

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開始大吃生菜、涼麵了。

吃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幫助降火開胃,促進食慾,但是又不至於會因為過於寒涼而損害身體健康

因此每逢夏至將近的時候,涼麵等食物就開始大賣了。

夏至日,宜祭祀避伏,忌做頭髮

同樣是麵食,有的地方則是吃夏至餅。夏收完畢,新麥上市,用麥粉調糊糊,攤成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在祭祀後食用,俗謂“夏至餅”。

夏至日,宜祭祀避伏,忌做頭髮

關於夏至的禁忌:

1、忌做頭髮,忌罵人。

此做頭髮並非綠帽梗呀!而是清朝時期流傳下來的一項習俗禁忌。

夏至日,宜祭祀避伏,忌做頭髮

據《清嘉錄》記載,“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

也就是說,在夏至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諸多禁忌,要按時起居,不準口出誑語罵人,也不要剃頭理髮。

據說,夏至日剃頭理髮會破運,保險起見,各種花式做頭髮最好也避免啦~

2、忌有雷雨

在民間,尤其對於農民來說,是最忌怕在夏至日這天有雷雨天氣。

民諺稱:“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熱。”

這對於靠天吃飯的農家人來說,無論是乾旱還是伏熱,都是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的。

所以,在舊時,人們希望在夏至裡別打雷、別下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