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相學」?

中國古代“人相學”?​​​​中國古代人相學著作數不勝數,但多數大同小異,相互轉抄。較實用而完整的相書主要有《麻衣相法》、《柳莊相法》、《神相全編》、《水鏡相》、《相理衡真》等,其中流傳最廣,最通俗易懂的是《麻衣相》。

在眾多的古代相術家中,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姑布子卿,戰國晚期的唐舉,漢代的許負,管輅,三國時的司馬德操,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風,五代未兒宋初的麻衣道者,陳搏(希夷),金朝的張行筒,明前期的袁忠微(柳莊)清代的陳釗(淡楚),範文國(右髻道人)等。
​古代許多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荀子、王充丶李白、司馬光、黃宗羲等也是一些鮮為人知的相學家或對相學有興趣之人。荀子則著有《非相》篇,王充《論衡》中也有《相骨》篇。司馬光從資治通鑑》有所謂“動的相法”的不凡見解(《相學解析》),而著名的《水鏡集》,其序則為黃宗羲所撰。

王充《論衡》載有孔子一個有趣相例:孔孑門徒澹臺子羽,相貌很佳,孔子不乏自信地粗略看了一眼,便以為子羽其貌一定顯示出其良好的品行,但事實並非這樣,以致孔老夫子後來頗為感慨地承認,看相須仔細,心相與神相不完全統一。

《水鏡集》載詩仙李白的一個令人驚異的相例:平安史之亂的功臣郭子儀,還是一千兵卒時,李白就對別人說:“此壯土眉長入鬢,目光射人,面起重城,聲響隔山皆聞,此乃形神骨力有餘,他日必位極人臣”。


​​​​
中國古代“人相學”?

古代人相學的代表作《麻衣相》,其基本內容分四類:

一是基礎類或稱慨論,即屬於基礎性質的“十三部位”丶“流年運氣”、“五星六曜”、“五嶽四瀆“,以及時空方位基礎等。

二是綜合類或稱合論,即論人的精神丶氣色丶骨肉、聲音、姿容等。如“論神“,“論形",“論骨“,“論肉",“論氣",“論聲"。

三是意義類或稱連類論,即以一定的意義分類和意義項目分別來具體論人的人生大事,生孔禍福,逐年吉凶等。如“十二宮論",“六府三才三停”,“四學堂",“八學堂",“五行形相“,“觀人八法"等。

四是宮紋類或稱分論。從頭面部位、五官、四肢、以及痣、痕、紋等方面分別來討論人的命運休告,窮通吉凶。
中國古代“人相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