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是給點陽光就燦爛

從古到今,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是以管教,灌輸為主來教育孩子。這種模式讓我們從本質上就認為是合情合理。雖然,現在不斷進行著教育改革,但從小接受這種教育方式長大的老師和家長想突破也需要一些時間,這必定是觀念的改變。我一直認為,我們的孩子是給點陽光就燦爛的,但有時,我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者就偏偏連這點陽光都不給,總是陰沉著臉。

一、不管孩子去上學還是去培訓班(當然,我很不認同給孩子報培訓班的做法),作為第一任教育者的父母就會反覆叮囑:上課認真聽,不許亂動,你要聽話,多動腦筋等等,孩子還沒開始進入學習狀態,先來了一頓的陰臉警告,這對於天生活潑好動,對一切充滿興趣的孩子無疑是一種心靈上的打擊,還能對接下來的學習有熱情嗎?咱們經常說換位思考,如果你去參加某個項目學習,領導老是這麼敲打你,你會對這個學習產生什麼樣的心態,就有可能從開始的感興趣到不感興趣,甚至到最後發展成厭惡。因此這樣的陰臉警告是不可取的,家長可以改變嘗試一下,如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對孩子說:希望你今天在學校開心快樂,知道了什麼新鮮的事情回來告訴我,我也很想知道。這樣的話語不但使得孩子有個還心情,還會激發孩子努力去尋找這一天學習中有趣的新鮮的事情,好回家與你分享。其實,家長說話改變了方式,就會給孩子們一點陽光,孩子就會爭先恐後的去燦爛。

孩子們是給點陽光就燦爛

二、再說我們的課堂,我記得在我家孩子上小學的時候,那是十多年前了,就有一所學校成為教育改革的先鋒,班上的學生不是按照我們以往的慣例坐成一行行一排排,而是擺成方陣,就像打麻將的坐法,一個方陣一個方陣的,據說這樣的坐法是便於孩子交流溝通,其實是挺好的事情,孩子們也著實的新鮮了一把,確實也燦爛了一下,但好景不長,原來這只是換湯不換藥,真正的交流溝通的權利還是讓老師牢牢的把控,老師讓誰說誰說,老師讓什麼時候說什麼時候說,當然我也不反對要有規矩,但我覺得一節課四十分鐘不能以老師說為主,應該至少有一半的時間留給孩子們說,不能讓孩子每天被動的聽、聽、聽,然後就是機械的裝、裝、裝,這樣被動的學習,那孩子們天生的愛想象、每天不停的問為什麼,不就給廢了嗎?

孩子們是給點陽光就燦爛

其實,就拿跟孩子們看繪本為例,按照慣例,我們老師會先把繪本名稱告訴給孩子,然後一頁頁的給孩子讀。這樣一節繪本課就結束了。但如果我們老師改變這種教授、讓孩子記住的觀念,把孩子當成學習的主體,我們會跟孩子平等的去聊這個繪本,那孩子們所獲得的不單單是記住繪本內容這麼簡單的事情,而是在這個過程學習到了主動思考、主動表達。我在社區讀書故事會中,引導小朋友看《怕浪費婆婆》的時候,我沒有先告訴孩子書的名稱,而是從封面上有一個婆婆開始進行討論,我直接提出一個問題:你們看到這個婆婆,覺得婆婆是個好人還是不好的人?為什麼?孩子們根據畫面認真觀察,做出各種推理,有的認為是好人,理由是老人一般都不壞;有人認為是壞人,因為她的眼睛瞪太圓了等等,於是我們帶著不同的推理進入美好的聊繪本,孩子們最終對繪本如醉如痴,樂此不彼,總有一些新穎的好玩的想法,這樣,不但他們的閱讀興趣自然就提升了,更重要是學會了在閱讀中思考。其實,改變一下上課方式,就會給孩子們一點陽光,孩子就會積極主動的燦爛。

讓我們在教育的路上,多給孩子一點陽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