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只是高級遊戲中的角色嗎?

隨著計算機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很多人窮盡一生都在追問的生命的起源問題,又有了一個全新的觀點。這種全新的觀點認為,我們全都生活在一個矩陣一樣的計算機模擬世界中,我們全都是高級視頻遊戲中角色;或者只是高級外星種族創造的實驗人物。

持這種說法的,不乏科學家、哲學家乃至世界知名的企業家。特斯拉創始人伊隆·馬斯克就是其中一位。

伊隆·馬斯克在加州舉辦的Code Conference上聲稱:“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模擬世界中的最可靠理由在於,40年前我們可以說是一無所有,40年後的現在我們有了逼真的3D模擬能夠讓數百萬人同時在其中游戲,而且每年都在不斷改善,很快我們將擁有虛擬現實。如果這種提升速度持續下去,我們很快將無法將遊戲與現實區分開。”

我们真的只是高级游戏中的角色吗?

據《赫芬頓郵報》報道,馬斯克在與記者的對話中說,當前技術進步如此之快,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邊界很快就會被模糊。誰能知道是不是有一種先進文明正在模擬過去的時代,而我們正身處其中呢?

關於我們可能生活在虛擬世界中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如下:

四十年前,我們只能玩一款叫《Pong》(如下圖)的遊戲,現在看來很傻,兩個方塊加一個圓點。四十年過去了,我們有了仿真圖形、3D模擬,每天都有上百萬玩家沉浸其中,而且這些技術每年都在進步。很快,我們還將迎來虛擬現實、增強現實。

考慮到技術改良的速度,這些遊戲很快將變得與現實難以區分。哪怕把現在的技術發展速度降低一千倍,一萬年後的發展水平也將是難以想象的,你知道,一萬年對進化史來說根本不是事兒。

鑑於能混淆虛擬與現實的遊戲不可避免的一定會出現,而且這些遊戲將可以在任何平臺上運行,比如機頂盒、個人電腦等,到時候這些設備的數量將達到十億級,所以對於單個的人來說,你生活在真實世界的幾率只有十億分之一。

這個理論有瑕疵麼?沒人能反駁我吧?

我们真的只是高级游戏中的角色吗?

1975年,艾爾·奧爾康(Al Alcorn)開發的第一款家庭電視遊戲《Pong》

他不是第一個擔心我們活在“虛幻世界”之中的人。

馬斯克不是第一個公開發表這種觀點的人。早在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勒奈·笛卡爾(Rene Descartes)是目前所知第一個擔心我們活在“虛幻世界”中的人。他害怕眼前的一切都是“惡魔”製造的完美幻象。“惡魔竭盡所能去誤導我。”笛卡爾說。他所說的“惡魔”,放在今天,大概就是人工智能了吧。

此外,2003年,牛津大學哲學教授尼克·波斯特羅姆(Nick Bostrom)發表過一篇名為《我們活在計算機模擬中?》(ARE YOU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的論文。他還曾出版了《超級智能》(Superintelligence),該書備受比爾·蓋茨、伊隆·馬斯克、史蒂芬·霍金等人的追捧。

我们真的只是高级游戏中的角色吗?

論文提出了這樣的假設:我們生活的宇宙時空可能是由某種高緯度生物製造的計算機所模擬生成,後人類文明可能會進化出、或者創建某種程序來適應計算機宇宙時空,以模擬過去發生的事件和重建遠古祖先的生活方式。

雖然無法提供科學依據,但確實也為證明這個驚世駭俗的假設做了一些計算性的工作,得出的結論是下列命題至少有一個成立:

  • 人類文明成功發展到後人類時代的幾率趨近於0;

  • 後人類文明有興趣模擬進化史的幾率趨近於0;

  • 與我們經歷類似的人類生存在模擬世界中的幾率趨近於1。

來自德國波恩大學的物理學家們隨即對上述觀點表示支持,並提出了一種檢驗世界是真實還是模擬的可能方法:用三維網格建模宇宙的一小部分,然後運行程序看會發生什麼。

他們發現,計算機模擬產生了微小但可區分的異常——某種不對稱性。也就是說,我們也許能在宇宙中觀察到相同的可區分異常,比如仔細分析宇宙射線,可能會揭示類似的不對稱性,這將表明,我們可能是生活在別人的計算機模擬裡。

我们真的只是高级游戏中的角色吗?

如果你真的相信上述理論,而且想過人類社會可能真的是某種高級版本的《模擬人生》,也不用太悲觀,馬斯克表示:“生活在虛擬世界中也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比如人類文明被因為某些原因被毀滅時,或許可以被重啟。”

預防措施還是要有,萬一是真的呢?

馬斯克似乎也擔憂未來可能發生類似事件,2015年成立了非營利性的“開放式人工智能”(Open AI)組織。他在Code Conference的訪談中強調,創立Open AI並不是想和對手競爭,其目的是在預防未來AI發展過快而凌駕於人類之上。

他還提出了“神經織網”(Neural Lace)的概念,其實,納米科學家早就在研究這個概念。馬斯克 說,植入神經織網,只要透過頸部靜脈就可安裝完成。他認為,若人類能利用自己的數碼分身創造寬頻的神經界面,就有可能避免被高級人工智能所奴役。在被問到是否會自行研發這項技術時,馬斯克說:“這件事非常重要,有能力的公司一定要去做。”

來自中國的知名學者黃文政2014年9月23日也發佈過一篇名為《為什麼真實世界是不存在的?》署名文章:

前不久看的一篇文章說,在現代量子物理學下,按傳統科學模式來描述世界會非常反直觀,但如果從信息交流的角度來理解世界則非常自然。因此,文章認為信息交流可能才是真正理解世界的鑰匙。簡單來說,真實世界之所以存在的意義,在於我們可以與其進行信息交流。脫離這種交流,世界存不存在並沒有意義。

這種思想其實是非常自然的發展,與我之前提到的我對統計學的基本問題的思考方向是一致的。比如我說的統計學中的獨立同分布是一個最基本但也是極嚴格的假設。要驗證這個假設幾乎不可能,但它在統計學的基本定律中卻無所不在。一個如此核心的假設卻不能被驗證,那它有何意義呢?

更簡潔和自然的思路是,既然不能被驗證,那它是否客觀正確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反過來,在很多情況下,如果從我們所獲得的數據,也就是信息來看,獨立同分布卻是最自然不過的假設,因為它可以由數據信息的對稱性推導出來。換言之,獨立同分布是你根據數據能對外部世界所能做的最好表述。也就是說,使用這個模型不是因為它正確,而是它充分表達了你對要了解的對象所掌握的信息。

從更廣意義來說,所謂模型正確不正確本身並沒有意義,有意義的是你對信息的表達是否充分,以及這種表達具有何種結構可被用來向外拓展而涵蓋更廣的未知空間。既然你永遠無法瞭解真實的外部世界,那它存不存在對你也沒有實質意義。所謂“存在”本身不過是你在思想上構造出來的一個極限狀態,其目的是用來處理你對這個世界的所知信息並使之更簡潔和美觀。

如果這個“存在”讓你對信息的表達越來越繁瑣,最終讓你的理解框架變得支離破碎,那何不完全拋棄這個“存在”,而從純粹的信息處理的角度來理解整個認知過程呢?再進一步,如果所謂客觀“真實”本身並不存在,那麼談論模型的正確和錯誤本身也就失去了意義。既然可以說所有模型都是錯誤的,那也應該可以說,所有模型都是正確的,而正確與否的可信程度僅僅取決於你所掌握的數據或信息。

有人會問,為什麼不可以把真實世界當成一個終極意義的理想模型呢。在這種思維下,“真實”世界至少在理論上是存在的。這種觀點的邏輯在於,既然所有的認知都可以表達為模型,為何不能假設存在一個真實的模型,而隨著我們針對研究對象的信息積累和對信息的構造變得更加深入而無限逼近這個“真實”世界。這其實是科學主義和理性哲學的基礎,也是過去幾百年來各種學科發展的主流思想。

但這其實也是一種狹隘的思想,因為它強迫性地對外部表達模型和我們的認知過程設定了一個結構。如果我們把對數據的觀測和根據觀測數據所構造的模型(也就是信息的收集和根據信息來認知外部世界的思想體系)當成一個信息交流的過程,那麼我們其實是在假設這個交流過程最終會收斂到一個“真實”世界上去。這意味著,在對外部表述的這樣一個廣大的可能空間上,我們假設在無限遠處它是一個點而不是一個面。

這顯然是一個非常嚴厲的假設,是對信息交流這個動態過程加上了一個巨大的枷鎖。正是由於這個枷鎖的存在,我們目前用來表述微觀世界的模型,比如量子場論等變得極其反直觀,對各種物理現象的表述也變得支離破碎了。也就是說,我們把一個本來可能是發散的信息交流的動態過程強制性地設定為是收斂的,並在這個基礎上來理解這個世界。舉一個簡單和直觀的例子,這就像人類本來可以在無窮無盡的思想空間裡翱翔,但自己卻把思想的終點固定到了一個無窮遠處的極點上。如果把這個無限遠處的極點比喻成一隻在地面牽著線的手,那麼我們的思想就成了永遠被這隻手所牽引和束縛著的風箏。

我们真的只是高级游戏中的角色吗?

然而英國牛津大學的一個團隊推翻了這一理論,將所有人都帶回到現實世界當中。

理論科學家的觀點或許能夠讓人們擺脫這種痛苦的猜測。

儘管這看起來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牛津大學和希伯來大學的研究人員聲稱,他們在研究金屬中的一種量子現象時偶然發現了答案:計算機模擬宇宙是不可能的。他們發現原則上計算機模擬是可能的,但是創造一個我們所知的複雜世界需要超級驚人的存儲和計算能力。

他們推斷,僅模擬幾個電子就需要構建計算機存儲的原子數量超過宇宙中的原子數量。研究團隊解釋稱,每額外增加一個模擬的粒子,就需要處理器和存儲能力以指數級的方式增長,這是一項無法估量的任務。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稱,計算機難以模擬引力異常的量子系統,因為它存在時空結構的扭曲。其中還涉及到了蒙特卡羅模擬,該模擬通常用在財政和研究領域,通過分析大量的數據和因素計算假設狀況下的結果。

論文的合著者,希伯來大學的教授Zohar Ringel稱:“我們的研究發現引力異常和計算機複雜性兩個看似無關的主題之間存在有趣的聯繫。”雖然這項研究或許會將人類生活在一個模擬世界的理論推翻,但是對於這一理論的堅持者來說,或許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實這一切都是真實的。

(聲明:本文綜合自公開信息,只為傳播交流之目的;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