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嫦娥與吳剛是什麼關係?

月亮上的嫦娥與吳剛是什麼關係?

月亮上的嫦娥與吳剛究竟是什麼關係?

趙運濤

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仰望星空,月亮上的陰影常常引發人們的好奇,是誰住在上面,那會是誰的身影?

漢代以前,人們認為萬物皆有靈,而且從《山海經》的描述來看,人們往往認為高山上有山神,深淵裡有水神,遠方又有著各種神秘的國度,各種自然環境都孕育有形態各異的精靈妖怪,而依據這種對世界的認識和想象方式,人們自然也會認為,月亮上有“月精”。月有圓缺,古人又認為這是月亮死而復生,所以《楚辭·天問》裡問了一句,月亮它究竟有什麼德行,能死而復生呢?“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後一句的意思是顧菟常在月亮之腹,能有什麼好處?《天問》提到的“顧菟”並不是兔子,聞一多在《天問·釋天》中舉出十來個證據,證明“顧菟”實際上是蟾蜍,而蟾蜍就是“月精”,這是在人們的幻想中,最早登上月球的“宮主”。

在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西漢帛畫中,月亮上邊畫著一隻伏在地上的大蛤蟆,而沒有畫兔子,足見蟾蜍曾經的地位之高。月精最初是蟾蜍,源於古人對生育的崇拜,蟾蜍每次產卵數千顆,而且,蟾蜍的大腹便便之態也酷似孕婦的外形。在很多漢畫像中都出現過男性伏羲持日輪中金烏,與女媧所持月輪中蟾蜍對舉,金烏是一隻三足鳥代表男性生殖崇拜,而蟾蜍則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徵。蟾蜍在古人觀念中是一種生殖力很強的母性動物神,跟月亮在中國文化中屬陰性是合拍的,因而在漢代及以前,月精被說成是蟾蜍。

月亮上的嫦娥與吳剛是什麼關係?

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西漢帛畫(局部)

最早月亮上只有個蟾蜍,後來去了一個女性,即嫦娥。女子屬陰,到了漢代,人們認為月亮上的蟾蜍是嫦娥變的。嫦娥本名姮娥,後來因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而被改稱“嫦娥”。嫦娥最初是從《山海經》裡的常羲演變來的,《山海經·大荒西經》說她是月亮的母親,“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後來有了奔月的故事,她就成為了月亮上的一個女子。《淮南子》記載了嫦娥奔月。傳說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向西王母求來一顆不死藥,交給妻子保管,嫦娥趁后羿不在,偷偷將藥吞下,剎那間感到身體變輕,不斷上升,就這樣飛到了月宮。《初學記》卷一引古本《淮南子》,於“姮娥竊以奔月”句下,尚有“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十二字,是說嫦娥到了月宮,最後的結局是變成了蛤蟆。常任俠《沙坪壩出土之石棺畫像研究》中介紹一副石棺這樣說:“較小一棺,前額刻一人首蛇身像,一手捧月輪。後刻兩人一蟾,蟾兩足人立,手方持杵而下搗”,這大概正是受了漢代嫦娥變成蟾蜍的影響。

蟾蜍與嫦娥本來是毫不相關的故事,只因為都是在月亮上,所以到了漢代,人們最初是想把嫦娥的故事與月亮上的蟾蜍聯繫起來。這樣,一方面可以解釋月亮上蟾蜍的來歷,另一方面又能解釋嫦娥與后羿故事的結局,先秦時期有關后羿的故事很多,《淮南子》裡第一次記載說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大概後來人們漸漸覺得美女變蟾蜍的故事過於破壞美好了,就漸漸將嫦娥的故事獨立出來,於是月亮上就有了嫦娥和蟾蜍兩種生物。再後來,隨著道教的發展,嫦娥作為月宮仙人的形象勝出,嫦娥變蟾蜍的故事就漸漸消失了。

那麼,我們常說月中白兔搗藥,兔子又是什麼時候出現在月亮上的呢?漢代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這是認為月中有兔子和蟾蜍兩種精靈,聞一多在《天問·釋天》指出,實際上只有一個蟾蜍,“兔”完全是出於讀音的誤會,“蓋蟾蜍之蜍與兔音易混,蟾蜍變成蟾兔,於是一名析為二物,而兩設蟾蜍與兔之說生焉。”大概人們喜歡兔子而不太喜歡蟾蜍這種動物,“玉兔”的形象也就逐漸壓倒蟾蜍,而成了月亮的代稱。

到了唐代,月亮上又來了一人,即吳剛。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記載說西河有個叫吳剛的人,因學仙有過,被罰到月亮上砍桂樹,月亮上這棵桂樹很神奇,一斧子砍下去,瞬間就又能複合,於是吳剛只能不停地砍,而樹則隨砍隨合。這有點像希臘神話中得罪了眾神,被要求不斷推著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石頭每快到山頂就會滾落下去,他又不得不從頭再來。吳剛上月宮,完全是出於“學仙有過”,這是南北朝以後,道家形成系統,對修仙有一定的規矩,尤其是形成不同派別之後的觀念的反映。

在古代,吳剛跟嫦娥是沒有任何關係的。要說成仙的時間,嫦娥在漢代就飛天了(如果《文選》引的《歸藏》可信的話,那麼時間可能會更早),而吳剛到了唐代才開始學仙,兩人相差約七百年左右。一根桂枝,可能是兩人之間唯一的聯繫了,這得從《西遊記》故事說起:東漢末年孫悟空大鬧天宮後五百年間,天蓬元帥調戲了嫦娥,被貶下凡,五百年後到了唐朝,師徒四人西天取經,在收玉兔的時候,原文寫道:“行者回頭看時,原來是太陰星君,後帶著娥仙子,降彩雲到於當面。慌得行者收了鐵棒,躬身施禮道:‘老太陰,那裡來的?老孫先回避了。’”嫦娥在道教中又被稱作太陰星君,在《西遊記》中,能令孫悟空施禮的神仙可不多。《西遊記》裡唯一一次提到吳剛是在豬八戒大戰流沙河的時候,豬八戒說沙和尚的兵器是哭喪棒,而沙和尚誇耀自己的兵器說“寶杖原來名譽大,本是月裡梭羅派。吳剛伐下一枝來,魯班製造工夫蓋。”就是說,沙僧的禪杖是吳剛伐下來的一根桂枝。

一些民間傳說居然將吳剛與嫦娥視為夫妻,這種說法應該是近現代才出現的。就像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本來也不是一家人,元代以後,七仙女的故事流行,人們需要給她們一個出身,就生硬地把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湊成了一對,七仙女都是他們的孩子。現代人大概出於各種目的,希望嫦娥與吳剛能有點“緋聞”。實際上在古代,從未有文獻記載他們在同一場合出現,可以說,兩個人從來沒有見過面。不過,倒是有詩人想象,吳剛見過玉兔,唐李賀曰:“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吳質就是吳剛。吳剛的故事往往只和桂樹有關:“桂”與“貴”諧音,要想得到那個“貴”,要想“蟾宮折桂”,非得費一番功夫不行。在漢代的文獻《淮南子》中就記載了桂樹的存在,與記載嫦娥奔月大約同時,也許除了兩人是鄰居,桂樹也是現代人將嫦娥和吳剛聯繫在一起的另一個因素了。此外,“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人們對這位廣寒宮中孤寂女子的同情,也往往讓人們願意把吳剛當成她的“男閨蜜”,一個孤苦無依的弱女子需要一個剛強的男子來保護,這大概都是現代人常有之同理心吧。

月亮上的嫦娥與吳剛是什麼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